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郝金刚
随着经济全球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如何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理念的营造来增强企业的诚信意识,引发了我国企业界越来越多人士的关注,因为游戏需要规则,企业间的竞争,营造诚信的文化氛围是企业遵循游戏规则的前提。笔者认为,从目前我国建立市场经济秩序所暴露出的问题看,企业的恶性竞争,不讲商业道德,坑蒙拐骗,信用危机,拜金主义等愈演愈烈导致了社会信用整体水平下降,从而造成一种很难治愈的社会创伤。这些现象更深层的原因与地方保护主义、政府职能的错位以及体制上的不完善有关。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诺思说过:“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本身并不能保证效率,一个有效率的自由市场制度,除了需要一个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还需要在诚实、正直、公正、正义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这个市场。”这就是说如果一个企业或社会,“普遍缺乏道德感和人文关怀意识,普遍缺乏对规律和秩序的尊重,普遍缺乏系统的敬业精神",那么就存在着"失败基因”,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市场经济秩序失范。(2)
企业诚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一种稀有资源,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何才能在商场当中树正气,行正道,寻求企业的生存之道,却一直不被重视。其实“道”就是“信”,讲道就是讲诚信,中国古代的商人之所以能够开辟丝绸之路,贸易四通八达;近代山西的晋商之所以可以开钱庄,办票号,汇通天下都源于诚信。企业诚信即是企业诚实守信的品德在企业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体现。企业诚信具有经济学价值,是对企业在道德法律等方面价值的肯定。企业诚信文化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以规范和调节企业与社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个人之间信用关系的一种道德理念,它要求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他人利益,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不损害对方和公众利益。前几年,三鹿乳制品生产企业,为了提高蛋白质的检测含量,而在奶粉中添加了三聚氰氨,造成全国上万名儿童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症,从而牵出国内数十家乳制品生产企业的不合格产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几十亿元,而与此同时,他们损失的仅仅是利润和市场吗?不,他们失去的是千金难买的消费者的信任,是无法挽回的企业的生存之道。
诚信文化的形成首先要加强经营者、经理人的商誉意识和经济信用.企业管理层必须重新认识到.诚信与公平才是企业获得最大盈利的关键。其次.对员工进行诚信文化的教育和强化.从思想上到制度上建立和强化员工的公平交易意识,使员工意识到假昌伪劣产品,虚假广告是违背公平交易的行为。海尔集团的”真诚到永远.创维集团的创造至尊.维誉至诚等.都表达了企业以诚待人.以德治企的崇高理念.既为顾客创造了价值.为企业创造了信誉,又为社会创造了效益。目前.我国企业界对建设诚信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3)
■让诚信真正成为企业核心价值观和表里如一的行为
企业口头上讲诚信而做的是另一套。一些企业既是正常市场经济秩序的破坏者,它又免不了成为受害者。三角债、“不赖白不赖”像流感那样流行开来,交易行为甚至倒退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最原始状态,使全社会的企业信誉滑坡,这应当引起我们高度的警惕。社会信用是需要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如果每个人都采取不同于占优的、更合作的策略,他们的目标反而能够得到更大的满足。在发展经济的进程中,经济学与伦理学的严重分离以及这一分离(不是全部原因,至少是部分地)造成了反经济信用----自利、无视商业信用思潮的泛滥。一种已经得到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在有限重复的“囚徒的困境”中不会出现合作行为,因为,在某一轮博弈中,如果一方不作出自利的目标选择,它就只能等到下一轮。
企业要做到最优秀,最具竞争力,必须在企业核心价值观上下工夫。技术、高科技可以学,制度可以制定,但包括企业全体员工内在的追求这样一种企业文化、企业伦理层面上的东西却是很难移植、很难模仿的。在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理念才是最终意义上的第一核心竞争力;而企业伦理、企业信用、企业商誉是企业理念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如果说一个企业一开始就是以圈钱为其核心价值观,把消费者的利益抛在一边,那么这个企业是不可能维持长久的。惟有诚信至上,企业才能百年不衰。英籍美国学者查尔斯。汉普顿和阿尔方斯。特龙佩纳对美、英、德、意、瑞典、日本、新加坡等12个国家15000名企业经理的调查后指出,不同的企业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都受到各自独特的价值体系的影响,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绝大多数的企业经理人都认识到,从事"反经济信用行为"的企业,其成本大大增加了,因为在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快,社会舆论的监督力度也在不断增强,企业一旦做出"反经济信用行为",几乎马上就会被曝光,它的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商誉就会受到重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