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军基金遭遇清盘尴尬,基金行业改革迫在眉睫

曹中铭 原创 | 2021-07-07 06:30 | 收藏 | 投票

     公募基金因触及合同条款而清盘,这在公募行业已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如果一只基金的业绩非常好,甚至是“冠军”基金却也会遭遇清盘,这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正所谓,此前没有,并不意味着不会发生。

 
    6月30日,银华基金发布公告称,银华国企改革混合发起式基金(下称“银华国改基金”)出现了基金合同终止事由。按照该只发起式基金的合同约定,基金合同生效之日起三年后的对应自然日,若基金资产规模低于2亿元,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程序进行清算并终止,且不得通过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的方式延续。资料显示,截至2021年6月29日,该基金合同生效满3年,净值规模低于2亿元,清盘不可避免。
 
    发起式基金在近些年颇为“流行”,基金公司发行发起式基金,往往出于多方面的考量。比如基金公司为了布局新产品,但由于新产品发行困难,此时基金公司会通过发起式途径实现新产品的顺利发行。由于基金公司或高管也会参与认购发起式基金,基金公司、高管利益与发起式基金绑定,将有利于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认购,进而有利于扩大基金规模。
 
    不过,基金行业遭遇的同质化严重现象在发起式基金中同样存在。由于基金规模与清盘存在关联,客观上讲,基金同质化现象,对于基金规模是会有影响的,进而会影响到基金是否会清盘。事实上,除了已经清盘的银华国改基金,下半年面临三年大考,且由于规模原因存在清盘风险的发起式基金就高达20只,而2018年成立的发起式基金亦不过69只。因此,如此众多的发起式基金存在清盘风险,无疑值得关注。
 
    即使是清盘时规模已经不大,但一只基金清盘,亦会对多个方面产生影响。比如对于市场与行业而言,更多基金清盘,并不利于基金行业的发展,也不利于资本市场的稳定。更重要的是,更多基金清盘,也会导致市场资源的极大浪费。
 
    对于基金公司而言,如果一家基金公司旗下清盘的基金较多,对于基金公司的品牌、声誉是会产生负面影响的。今后的新产品发行,无疑也会受波及。一只新产品运营,往往会涉及制定方案、宣传、营销、人员配备等各个方面,基金清盘,无异于曾经的付出都打了水漂。既浪费基金公司的人力物力,也会浪费人才资源。
 
    对于持有人而言,基金清盘将使持有人面临重新选择的困境。在基金新产品不断推出的背景下,某些持有人由于投资知识方面的短板,在重新申购新基金时,容易出现选择困难等方面的问题,也不排除持有人不再申购新基金产品的现象出现,这对基金行业而言显然不是好消息。
 
    根据资料,此次清盘的银华国改基金近三年投资总回报高达151.32%,位居近三年平衡混合型基金中第一名。今年上半年股市出现宽幅震荡,该基金也收获了14.88%的正回报。因此,该基金的业绩足以傲视众多其他基金,但由于规模问题,不得不清盘,这显然又是值得商榷的。
 
    国内基金公司往往都热衷于发行新产品,意图通过扩大规模的方式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进而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其中,规模越大,获取的基金管理费越多。如此格局,往往会导致基金公司注重规模发展,而忽视基金质量的问题。
 
    基金行业每年都会出现多只基金清盘的现象,虽然说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但也不应成为常态。个人以为,新基金产品出现滥发现象,基金公司重规模不重质量现象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为了防止新基金产品出现滥发现象,更为了促使基金公司重视新产品质量问题,个人以为,需要对基金管理费提取方式进行改革。
 
    个人建议,如果相关基金的规模(净值)低于2亿元时,基金可不实施清盘操作,但基金公司应停止提取管理费。只有当基金规模(净值)大于2亿元时,才可提取基金管理费。如此,基金公司在发行新产品时无形中会更加谨慎,发行新产品时会进行更加充足的准备。反过来讲,基金管理费与最低规模挂钩,将促进基金公司人才培养、人才储备,是有利于基金行业发展的。
 
个人简介
独立财经撰稿人。
每日关注 更多
曹中铭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