上市公司频现巨额计提,财务洗澡?更涉嫌财务造假!

曹中铭 原创 | 2020-02-05 09:17 | 收藏 | 投票

     2019年末与2020年初,A股上市公司再次掀起一股“预亏潮”,且多家上市公司预亏的金额让市场大跌眼镜。如*ST盐湖预计2019年度亏损432亿元至472亿元,也成为截至目前为止A股上市公司的“亏损王”。在多家上市公司预计巨额亏损的背后,大额计提减值准备成为千夫所指。

 
    常见的上市公司减值准备主要包括商誉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目前上市公司披露的计提减值准备,则主要包含商誉减值准备与资产减值准备。
 
    众多上市公司计提商誉减值准备,与近些年来上市公司兴起的资产重组潮密切相关。重组方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导致并购重组频频出现高估值、高业绩承诺与高商誉的“三高”并购现象。但由于业绩承诺不靠谱,重组方在业绩承诺无法兑现的情形下,上市公司不得不计提巨额商誉减值准备,上市公司业绩巨亏变得不可避免。
 
    而资产减值准备则与上市公司的日常经营有关。像企业的厂房、设备、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由于损耗,或毁坏,往往会形成资产减值。反映在财务报表上,则是需要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但无论是计提哪种减值准备,如何计提则大有文章。现行的会计准则,允许上市公司按照审慎的会计原则,对于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计提减值;允许上市公司对并购产生的商誉,在未能完成业绩对赌的情况下进行商誉减值;也允许对在进行资产重组过程中形成的历史包袱进行处理。同样也允许对于日常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资产损耗等进行减值处理。不过,会计准则遵循的是分年摊销的原则,以避免引起财务报表的大起大落,造成财务失真。
 
    但在现实案例中,“一次性”计提的现象却较为普遍。比如中集集团2019年预计计提资产减值40亿元~55亿元;华东科技预计对子公司相关项目计提资产减值56.56亿元等等,不胜枚举。
 
    因为重组方业绩承诺不达标,因为上市公司日常经营的需要,计提商誉减值准备与资产减值准备固然非常有必要,但其采取“一次性”计提的方式也非常有必要吗?个人以为,这至少是值得商榷的。
 
    在相关上市公司计提巨额商誉减值准备或资产减值准备后,沪深交易所往往会下发问询函或关注函。而从某些问询函或关注函的内容看,监管部门对于其“一次性”计提其实也是持怀疑态度的。比如金科文化2月2日披露了2019年预亏23.95亿元至24亿元,主要原因为商誉减值及其他资产减值的事项。深交所于3日下发了关注函,要求上市公司结合相关情形,说明商誉减值迹象出现的具体时点,减值的测算过程,以前年度商誉减值准备计提的充分性和准确性;是否存在通过计提大额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调节的情形等。
 
    实际上,深交所的类似疑问,也往往被市场解读为上市公司欲通过巨额计提的方式,实施财务洗澡。由于上市公司在经营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而通过巨额计提商誉减值或资产减值,通过财务洗澡的方式,往往能够将相关问题掩盖,并让其消失于无形。如果商誉减值或资产减值是通过历年分摊的方式消化,那么相关问题就容易被暴露,从而会为上市公司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去年底今年初再次出现上市公司预告巨额计提减值并导致的巨亏现象,背后并非没有原因。除了某些上市公司确实有必要之外,更多的上市公司均存在财务洗澡的嫌疑。
 
    而个人则认为,市场将上市公司巨额计提解读为财务洗澡行为,其实是不准确的。财务洗澡的本质,就是财务造假。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对于上市公司巨额计提现象,绝对不能只是下发问询函那么简单。而是应该要求上市公司、审计机构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通过历年分摊的方式进行消化商誉减值或资产减值,而不是通过“一次性”计提后就万事大吉。
 
个人简介
独立财经撰稿人。
每日关注 更多
曹中铭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