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的真假流失

黄铁鹰 原创 | 2008-08-18 17:04 | 投票
      国有资产的真假流失

  1996年,辽宁省一位主管经济的高级官员,在酒桌上曾跟我说:“国有资产就像一根冰棍,在太阳底下晒化了,没人管;可是,被谁咬一口,就有人站出来说话了。”我认为他说的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长期在国有企业工作过的人都知道:员工占企业的便宜,已经成为国有企业的一种特有的企业文化。2000年,我去沈阳,路过铁西区的一个正在拆迁的工厂居民区,看到每家每户都把一些没用的东西摆在街边卖。结果,那条街几乎成了生产资料废旧市场:工业生产用的大型老虎钳、板子、管钳子、锉刀、电焊器、铜管、电线……几乎应有尽有。很多东西可能只被拿回家用一次,就再也没用过。跟我一同在车里的,是一位在铁西区当了15年国营工厂的厂长的人,他感叹地说了一句:“这都是从工厂偷的,什么企业能架得住这样偷?”

  这种大面积的国有企业资产流失,是最终导致国有企业在过去20年“民进国退”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与道德无关,是人的自私本性使然。今天,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终于走到了股份制和私有化这个方向上。

  可是,对国有企业情况最有发言权的人—企业管理层,他们的自私性一点也不比普通员工轻。因此,在股份制和私有化的过程中,国有企业的冰棍就有可能被他们咬一口。于是,就像那位高级官员说的那样:有人出来说话了。时至今日,国有企业资产转让中流失的问题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公众对这个问题关心合情合理。因为,不像国有资产在经营过程中的那种流失—冰棍在阳光下慢慢化掉,大多数人都能沾点边儿;转让中的流失—冰棍一下子就少了一口,而且进到个别人嘴里,有失公平。

  国有企业私有化的过程中,为什么少数人能占到便宜?按一些专家的说法是:因为国有企业投资人缺位。说白了就是:卖企业的人不是企业的所有者。因此,不仅责任心不强,还容易同买企业的人勾结起来,把国有企业贱卖,从而让一些人中饱私囊。因此,有的专家建议:要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转让的法律、制度和程序,使政府和群众能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者们进行依法监督、问责、考核、惩罚和奖赏,从而使企业投资人真正到位,以保证经营者尽心尽力、不谋私利。于是,这样就可以防止国有企业资产在转让中流失了。

  国有企业的投资人能到位吗?

  1998年,我随同香港投资界的一个考察团,去刚刚成为直辖市的重庆。重庆市政府给了我们一个包括80多个要出售的国有企业名单。可是,其中没有一个是赚钱的企业。我说:“你们的山城啤酒和奥尼皂角洗发剂,这两个企业卖不卖?”

  该市的一个副市长,连想都没想就说:“那不能卖,那两个企业都是效益很好的。”

  出于礼貌,更是出于震惊,我说不出话来。之后,在重庆的两天,我没有心情再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任何投资介绍会,一个人逛了两天那个气势磅礴的山城。站在朝天门码头,望着那滚滚而下的污浊的江水,我终于想明白一个道理:国有企业掌握在这样的“股东“手中,结局只有一个—必死无疑。

  这个官员可能没有很多经济常识。菜市场的老农都知道:要先把好菜、新鲜菜卖掉,因为可以卖个好价钱。可是,这个主管经济的副省级官员,却非要在大清晨开市时,把一堆烂菜卖给远道而来的买主。

  为什么这个官员会犯这样常识性的错误?我认为原因如下:一,他不是真股东,对资产的责任心不可能像私人股东那样强。因此,卖好的企业,尽管能多卖钱,但他怕担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二,他可能不知道如何公平地确定一个企业的价值。三,传统的观念认为卖家业是一件丢脸的事。四,清理旧家私、卖破烂的心态—有点儿用的当然要留着。

  第一个原因最要命,因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私有制和公有制惟一的区别就是:私有制更能增强所有者和经理人对企业财产的责任心;恰恰是责任心的区别造成了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在效率上的差别。

  如果承认人性是自私的,我们就没有办法把绝大多数政府官员对国有资产的责任心,提高到像私营老板对个人财产那样关心的程度。因此,不论赋予这位官员什么职位(省长、市长、国有资产管理局局长、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他都不可能有私人投资者对自己资产的那颗责任心。他不可能像私人投资者那样为企业的命运担惊受怕,为企业的利益分毫必争甚至拼命。同样,政府官员也不可能成为企业投资人的真正代表和经理人。因为老百姓—国有企业的股东们,对省长、市长、局长、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这些管理国有企业的人—国有企业投资人的代表—董事们,不可能有像真正公司股东对公司董事的那种直接任命、解职和奖赏的权力。由于以上这两个原因,国有企业不论由什么人来负责,不论在法律制度上多么完善,在治理程序上多么科学,监督机制多么严密,都不可能解决国有企业投资人到位的问题。因为,真正管理过企业的人都明白:责任心是个良心活,不是法律、制度、程序和公式所能解决的。

  有人还会说:“如果把国有资产管理者的个人利益,同他管理的企业利益紧密和公平地联系到一起,他们的责任心就会提高。”

  可是,至今为止,人类社会的商业实践恰恰解决不了把管理者利益同企业利益公平地联系起来的问题。企业同人一样,世界上没有两个同样的企业,因此,不同企业的管理者之间没有可比性。面对瞬息万变的经营环境,不仅国有企业做不到对管理者有效合理的评价,就是美国华尔街上市的股份公司,至今也没能解决好这个问题—以至于90%的美国民众认为:上市公司高管的收入高得不合理!

[1] [2] [3] [4] 
正在读取...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