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如何赶超美国-以制造业案例为证

郑磊 原创 | 2006-10-30 06:49 | 收藏 | 投票

日本的技术创新路径概括为“引进——消化吸收—二次创新—自主科研”。即通过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提高自主研究能力,以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前三个阶段构成一个回路,是量变阶段,在积累到一定程度,产生自主创新成果,实现质变。

日本成功的另一个秘诀在于,整个量变过程是经过周密规划,由政府与企业共谋,共同面对赶超对象的博弈。这在日本战后制造业的跃迁案例得到了印证。概括地讲,首先,日本公司通过同西方公司进行专利许可证交易,引进关键性技术,并加以创造性的改进;然后,在保护得很周密的国内市场上进行生产,并取得经验;第三步,他们向国外市场发动价格战(特别是美国市场),不惜血本降低价格,直到对手被挤出市场,同时,政府设置贸易壁垒,不让对手进入日本市场;最后,在关键部件和较先进的产品上向海外消费者提高价格,以便赚取超额利润,这些利润部分被用于再投资,以维持和加强日本在该产业中的统治地位。

 

应该指出的是,欧美国家在政府对技术发展的投入上也是不遗余力的,特别是在对日本的经验加以借鉴,在数据上可以看到,美国和部分西欧国家政府的投入比例远远高于日本。日本政府是通过系统地使用这笔钱,大大提高了政府投入的效率。

日本政府的一些规划部门,如通产省、科技厅是这场游戏的主要参与者。在以下案例中可以看到日本是怎样从无到有,再到占据优势地位的整个博弈过程。日本人有恃无恐,知道耐心、廉价资本、有保障的国内市场和政府的支持,最终将胜过硅谷的好动易变的企业家。

 

-家用电器

日本人在晶体管收音机和录音机转播机的生产方面获得的成功,使它在50年代的大门口站住了脚跟。到90年代初,日本已经完全统治了民用音频和视频市场。

50年代初,美国无线电公司和通用电器公司把黑白电视技术向日本生产者发放了专利许可证。不多几年,日本单色电视机开始大批进入美国市场。当美国生产者因丧失市场份额而损失钱财时,日本公司建议美国无线电公司购买它提供的黑白电视机价格比美国无线电公司生产的成本还要低。产品上贴了美国无线电公司的商标,卖给西尔斯公司。接着,日本人向西尔斯公司提出建议直接供货,在日本提供的产品上了贴了它自己的肯莫尔商标出售。夺取关键性的销售渠道,这样就把美国无线电公司排斥掉了。然后,日本公司不再向美国无线电公司供货。

美国无线电公司于1962年把彩色电视技术向日本发放了专利许可证,日立制作所于1969年第一个向市场推出了采用半导体部件而不是老式的真空管的彩色电视机。而美国无线电公司和泽尼特公司一直到1973年才售出固体型号的彩色电视机。日本电视机具有比美国和欧洲生产的型号体积小的特点,还增加了电视机显像管的偏转角度,进一步缩小电视机匣,这样就使电视机可以放在桌子上和便于携带了。西方公司却集中力量发展体大而独立的或木箱落地式的电视机。在1970年到1976年之间,美国市场上日本电视机所占的份额,从17%跃升到45%。美国电视机生产公司的数目,在1960年是27家,迅速减少,到1980年只剩下通用电器公司、美国无线电公司和泽尼特公司3家。

-半导体

1979年底,日本抢走了16K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的市场的42%。这是一种最新一代的存储芯片。日本选择了一种比较简单方法,生产成本较低,可靠性较大。在19851986年,日本开始在微电子方面取代美国。日本从1986年的领先两个百分点(日本43%,美国41%)上升到1987年的九个百分点(日本48%,美国39%),1988年日本领先了十三个百分点(日本50%,美国37%),1989年日本领先了十六个百分点。

 

在取得64K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的初步经验的基础上,日本人处于好得多的位置上来抓住256K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的市场。他们对存储芯片市场的统治,使他们可以不仅制定存储芯片的工业技术标准,而且还能制定其他芯片的工业技术标准。

 

50年代里,日本通产省获悉美国公司在集成电路技术方面大大领先。1964年,通产省特别瞄准了微电子学建立了促进机构、数据中心和研究所。对已经批准的项目给予直接资助和低息贷款。通产省还在已经建立的公司之间作出一系列的合并和协议,以便使它们可以集中资源,进行“追赶”美国的斗争。

 

在整个60年代晚期和70年代早期,通产省作出了更多的鼓励性计划、促进性法规、研究创议和资助,特别是1975年日本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的实施。该计划把日本五大计算机公司:富士通公司、日立制作所、三菱公司、日本电气公司和东芝公司带到了一起。建立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6个大研究实验室。通产省用无息贷款帮助那些合作投资项目,并保证日本电报电话公司等主要芯片购买者优先照顾日本芯片。在二至三年内,日本公司在世界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迅速上升。

 

1991年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每三家美国半导体公司中,就有两家将于1995年出卖,而其中一半的购买者是日本公司。当完全购买美国公司没有必要或不可能时,便向竞争对手提出结成合营企业的合伙人或战略同盟者。合营的通常模式是:美国公司以它们的设计和软件技能,同日本公司的制造技能或生产技术进行交易。到90年代初期,这种战略同盟随处可见。

