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风云

李玉萍 原创 | 2006-06-14 16:57 | 收藏 | 投票

  诱人的奶酪

  从世界范围来看,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签定合约的形式来将本企业中的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从而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目前,企业开展的IT业务首选的便是这种形式。Gartner公司Young说:“外包行业继续发展,但对于正考虑外包的企业来讲,其紧迫性没有改变,这主要集中在核心业务、关键专业技术访问以及IT优化经营等方面。”Gartner表示,到2004年底,外包业务在全球所有IT业务市场所占的比例将达到53%,而到2007年更将升高到56% 


    除了IT业务外,企业其他业务如人事、物流、营销、市场等部分业务,也在尝试采用外包形式。著名人力资源咨询公司翰威特曾邀请GartnerDatarequest公司就人力资源外包管理市场规模进行了市场调研。根据Gartner的调研,2003年全球市场上捆绑式人力资源服务外包额预计将达到120亿美元。在亚太地区,Gartner预测在2000年至2004年之间,人力资源外包管理服务的年平均增长率将达17.52%,从1999年的11.4亿美元增至2004年的25.6亿美元。

 

翰威特公司从1973年开始就为公司提供人力资源外包业务,该项业务完整地涵盖了人力资本服务领域,包括人力资源和福利管理;人力资源战略和技术;组织型变革;退休金管理;人才激励策略等。    

 

如今,在劳动力高度密集的城市,一项诱人的业务就是劳务外包。苏州工业园区是1994年由中国与新加坡合作建立的工业园,良好的引资政策、优良的设施以及大量低价的劳务吸引了更多的企业。截止20045月,已经落户工业园的世界500强的就有德国西门子、韩国三星、日本富士通、美国艾默生等46家。特殊的区域环境催生了当地一项炙手的业务——劳务外包。无论从外延还是内涵,劳务外包都只是人事外包内容中极少的一个部分。

 

目前,在苏州工业园区的注册的人力资源公司多达二十几家,加上市区共计100多家从事人力资源业务。预计2004年年底,苏州工业园区外包员工将新增10000人,达到新创记录的25000人。从2000年开始,劳务外包的总量已达15000多人,分布在100多家企业,占园区就业人数总量的四分之一左右。其中用工量较大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大型电子制造加工行业,其中包括友达、旭电、米克朗、百得、三星电子、安得鲁,约占劳务派遣总量的70%左右。据知情人士估计,这项业务在苏州一年的收入可达几千万元。

 

存在即道理

笔者因为工作的原因认识不少在苏州工业园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朋友,以下代表了他们的心声:

 

——“二八”原则——放之四海皆准

先生是一家日资企业的人事课长.他说:工厂有十三个部门。前面十二个部门负责生产、采购、营销等工作,工作职责非常清楚,只有他们——其他部门不干的活都是他们干。仅有的三个人包揽了公司所有的杂务:人事、行政、基建、劳动纠纷、工伤事故处理……,他说,工作当中只有20%的时间用来做人力资源的工作。

 

——恶梦醒来仍然是恶梦

小周是一个文质彬彬的女孩子,第一次见面,就从她满面愁容感觉到工作的压力。见面之前刚刚处理几个工人闹事。小周说:“原则来说,公司确实不对。该给工人的不给工人,而且又无故炒掉他们……”。工人过来吵闹,老板就把这些事甩给了人事部门处理,所谓“人的事”自然由人事来处理。她发现自己跟这些人在一起的时候,声音是那么的弱小,无力。这些事情经常发生,于是她每天干得都筋疲力尽,回到家倒头便睡,而且还不断地做恶梦……。

 

——我不下“坏”事谁干!

