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市值券商严重违规,严惩不能仅止步于暂停业务

曹中铭 原创 | 2021-03-30 07:24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近几年来,证监会一直在大力推崇“从严监管”的监管理念,并声称对违法失信行为“零容忍”。客观上讲,从已有案例看,违法失信行为基本上都得到了处罚,也真正做到了“零容忍”。不过,要说“从严监管”,显然还有不少的距离。证监会对于海通证券违规行为的处罚即是如此。

 
    证监会日前公告称,已对海通证券、海通资管在开展投资顾问、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过程中未审慎经营、未有效控制和防范风险、合规风控管理缺失等违规行为下发行政监管措施事先告知书。拟对海通证券采取责令暂停为机构投资者提供债券投资顾问业务12个月、增加内部合规检查次数并提交合规检查报告的监管措施,对海通资管采取责令暂停为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管产品提供投资顾问服务12个月、责令暂停新增私募资管产品备案6个月的监管措施,对多名直接责任人及负有管理责任的人员采取认定为不适当人选2年等监管措施。
 
    证监会调查认定,海通证券、海通资管及相关人员在开展投资顾问、私募资管业务过程中,未按照审慎经营原则,有效控制和防范风险,对市场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在2019年12月证监会指导沪深交易所发布了《关于规范公司债券发行有关事项的通知》后,海通证券、海通资管仍存侥幸心理,在其他交易市场继续从事相关违规行为。同时,海通证券、海通资管未将相关业务行为纳入全面合规风控体系,业务隔离、利益冲突防范、债券交易管理等存在漏洞,公司合规风控机制存在缺失。从证监会的认定看,海通证券、海通资管的违规行为是非常严重的。而且,也可以看出其内控、风控机制基本上形同虚设,这无形中会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此次证监会的处罚,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包括业务许可处罚,以及人员的处罚。既涉及海通证券,也涉及海通资管。既有直接责任人员,也有负有管理责任的人员。因此,处罚涉及面上可谓面面俱到。尽管如此,也难逃违规成本低的弊端。
 
    海通证券是一家老牌券商,在目前所有40余家上市券商中,总市值已达1457亿元(3月29日数据),位列第七位。总股本为130.6亿股,位居第二位。而且,无论是营收,还是实现的净利润,都排在中信证券之后。因此,海通证券无疑属于百余家券商中的头部券商。
 
    作为头部券商,理应带头遵纪守法,合规经营,但海通证券显然并没有做到。因此,证监会对该券商作出处罚完全是其咎由自取的结果。不过,个人以为,处罚并不到位。
 
    A股市场违规成本低已是老毛病了。企业包装粉饰自不必说,即使是有的企业造假上市或欺诈发行,证监会作出的处罚也往往难令市场满意。比如像万福生科等造假上市的上市公司,并没有强制其退市。对其保荐机构平安证券也只是作出暂停保荐业务3个月的处罚。而其时正处于IPO暂停阶段,平安证券的保荐业务其实并没有受到影响。
 
    此次对海通证券、海通资管的处罚同样是采取暂停的举措,只不过时间上有所延长,且已达到一年。但是,一年之后,海通证券、海通资管又可以重新开展相关业务了。对于海通证券、海通资管而言,暂停业务一年时间的处罚,当然会产生一定的损失,甚至其对今后业务的开展也会产生影响,但其业务许可并没有被撤销。因此,基于其违规性质,以及所造成的恶劣影响,证监会对于海通证券、海通资管的处罚,同样无异于隔靴搔痒。
 
    真正让中介机构勤勉尽责、合规经营,需要祭出最严厉的处罚措施,即撤销其业务许可。当券商的业务许可被撤销时,对券商而言才称得上伤筋动骨。而且,撤销券商的相关业务许可,所产生的震慑力也是不言而喻的。毫无疑问,没有哪一家券商愿意看到被撤销相关的业务许可,那样无异于相关业务被扫地出门。
 
个人简介
独立财经撰稿人。
每日关注 更多
曹中铭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