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增市场生态改变,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

曹中铭 原创 | 2021-07-01 06:14 | 收藏 | 投票

     据统计,截至目前,今年以来累计有227家上市公司实施了定增方案,合计募资3527亿元。新股上市方面,同期有247家企业首发上市,筹资2118亿元。虽然上半年IPO筹资额同比增长52%,但与定增融资额相比,又明显是“小巫见大巫”。

 
    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方式主要包括公开发行、非公开发行(定向增发)、配股、发行可转换债券等。相对而言,定增由于程序简单、费用低廉、易于成行等多方面的特点,因而成为上市公司的最爱。而且,自定增这一再融资方式推出后,在上市公司再融资结构中,每年通过定增实现的融资额,往往会占据绝对的比重,也远远高于通过其他方式实现的融资额。
 
    随着市场的发展,定增市场也曾经出现一波三折的变化。比如自2014年起至2016年,上市公司定增融资规模曾出现“井喷式”增长,不仅让市场不堪重负,也催生出诸如过度融资等乱象。基于此,2017年2月17日,证监会对《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进行修订,同时发布了《发行监管问答——关于引导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监管要求》,主要从定价、规模、间隔期等方面对非公开发行的模式进行调整和限制。自此,上市公司定增融资规模又出现大幅萎缩现象。
 
    为了让资本市场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为上市公司创造更加便捷、宽松的融资环境,去年2月14日,证监会发布实施再融资新规,并对多项核心条款作出调整。再融资新规实施后,上市公司定增融资也逐渐回暖。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定增市场生态也出现了某些微妙的变化。
 
    具体而言,所出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多个方面。比如,在再融资新规未发布实施前,由于规则的限制,上市公司再融资面临着较大的压力,这一格局如今已改变。根据统计,上半年上市公司定增募资金额基本上与去年同期持平,但涉及上市公司数量则接近去年的三分之二,数量的增多,也意味着平均每家上市公司募资金额比去年少。
 
    又如,再融资新规的实施,无异于原先在创业板实施的“小额快速融资”机制在市场上全面推广。此前,即使是上市公司满足再融资的条件,且已审核过关,但要拿到再融资批文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再融资新规下,证监会的批文不再难拿,客观上这是非常有利于提升上市公司再融资速度的。
 
    再如,再融资新规推出了战略投资者机制,但在此前实施过程中,由于战投标准过于模糊,特别是由于存在套利空间,导致多家上市公司的方案由于审核收紧而不得不撤回。今年以来,包括中成股份、先导智能、德邦股份等多家上市公司引入战投的再融资方案纷纷落地,与厘清了战投边界等是分不开的。
 
    个人以为,在定增市场出现的众多变化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优质公司更受青睐,这主要体现在融资额与融资速度上。相对而言,优质公司实施定增时,能够融到更多的资金,融资周期也更短,而且往往会吸引到更多机构的参与。如此情形下,上市公司定增出现因项目优劣受到的待遇差别较大,优质公司受追捧,没有前景的公司被抛弃,甚至无法完成再融资也将是可能的。
 
    定增市场的这一积极变化,今后也可能出现在新股IPO上。在目前“新股不败”神话频频上演的时代,新股犹如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但是,随着注册制的全面铺开,以及新股实行市场化发行,新股所隐藏的风险也将日益暴露。到那时,优质公司会非常的抢手,而劣质公司以及没有前景的公司出现发行失败将不再是什么新闻。而这一切的出现,毫无疑问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也是优胜劣汰的必然。
个人简介
独立财经撰稿人。
每日关注 更多
曹中铭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