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劳动合同法》遭遇执行难

张海勤 原创 | 2008-12-29 01:31 | 收藏 | 投票

  在雇佣的矛盾中,像其他的社会矛盾一样,时刻缠绕着社会的神经。

  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一年之际,总结的观点值得关注。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今天,企业借机裁员也是必然的事情,无可厚非。

  1、劳动合同签订率有限上升。根据我们所在的企业,可能感受到。第一、企业都重视起来了,至少又怕的感觉。第二、员工们的法律意识都已经提高了,都知道保护自己的权益。

  至于那些小企业,还有那些急于找份工作的人来讲,恐怕也顾不了那么多了。这部分人恐怕还不是少数的,再就是那些小企业的老板,也有不讲信誉的或者搪塞敷衍的,造成合同延迟签订或者违约的事情。

  2、用工成本上升现实症结

  《劳动合同法》对企业的规范,本身就是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其实,企业和居家过日子一样。很多时候,都是紧紧巴巴的。规范本身就是为了效率,在我们国家这些小企业里,混乱的管理和苟延残喘的事实,都需要规范,社会也需要规范。我们国家在1988年李鹏曾提出三年治理整顿,五年深化改革的国策。这当然需要一定的成本,但是也需要坚持到底。

  关于借用工的问题,他本是就是个猎头公司,减少了我们招聘人才的麻烦和程序,同时也给了我们招聘的更广泛的平台。关于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还是要从整个社会机构调整来逐步完善的。

  如何在劳工就业、企业生存、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数者之间取得平衡,需要决策者拿出更加有效的办法,例如投资政策、企业融资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等等。此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便发文要求各地暂缓上调企业最低工资标准。

  3、企业存亡决定劳工权益

  企业和用工之间的关系,首先是企业的存亡。也就是先有大家,后有个人。虽然国家为了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出台了各种法律保护措施,但是,也是有条件的,如果企业倒闭了,那么再完善的合同也是没有用的。所以,国家在考虑用工合同的时候,也应该以企业的存亡为基础,合同的完善和利于执行为原则。

  

张海勤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张海勤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