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邓小平理论讲义(5-6章)

郑建仁 原创 | 2005-11-23 23:13 | 收藏 | 投票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第一节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历史探索

一、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历史探索

1、马、恩的三个阶段: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列宁:把马、恩的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把高级阶段称为共产主义,并认为社会主义要经历低、中、高三个阶段→1936年斯大林宣布建成了社会主义→1952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P77→1956三大改造完成,毛泽东区分“建立”和“建成”两个概念→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下半年“大跃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1958年急于向全民所有制过渡→1962年以后阶级斗争被提到首要位置→1966-1976十年文革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及其意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础:对我国国情的正确认识

2、我国的总体国情(最大国情):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且不平衡

3、1981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1982年十二大再次指出→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特征第一次比较科学的概括→1987年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基本特征、历史前提、主要矛盾基本路线及解决途径)→1992年十四大再一次说明→1997年十五大进一步深化是中国最大实际,第一次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2002年十六大

4、意义:首先,这一理论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原理;其次,这一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是我们党制定现行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最后,这一理论是我们在实践中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的有力思想武器。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发展阶段,时间从1956年生产资料改造基础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涵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九个方面):P83-84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1、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及其科学内涵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1952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1962年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总路线→1987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意义:首先,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规定了实现奋斗目标和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指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动力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制定及其主要内容

1、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经济、政治、文化P91

2、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意义:首先,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一般规律;其次,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部工作的行动指南

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与坚持改革开放(强国之路)

1、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就是坚持我们国体的无产阶级性质);

3、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

4、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就是坚持正确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

5、坚持改革开放:强国之路

 

第六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第一节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

一、“四个现代化”目标的选择与确立

1、1954年9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思想→1956年9月八大《中国共产党章程》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现代化的国防→1963年1月周恩来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际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P99

二、“四个现代化”目标的重新确立

1、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重新提出四个现代化→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转移

三、富强、民主、文明三个目标的统一

1、富强:经济现代化,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

2、民主:政治现代化,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民主政治制度;

3、文明:文化现代化,建设精神文明P102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

一、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设想

1987年10月十三大报告三步走:

第一步,实现GDP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1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GDP4000美元)。

二、党的十五大与“新三步走”发展道路

1、上述“三步走”的实际完成情况:1987年提前完成第一步(7年翻一番),1995年完成第二步(8年翻一番),人口增长3亿情况人人均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人均GDP1000美元),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97年十五大新的“三步走”:第一步,2010年GDP比2000翻一番,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第二步,2020年,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第三步,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党的十六大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P106

2、内容:经济:民主政治法治: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对策

一、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新思路的核心: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2、新型工业化的特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表现P108:第一,是以信息化带动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第二,它是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第三,它是注意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第四,它是能够利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贸组织等国际条件的工业化。

二、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加快城镇化建设

1、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

2、发展对策:第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第二,坚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第三,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品和城镇转移;第四,提高城镇化水平,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之路。

三、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1、邓小平的“两个大局”的思想

2、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意义P110:

3、西部大开发的基本思路P110-111:

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贯彻“台阶式”发展思想

1、两个根本性转变:一是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

2、粗放型增长和集约型增长的含义: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在生产要素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通过扩大生产场地、添加机器设备、增多劳动力等等来实现经济增长的一种方式;所谓集约型经济增长,是指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增加资金、技术、原材料的利用率等来实现经济增长的一种方式。

3、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P113:

4、邓小平的台阶式发展战略P113:

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科教兴国战略最早是在1995年提出的,其含义是P114:

2、可持续发展含义: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3、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加强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等等。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郑建仁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