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33家公司亮相,创业板试点注册制正式启航,意义不言而喻

曹中铭 原创 | 2020-07-01 06:55 | 收藏 | 投票

     日前,创业板试点注册制首批受理的33家企业亮相,包括申请首发企业32家,申请再融资企业1家。历经10年的发展,创业板的改革也在去年启动,并在今年4月份出台《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总体实施方案》。此次33家企业亮相,也标志着创业板试点注册制正式启航。

 
    创业板试点注册制的启动,显然离不开科创板的设立与试点注册制的成功。对于注册制,此前市场是有恐惧心理的,甚至一度到了谈之色变的地步。市场投资者错误地认为,新股发行实行注册制改革后,由于IPO门槛的降低,将会有大量新股上市,且挂牌企业质量无法得到保证。但科创板试点注册制的结果表明,IPO注册制并非洪水猛兽。
 
    此次创业板改革,在许多方面均借鉴了科创板的成果。比如创业板试点注册制,企业发行上市审核流程共分6步,包括受理、审核、上市委会议、报送证监会、证监会注册、发行上市,完全复制了科创板的流程。再如创业板也将实行差异化的交易制度,新股挂牌前五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此后实行20%的涨跌幅限制,这也与科创板如出一辙。
 
    创业板试点注册制,客观上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目前新股发行实行的核准制,因需要证监会发审委的审核,无形中证监会需要对新股的质地、业绩、信息披露等方面进行“背书”。证监会作为监管部门,扮演了裁判员与运动员的双重角色。其角色的错位,也常常引发市场的质疑与诟病。IPO从核准制过渡到注册制,既是大势所趋,也是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必然。创业板试点注册制,一旦能够平稳推进,那么也将为注册制在整个A股市场全面铺开创造条件。
 
    创业板试点注册制,个人以为有两个方面需要重点关注。科创板开板已满周年,从挂牌的百余家企业看,主要集中在集成电路、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制造、互联网等行业,也凸显出其高新技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位。创业板当初主要定位于吸纳科技型、创新型企业上市,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比如曾经位居创业板总市值第一的温氏股份属于养殖行业,与创业板的定位是存在偏差的,因而市场是颇有微词的。
 
    改革后的创业板,提出了“三创四新”的要求,即适应发展更多依靠创新、创造、创意的大趋势,主要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并支持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三创四新”的要求,其实也界定了创业板的定位。个人以为,对于不符合创业板定位的企业,应该将其挡在创业板的大门之外,无论其业绩与成长性如何,让创业板变成一个更加纯粹的板块。
 
    此外,对于欲到创业板挂牌的企业,从严审核的原则不能丢。创业板虽然开启了注册制试点,但并不意味着放松管制。创业板的从严审核,需要从三个维度进行。首先是中介机构需要勤勉尽责。中介机构是第一道关口,不满足创业板挂牌条件的企业,非创新创业型企业,不要提交在创业板挂牌的申请。其次,深交所相关部门的审核。深交所从受理、审核到召开上市委会议,历经了层层审核或审议的过程,深交所能否从严审核,既决定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质量,又会影响到投资者的利益。因此,深交所的审核至关重要,而从严审核才能把好创业板的入门关。此外,证监会把关。在深交所上报后,证监会是否同意注册,最终将决定一家企业能否在创业板挂牌。无论从哪种角度出发,证监会的从严把关,同样不可或缺。
 
个人简介
独立财经撰稿人。
每日关注 更多
曹中铭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