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模式语言》之模式3 有生于无

肖永健 原创 | 2007-01-30 15:30 | 收藏 | 投票

  

模式3 有生于无


 

  有生于无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道生一,一生三,三生万物指明了有生于无的途径。意识与存在的关系,一直是哲学争论的焦点,但不管在原始初汤状态时到底是无生有还是有生无再也不能被剥离开而单独存在,它们是一体的,是一组关系。

  在我国现阶段,传统观点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所以企业管理大多指对人、财、物的管理。这一概括在科学技术不很发达的时代当然是正确的,因为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意识的作用很难突显。但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界越来越多的对象物由自在之物变成人类可用之物,意识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加速膨胀,越来越成为决定性的因素,以至我们不得不重新界定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当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偏向于意识决定物质,对的管理也许比对的管理更重要--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有生于无的哲学思想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知识经济时代正在上演着一幕幕信息转换为财富的激情故事。那么,在知识和信息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如何对进行管理呢?

       ------------------------------------------------------------------------------------

  天河水所著<从机械人到文化人>一书提出了文化质量管理的概念,他也因此被评为2005年度“十大管理创新人物”。他认为:

  组织内部除了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人、才、物和产、供、销等外,还有一些本该引起高度重视而却一直被忽视甚至受歧视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可被名之为的东西。诸如自生自发的文化、隐形秩序、隐性知识,等等。本质上,上个世纪人们一直谈论的正是如何管理这些的问题,而恰恰就是没有人有意识地来谈论关于的管理。而在终极意义上说,这些具有更为决定性的意义。这是因为,正如老子所说,是无中生有有生于无,而绝无反例。

  显见不争的是,现在管理学界还非常缺乏关于的管理理论。在无意间对展开了有效管理的,当首推张西振等人提出的模式语言管理理论(模式语言管理四人帮成员:张西振、王甲佳、侯象洋、肖永健)。该理论直接针对的是组织内部那些隐性知识的管理,认为组织中应该重视那些附着于员工身上且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关键性知识(隐性知识)的管理。这些关键性知识对于一个组织往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企业组织正是依靠这些关键性支撑的;关键性知识是其核心竞争力。而这些关键性知识非常隐蔽,它们附着一些员工的头脑之中,随着调动、升迁、退休、亡故而使这些隐性知识流失。为此,张西振等人提出要运用模式语言来管理这些隐形知识,办法是把这些隐性知识通过描述性的语言疏理成一种模式。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这些隐性知识通过显性化而得以保存;另一方面,通过模式语言的描述,可以使其成为一种标准,可以在今后解决同类问题时重复使用。模式语言对于隐性知识的管理是卓有成效的。隐性知识的特征正在于它的隐密性,而通过模式语言加描述,可以使之实现从的转化,变成一种模式。模式是流动的标准,标准是凝固的模式。模式语言的活力正体现于它是一个开放的、流动的标准,进而成功地实现了对标准化管理。

  对的管理,要从追溯创业动机开始,那是企业发展的原点,它催生了愿景、目标、价值观、经营理念等企业文化体系,企业文化几乎影响着整个经营管理活动。目标与资源的对接,概括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内容,而这一对接,是靠智慧来实现的,而不是仅靠资源来实现,偏重于资源的管理思想陷入了这样一个困境试图运用确定的资源通过不确定的思想去达成目标,造成科学管理毫无科学可言。

  是该切换一下重点的时候了。

 

个人简介
模式语言管理专家组核心成员,《活力之源——模式语言管理探索与实践》作者;《东方服务模式》编者,温泉旅游项目全程策划人。正在投入项目:如何创建人性化组织?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