谢经理开口便一肚子抱怨,“违纪犯规、昧着良心的事都是由我们想办法处理!”。于经理是一家民企上市公司的人事经理。他在来这家企业之前,在外资企业做过。他深有感触地说,外资企业最讲究流程,而国内民营企业办事随意性太强。对违反纪律需要解除合约的员工,部门经理往往按照自己的意思,不按照流程办事。结果员工投需要解除合约的员工,部门经理往往按照自己的意思,不按照流程办事。结果员工投诉,搞出劳动纠纷又是我们人事经理来处理。处理不好,对公司无利就是我们无能,饭碗不保。要想干得得力,就必须黑着脸干“坏事”。

 

——两条腿的人都找不回来,你们是干什么的?

姚经理是某电子厂经理,他说:“工厂生产季节性非常强,定单不稳定,造成工人流动性很大。”

 

在淡季留太多的工人是老总不喜悦的,为了减轻负担,自然要裁人。在定单临时增加时,找不到人,又是无法交代的。姚经理一脸苦相说,营销部门拿到定单,自然最“牛”。生产部门万事具备,只欠人东风。但有时候临时找人确实很难。有一次,因为人员需求量突然增大,生产经理告状告到了总经理那里,老总拍着桌子指着他说:“两条腿的人都找不回来,你们是干什么的?”。

 

     劳务的流动率,在各家企业都不同,好一点的只有3%,而有的企业高达40%,甚至50%。因而,对园区企业人事部门来说,一件非常头痛的事就是不断地补充缺口的劳动力,他们不得不将更多的精力用来处理这些烦琐的事务。为了避免在这方面的成本支出,部分企业尝试将劳务外包出去。实现劳务外包后,企业现有员工的身份就转换为外包公司的员工,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仅仅是“租用关系”,不再有劳动合同关系。因而,雇佣员工的企业只需按事先约定将每个员工的工资及相关的社保等基金拨入外包公司相关帐户。

 

据了解,目前采用劳务外包形式的企业,原因各种各样,主要是:

第一、降低“成本”。企业选择外包公司的一个重要理由之一就是其是否可以带来公积金方面的优势——省钱。第二、避免劳动纠纷和工伤事故的处理。很多公司采用外包形式是为了规避劳动纠纷所带来的麻烦与风险,有意识地将风险转嫁出去。第三、缺口的员工及时补充,保证了生产地顺利进行。第四、节省了技能培训等费用。

 

群雄争竞,鹿死谁手??

劳务外包在国内部分地方兴起也是近几年的事,因而对于劳务外包具体监管都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目前,苏州已经注册的人力资源公司共有一百零四家,虽然只有十多家根据当地劳动部门的规定取得了劳务派遣证明,可以开展该项业务,但实际上很多公司在“暗渡陈仓”。

 

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可谓丰富。当面对有如此需求的市场,争夺的激烈程度就可想而知了。据了解,园区企业人事主管都不同程度地与几家人力资源公司接触。往往是一个业务消息传出,就搞得四处风声。一家美资企业的人事经理说:“最多的时候,我可以接到三十个这样的电话问候……。”为了争夺业务,人力资源公司争夺厮杀,展开“海陆空”立体交叉肉搏战:低价恶性竞争、不顾风险的承诺、高额回扣……。

 

园区企业见到这些人力资源公司也是“几多欢喜几多忧”,一些人事主管纷纷落马的原因跟该项业务有关联。

 

    阳光下的没有利润

劳务外包是国内一项新兴的业务。有关学术研究表明,外包之所以可以增值,原因在于:

 

第一、可以增强核心竞争力。

随着技术的不断细化、产业内战略联盟的形成以及消费需求特点由趋同求导的转变,任何单一企业要想在整体产品市场上取得全面的竞争优势已经非常困难。竞争迫使企业将优质的资源和独特的能力集中用于核心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平台。

