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正值国退民进的开始,山东沂源县一名曾担任县外经委主任的朱姓国家干部辞职下海,买下当地一家亏损超过千万元的国有罐头厂。所谓买下,并没有花一分钱,只是开出远期期票——以用项目救活罐头厂、养活数百名工人、外加承担原厂450万元债务为条件将罐头厂盘下。盘下罐头厂后想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但是负债累累的朱厂长没有钱来买设备,就想设法通过做补偿贸易来解决问题。罐头厂最终成功引进国外生产设备的解决方案是——在国内生产产品,用未来5年内的产品出口返销来抵偿设备采购款,同时部分付款来还清设备款,结果是引进先进流水生产设备并一口气签下了800多万美元的单子。1993年初,在20多个德国专家、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开始调试生产线生产产品。此时正值德国举办国际性食品博览会,朱厂长单刀赴会,在华侨的帮助下在德国摩尼黑和瑞士洛桑签下第一批业务——3000吨苹果汁,合约额500多万美元。罐头厂利用此合同预付款采购了原材料并启动了新的生产线,由此掘得第一桶金。此后的发展是一帆风顺,他们找到当时国内的产品空白——果汁饮料,后发先至,迅速发展壮大并占领了最高点。1994年,该企业总部从山东迁到北京,如今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果汁厂家。我们很多朋友每天饮用的果汁饮料,都是该企业生产的。说到这里,大家一定猜得出来,原来那家即将破产的罐头厂是谁?它就是今天汇源集团的前身。而当年只买得起一张飞机票、没带翻译单刀赴会到德国参加食品博览会的厂长,就是今天的著名企业家朱新礼,当然现在已是身价数十亿了。
我们回头梳理一下,汇源的发展思路是,用养活企业的承诺盘下国有罐头厂,通过补偿贸易用未来的产品输出换进先进的生产线,用海外合同订单预付款来启动生产线,并利用新合同融资、还款,就是这样实现了原始积累并不断滚动发展,最终找到果汁这个在中国还没有形成气候的产品,然后利用先发优势,迅速做成行业的老大。
我们通过这两个真实的案例,能总结出来什么呢?成功一定有方法,经营一定有思路。这两个案例都展示了清晰的商业思路。这里,我们把这种经营思路称之为商业模式。具体什么是商业模式呢?
1997年10月,硅谷最著名的风险投资顾问之一罗伯森·斯蒂文问中国著名高科技企业亚信的CEO田溯宁:“亚信的商业模式是什么?”田溯宁反问罗伯森:“什么是商业模式?”罗伯森很奇怪田溯宁作为CEO竟然不知道什么是商业模式。罗伯森向田溯宁解释说:“一块钱通过你的公司绕了一圈,变成一块一,商业模式是指这一毛钱在什么地方增加的。”这个例子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商业模式,同时也说明了“商业模式”这个概念的提法是一个舶来品,其实中国的任何一家企业都在出售产品,然后回收资金,这就是商业模式,只不过以前我们不提“商业模式”。洛杉矶奥运会和汇源集团的发展经历其实都分别描述了一个完整的赢利过程,阐述了各自独特的商业模式。
2000年,互联网泡末破裂,一大批没有实际价值、经不起推敲的网络明星企业关门大吉。原时代华纳首席技术官CTO的迈克尔·邓恩在接受美国《商业周刊》采访时说:“一家新兴企业,它必须首次建立一个稳固的商业模式,高技术反倒是次要的。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商业模式比高技术更重要,因为前者是企业能够立足的先决条件。”管理学家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可见商业模式的重要地位。有资料调查显示,当今中国创业型企业的失败,23%是因为战略的失误,28%是因为执行的问题,而高达49%的失败是因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持续赢利的商业模式。
在所有的创新之中,商业模式创新属于企业最本源的创新。离开商业模式,其他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都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和盈利的基础。所有的成功的大企业都是从小企业秉持成功的商业模式一步步走过来的。我们说,沃尔玛其实是开杂货店的,可口可乐是卖汽水的,微软是卖软件的,国美是开电器店的,小肥羊是开火锅店的。这些普通的行业的成功说明什么?其实说明一个道理:无论高科技、低科技,都能成功,关键是你要找出成功的商业模式,并把商业模式的赢利能力快速发挥到极致。
商业模式在学术上为多数人公认的定义是:“为了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提供产品和服务,达成持续赢利目标的组织设计的整体解决方案。”其中“整合”、“高效率”、“系统”是基础或先决条件,“核心竞争力”是手段,“客户价值最大化”是主观目的,“持续赢利”是客观结果,也是检验一个商业模式是否成功的唯一的外在标准。
商业模式本质是关于企业做什么、怎么做、怎么赢利的问题,实质是商业规律在经营中的具体应用。刚才我们讲了汇源的流程,阐述了他的商业模式。就是通过承诺付款盘下企业、补偿贸易引进设备,新产品返销盈利、签新合同收预付款进入良性发展循环的一个赢利经营过程。
成功的商业模式不一定是技术上的创新,而可能是对企业经营某一环节的改造,或是对原有经营模式的重组、创新,甚至是对整个游戏规则的颠覆。商业模式的创新贯穿于企业经营整个过程中,贯穿于企业资源开发、研发模式、制造方式、营销体系、流通体系等各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创新都可能塑造一种崭新的、成功的商业模式。
任何一家大企业都是从小企业起步,我们的骄傲、跑得比风还快的刘翔也是从蹒跚学步开始走上成功的道路。让我们认真审视一次今天我们身边这些“创造了商业传奇”的企业:百度、蒙牛、国美、海尔、联想、李宁、娃哈哈、汇源、五粮液、小肥羊…他们从小到大成功发展的方法是否相同?
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大体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而这里,细心的朋友一定看得出:失败的企业大体相似,成功的企业各有各的不同。企业的失败大体就是那几种原因:资金、人才、战略、执行等等。而企业的成功之路则各有千秋。百度的竞价排名,蒙牛的事件营销,国美的多成分系统模式,海尔的专注服务,联想的多元经营,李宁的运动员品牌经营、娃哈哈的渠道联营…每个成功的企业,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独特的经营思路和商业模式才能发展壮大,并不断随着经营环境、竞争因素以及消费者变化来调整和升级自己的商业模式。在我们的《赢利之道——新经济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课程体系里,我们设计了“商业模式5R模型”,分别从每个企业都会经历的五个篇章:产品篇、经营篇、传播篇、融资篇和社会价值链互动篇章来讨论和设计各个企业独特的商业模式,并最终争取设计出随着时间和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商业模式体系。
“其实地上本来就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没有路!”在市场千变万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的企业要想脱颖而出发展壮大,必须不走寻常路,设计适合自己的、富有竞争力的、与众不同的成功商业模式。
文章摘自:金超老师《赢利之道——新经济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系列(未完,待续)。
金超老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经济导刊》专栏顾问,中共中央党校国资委高管班授课教授,北京市企业培训中心特聘专家,北京大学总裁班授课教授,清华大学MBA班授课教授,中国本土企业商业模式优化与设计专家、创新经营研究专家、营销咨询专家,“商业模式6R模型”创建者,“品牌塑造5A模型”创建者。
金超老师“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经典课程包括《赢利之道:新经济时代的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强势品牌:品牌塑造与整合营销传播》、《创新思维与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实战应用》等课程,分别从战略管理、营销管理、创新管理方面系统展开,用最精练的课程体系打造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