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自己的路线

胡泳 原创 | 2006-11-24 11:17 | 收藏 | 投票

对性格问题的回答并不能保证什么,但是,这些问题能够减少领导人迷失方向的可能性。这部分地是因为,问题的提出可以帮助领导人返回根本,了解对他们自身而言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在最好的情况下,问题可以被用作腐蚀物,剥去层层的铁锈而露出金属的本色。

例如,门罗·施塔尔的才干本可以为他打开许多职业之门,但他认识到自己真正在意的东西,找到了似乎同他的命运融为一体的工作。维斯塔教会杰里珍视和保护自身的“柔软一面”,避免踩在别人的头上往上爬。托马斯·莫尔通过逆境和长期的反思,懂得自己对信念的承诺乃是出于本真。在所有这些事例中,自我认知都帮助了领导人将自己的生活与职业生涯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他们的承诺反映了其内心深处的驱动力,因而,即便是在遇到困难的日子里,这些承诺也会被信守。

性格问题也用另外一种令人惊讶的方式帮助领导人保持自己的路线:它们鼓励身处高位的男女用非个人化的方法进行个人化的反思。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反省的路径如有偏差,反而会让个人陷入自己的世界里不能自拔。奥康库偶尔进行的反思只不过强化了他原来的信念。克瑞翁和安提戈涅做出了同样的举动。在59岁的时候,杰里进退维谷,因为他在沉思中想的是缓解个人的罪责,而不是努力去弄明白如何度过生活的下一阶段。

上述危险的极端状况可以用一个哲学名词来形容:唯我论。唯我论者坚信一个人的自我是惟一的现实,领导人,特别是那些成功的领导人,常常会被这种倾向所诱导。有一个老的见闻说,一位年轻人在纽约城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起初乘地铁去上班。随着他的升迁,年轻人搬到了郊区,改乘火车进城。最后,他出任首席执行官,有专职司机送他来回。换言之,他的成功令他越来越远离他人,远离坏消息,远离同他人的令人不快的比较。

无论在生活还是在文学作品中,这一模式都司空见惯。在一个异乎寻常的声明中,美国特拉华衡平法院(Delaware Chancery Court)的大法官批评迈克尔·埃斯纳(Michael Eisner)这位沃尔特·迪斯尼公司(The Walt Disney Company)的前首席执行官说,他“把自己加冕成为他个人的魔幻王国的无所不在、永远正确的君主”。然而,唯我论并不仅仅局限于傲慢专横的首席执行官或像克瑞翁这样的统治者之中;威利·洛曼终其一生只是个推销员,却也生活在自己的令人悲哀的幻境中。

不以他人作为参照,个人就无法真正地判断自己。但是,哪些参照物是更切实际的呢?最容易的是那些有关财富、权力和身份地位的外在比照。这种比照突出生活的某一个维度,给出定量的等级,然后以此衡量每一个人的表现。亿万富翁比千万富翁干得好,而千万富翁又胜过了百万富翁。

外在的标准通常在人的早年生活中就被植入了,因而它们的诱惑是很难抗拒的,即便后果清晰可辨。有位经理人说他严厉的父亲从来就对“A-”的成绩不以为然。父亲会说:“你可以做得比这更好。”该经理人后来感到自己的生活始终被他所称的一种“对一流表现的期待感”所左右。他说那是一种“个人所具有的最有害的期待感。它支配了我的其他期待和动力。它把我带向一种单一的决策,我常常得为这样的决策承受情绪、精神和思想上的痛苦后果”。

永不停歇的竞争将每个人,甚至是那些最富才华、最成功的人都赶到了一架旋转无已的疯狂踏车上。作家戈尔·维达尔(Gore Vidal)曾经半开玩笑似地说过,每次当另一位作家受到了好评,他自己的一小部分就会死亡。总有某个地方的某个人拥有得更多。曾经获得一次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也许该说是达到了其专业巅峰,然而,他们与玛丽·居里(Marie Curie)、莱纳斯·泡令(Linus Pauling)、约翰·巴丁(John Bardeen)和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相比也会逊色,这些人都获得过两次诺贝尔奖。

外在的比照要我们判断是谁首先到达终点线。与此相反,性格问题让我们专注于起跑线。在起跑线上,我们发现像我们一样的其他人,具备各自不同的才能、承诺、缺陷和忧虑。每个人都走在各自的生活道路上,而不是某个轨道的分道上,他们的性格也必将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受到考验。从几篇文学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极为不同的个性展现,奥康库、琳达·洛曼、克瑞翁、维斯塔·洛特·巴特尔以及门罗·施塔尔各有特色。我们也可以从我们周边的人当中看到同样的东西。由此,用任何一种单一的标准对个人进行比较似乎是毫无意义的。伟大的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用一句著名的问话阐明了这个道理:“‘这是我的道路,你的道路在哪里?’我会如此回答那些向我问‘道’的人。因为道是不存在的!”

与此同时,我们都拥有共同的人性。每个人都可以向自己和他人提出性格问题。我们可以观察他人并从中学习——像杰里对维斯塔所做的那样,尽管他们之间的差距是那么大——而学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胜过他人。在提出性格问题的时候,上面这一点是内在于其中的。我们追问的是有关生活和工作的良好的梦想,而不是最好的梦想。我们求索的是坚实的道德准则,而不是最好的道德准则。根本的观念在于,从别人那里获取教益、洞见和警示,而不是看谁距离某项目标更接近了。在那些赋予生活以价值的东西当中,很少有几样能够被放进一个标准化等级体系里加以衡量。

 

* 玛丽·居里,生于波兰的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由于发现放射性,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又因发现镭和钋,获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泡令,美国化学家,因其关于化学键本质的理论研究获1954年诺贝尔化学奖,又因其致力于和平运动特别是领导核裁军运动获得1962年诺贝尔和平奖。

巴丁,美国物理学家,因同肖克利等一起发明晶体管,同库珀等发展超导电性理论,先后获1965年和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桑格,英国生物化学家,因确定胰岛素分子结构而获1958年诺贝尔化学奖,首次制备混合DNA,创立DNA结构的化学和生物学分析方法,而于1980年再获诺贝尔化学奖。
个人简介
价值中国网荣誉总编辑。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政治学博士。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信息社会50人论坛”成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信息社会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世界经济论坛社交媒体全球议程…
每日关注 更多
胡泳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