第二、外包后的组织能够有更好的灵活性,能更快更好地满足顾客价值实现的需要。

第三、规避经营风险。通过资源外向配置和业务外包,企业可以与外部合作伙伴共同分担风险,使企业变得更有柔性,更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第四、降低经营成本。这是外包业务承包商拥有比本企业更有效的资源和组织,尤其是专门化的知识和经验。纽约业务外包研究所的一项调查表明,节约经费是企业外包的最重要的原因,有64%的被调查企业由于经费问题而实施外包。除此之外,企业外包的重要原因还有改善公司的业务重点有机会利用世界一流公司的生产能力为实施其他项目而腾出资源,它们各自占40%多。

一旦有硝烟的地方,首先的打的就是价格战。目前,在苏州劳务外包业务价格战也是如火如荼。各家人力资源公司为了占领市场,都采取了低价扩张策略——价格一压再压。一家人力资源公司的一位老总说:“为了获取市场,我的业务几乎没有利润。表面看起来,一个人每个月可以收到二、三十元的费用,但是其中包含了工伤处理、劳动纠纷处理费用;办理社会保障基金的手续费用;现场管理费用,以及各种公关费用。”很多企业不规范操作使外包企业如履薄冰般,用他们的话说,一单官司、一个工伤就有可能毁了整个公司。

 

市场运做的规律应该是收益与风险成正比。而事实上,为了低价占领市场,人力资源公司已经将服务费降到了极限。企业的存在的意义就是要有赢利。笔者从当地劳动稽查大队得知,派遣员工投诉案件越来越多:因部分人力资源公司在抢夺市场时采取了低价策略,而转向派遣员工收取费用弥补支出。

劳务外包是虎?

如今在园区兴起的外包业务给企业所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但是企业却在明显可以带来的好处的业务面前踯躅不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外包企业自身的素质与能力。

目前、能够提供这些劳务外包服务的企业自身的素质与专业化程度还远远不够。第一是提供的产品——劳务,不能满足企业各种各样的需求。第二是以专业著称,却未能让享受服务的企业感受真正的价值感,提供的服务附加值远远不够。

 

   二、主包企业相应地调整自己的业务流程。

在竞争不断加强的环境下,调整内部的流程,以适应外包的需要。企业原有的业务单位被取代或转变,转向更为核心的业务。但现实上,企业在外包后,并没有及时调整相应的职能,因而没有感受价值感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建立更为密切的合作关系。

今天,人力资源业务已经由传统的处理行政事务而逐步转向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企业的意识的改变给人力资源部门由一个非价值转为创造价值的部门带来的可能。劳务外包给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带来的意义是非常巨大——给企业省钱、省力、降低风险。但原有的劳动关系转为租借关系,是否会使员工凝聚力、向心力降低?这给有打算实行外包业务的企业提出了深刻的问题。

 

外包后,企业的责任确实外移了,但是人却是在本企业干活。因而,与外包企业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加强与员工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

单纯地评价任何新生事物都是不科学、不现实的。“存在即道理”,只有国家的相关部门建立起良好的监管机制,并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才能让其健康、快速地才成长。

 

李玉萍,品牌营销管理专家,职业品牌专家;中国CME签约讲师、北京理工大学MBA客座教授、中国官方品牌认证机构客座教授;普大企业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国内多家企业营销及公关顾问;国内多家知名网站特聘专家、专栏作家,国内多家期刊特约撰稿人。

 

李玉萍曾任职国内大型民企及上市公司市场总监、营销总监、销售副总等职,积累了丰富品牌策划、管理经验、全国市场推广以及管理经验。

 

  著作:《新产品营销管理技巧》(北京大学出版社)

        《自造不凡》(机械工业出版社)

       

 联系电话:13924672072

 联系: yuping_Li@126.com,liyuping@liyuping.com

 

 

 

 

 

个人简介
卓越人才管理导师、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国际注册咨询师; 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院校外聘讲师;广东省、山东省中小企业促进会专家委员会核心专家;中国edp联盟特聘讲师,中国管理培训联盟特聘讲师;全球华人500强讲…
每日关注 更多
李玉萍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