 

-计算机和软件

日本早在50年代初期,就向计算机的领域推进。1959年通产省理解了计算机对未来的战略重要性之后,采取了几项决定性的行动:把进口计算机的关税提高到25%以便保护幼年的日本计算机产业;开办计算机租赁机构,把计算机系统从销售者那里买回来,以很低的租金租给日本公司使用;主持了一些计算机合作研究与开发项目,对计算机产业给予大量的直接补贴,用于研究与开发,购买新设备和工作资金。仅在1961年至1981年之间,这种资助就达60亿美元。同时,日本的计算机公司花费数以百万元资金从美国卖主那里引进技术。日本生产者先是模仿美国新产品,然后逐渐增加自己的特色。当日本不能自己开发所需要的技术,或不能通过专利许可证交易获得美国或欧洲技术时,他们就开始购买美国和欧洲公司的股票,成为它们的股东,或把它们全部买下来。例如,富士通公司购买英国的国际计算机有限公司,以便获得它的系统软件。购买英特利斯托公司,以便获得它的存储芯片专门知识。美国在1989年在同日本计算机贸易方面的赤字已达60 亿美元。日本公司具备卓越的处理技术、投资巨大的部件生产能力和灵活的大量装配力量,在硬件价值链中逐步占据了统治地位。

 

超级计算机也是美国发明的,日本对超级计算机优势的追求,是从日本政府通产省的一项计划开始的。1980年宣布的国家科学计算技术计划规定:日本于80年代末在超级计算机方面赶上美国,90年代取得领先地位。通产省的第一项工作是向美国销售者关闭日本市场例如,克雷公司发现它的日本买主突然丧失了购货兴趣,就在这时,富士通公司和日立制作所等日本公司秘密开发这样的机器,而制造这种机器的知识,是日本研究工作者从劳伦斯实验室内和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埃姆斯研究设施等美国政府的实验室带回去的。当这种“天”机器最终在日本出笼时,以前购买克雷公司产品的日本买主首先购买了日本自己的产品。

 

-机床工业

通产省在1956年宣布发展其薄弱的机床工业,当时日本的机床工业由大约1500个分散的小公司组成,产量只及美国机床工业的1/4。日本的机床有1/3是进口的。到1986年,日本的机床工业已名列世界首位。

 

日本政府按照《振兴机械工业非常措施法》向该国机床制造公司提供财政奖励,比如低息贷款、税收减免、特别资产折旧以及出口损失准备金,并为这些公司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市场。日本的自行车赛所缴的税款有一部分通过通产省用于机床工业。日本政府还在1967年和1971年颁布了新的机床工业计划。

 

日本在70年代发动了大规模出口攻势。到70年代末,日本迅速赶上英国和法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西德的第三个机床大国。80年代初,日本超过了美国;到1986年,日本又超过了西德,从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机床生产国。这一年,日本生产的数抽空机床的数量相当于美国的3倍。仅富士通一法纳克一家公司就占有世界控制器市场的60%。日本机床工业按行业人均计算的投资额和生产率几乎相当于美国机床工业的两位。日本机床工业在美国市场中占有的份额从1964年只有4%的水平猛冲到1979年的23%,到1986年又令人难以置信地进一步上升到49%,而且其中有近八成产品属于先进技术。这期间,美国的机床贸易赤字每年都超过亿美元。据估计,日本机床工业在1989年生产了100亿美元的设备,这大约相当于美国机床工业产值的3倍。

 

美国公司无法做到像享受通产省补贴的日本公司可以有大量的存货,而机床工业又是按照传统的“繁荣一萧条”周期运营的,所以一旦订货陡然上升,美国的公司就处于不利地位。当时一些日本公司为市场份额在欧美进行亏损性倾销,同时又阻止外国公司在日本销售机床。日本政府通过法律和行政指令把国外机床产品在日本市场占有率始终限制在10%以下。

 

-办公设备

世界上第一部普通纸复印机由美国施乐公司推出。施乐公司很快膨胀成为一个庞大的、拥有10万职工的官僚机构。它倾巨资于华而不实的研制开发项目,比如在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的施乐研制中心搞未来型办公室工程。要调动数千人研制体积最大、运转速度最快、质量最精致的机器。

 

日本的战略是先用便于制作和使用价格低廉又有附加值的产品打入低档市场,然后通过批量生产和严格质量把关把牌子打响并发展专门技术队伍以便在整个行业中取得主导地位。当施乐的管理部门在1980年前后终于认清了形势时,他们才发现日本队的公司已在美国销售复印机、其价格只相当于施乐公司制造这些机器的成本费。1979年施乐公司不得不从日本进口低档复印机。巩固了日本公司在低档机技术和生产的优势,给了它们更顺利地打入广阔的美国市场的机会。例如:理光公司一度主动向美国的萨文公司供应最新式的低档复印机。使萨文公司生意十分红火,结果是理光750型复印机完全占领了美国低档市场。最后,理光公司开始直接在美国经销。日本公司一旦将低档品大市场尽入囊中,就向利润较多的高档机市场进发。

 

个人简介
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SFI客座教授,行为经济学者,创新发展,金融投资专家,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荷兰maastricht管理学院mba,兰州大学数学学士 email:prophd@126.com
每日关注 更多
郑磊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