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自治州概况》第九章:商业贸易和对外交流

陈嘉珉 原创 | 2008-02-12 00:33 | 收藏 | 投票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概况》一书,系“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三”、“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之一,于20068月完稿、20079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本人参著第九、十章两章——陈嘉珉/2008211/兴义

此书销售网站:http://www.wfjsd.com/list.asp?id=710508536

第一节 商业贸易

一、建州初期的商业贸易

黔西南是一个多民族地区,自治州的成立加快了全州商业贸易和民族经济的发展,使全州商业贸易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2年贯彻国务院《关于疏通城乡商品流通渠道,扩大工业品下乡的决定》,全州商业系统实行城乡通开的多成分、多形式、多渠道、少环节的三多一少开放式流通体制。各县三级批发企业打破“三固定”(固定供应区,固定供应对象,固定作价率)、两批准(向一级商品采购供应站进货须经商业部批准,向二级站进货须经商业厅批准)的传统供货办法,疏通工业品下乡渠道,下伸批发点10余个,在邻省、区的罗平、盘县等地设立批发网点。

1983年商业行政管理部门简政放权,改革管理体制。1984年贯彻执行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和贵州省人民政府批转商业厅《关于我省当前商业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报告》,全州商业系统体制改革全面展开。该年即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购派购制度和对日用工业品的统购包销制度,拓宽了商品市场和调节范围,计划管理的工业品由110余种,减少到50余种。同时改革批发体制,减少批发环节,州、县商业行政管理部门将计划、经营、物价、财务、劳动人事、工资奖金等6个方面的权力下放给企业,并首先在兴义的服务行业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继而进行改、转、租”改革。1985年,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全州396个中小型国营商业企业,推行各种形式改革的有99个,其中国家所有集体经营的83个,租赁给个人经营的16个。

1986年-1987年,对商业部门的商品流通体制、管理体制等进行一系列深层次的调整和改革,打破了改革前的封闭、僵化状态,全州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条流通渠道并存的少环节、开放式格局,进入开放活跃的新时期。在此期间,市场机制被引入流通领域,多成分、多元化的社会商业结构开始形成,流通模式发生转折性变化,大部分工、农业产品价格不同程度放开。各类批发市场增多,基本结束了国营商业“统”和“包”的一统天下、独家经营状况,实现了按经济合理原则组织商品流通的市场竞争格局,全州商品市场出现兴旺、繁荣、活跃的局面。1988年,全州商业、餐饮服务业网点发展到1.62万个,与1981年相比增长了1.4倍,国营商业企业机构增长1.3倍;个体有证商业企业机构发展到1.1万个,比1981年增长2.1倍;全州工业品零售额2980万元,比1978年增长6.9倍;集市贸易成交额2.18亿元,比1978年增长2倍;全州商品零售总额4.74亿元,比1978年增长2.4倍,10年平均年递增13.1%。国营商业经营比重由1978年的43.4%下降到1988年的37.6%,个体商业由0.9%上升到25.9%。到19886月,全州共有工商企业2840户,分支机构1826户,固定资产2.88亿元,流动资金1.39亿元,从业人员4.59万人;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01万户,从业人员2.67万人,流动资金达到3373万元。

1987年-1990年四年间,全州实行第一轮商业企业经营全面承包,向国家累计缴纳税利达1254万元,年均313.5万元,比承包前的1983年-1986年四年间累计缴纳税利840万元增加414万元。

黔西南民族贸易在1981年后逐步得到恢复,至1990年全州有民族贸易公司或门市部专柜30个,已逐步形成民族商品经营体系。在发展民族商品贸易的同时,还加强了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的生产,先后有贞丰、兴仁两县组织加工手镯、项圈等银饰产品,在兴义民族商品厂组织生产少数民族需要的棉丝织品,花色品种共50多个。各级政府对民贸企业均实行在贷款、留利、作价等方面给予照顾。

二、20世纪90年代贸易发展

1990年,国家商业部提出统一思想,整顿流通秩序,强化宏观调整,增加有效供给,稳定市场大局,为深化改革和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较好的市场环境”的指导思想,黔西南州商业系统努力疏通渠道、积极开拓市场、扩大购销、增加有效供给,稳定和发展全州经济,繁荣城乡市场,为全州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发挥了国营商业的主渠道作用。全年实现购进总值4348.5万元,占年计划的114.4%,比上年同期增加498.9万元,上升12.9%。销售总值完成1.14亿元,占年计划的103.3%

在“八五”期间,黔西南州商业系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打破地区间市场封锁,进一步搞活商品流通的通知》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以及商业部制定的《实施办法》,进一步强化商业企业改革,按照政企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转变商业行政职能,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彻底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落实企业自主权,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在开展清产核实、理顺产权关系的基础上,采取改、转、租、包等形式,国有民营、股份制、兼并、解体、拍卖等多种形式都在摸索实践。同时以深化商业改革为主线、扭亏增盈为目标,更深入地推进企业经营机制改革。1995年购进商品总值6387.6万元,比1990年增加2039.1万元;完成销售8995万元,比1990年减少2520万元。

在“九五”时期,全州商业系统继续深化改革,把内部机制转变和稳定物价、稳定市场作为重要任务,以改革拼搏精神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各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1998年商务工作比较有起色,共完成商品购进总额1.14亿元,完成商品销售总额1.6亿元,与州政府签订责任状规定的1.4亿元目标相比,超额幅度为11.4%;实现利润总额-833万元,与上年相比减亏488万元,减亏37%,超过责任状规定减亏5%的目标。

2000年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落实围绕经济抓管理、促改革、求稳定、谋发展”的指导思想。全州社会商品零售额达到17.62亿元,其中个体10.17亿元。全州国有贸易合作系统完成商品销售总额 1.67亿元,比1999年的1.53亿元相比,上升8.38%

三、“十五”期间贸易发展

“十五”时期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围绕经济建设转变工作职能,加强行业管理,抓好市场规划,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大监管力度,搞好指导、协调和服务。全州商务工作以扩大对外开放、拉动内需、积极推进商贸一体化进程为动力,大力培养和发展全州商品市场体系,进一步促进现代化流通业的发展。“十五”期间全州商业系统成绩突出。2001年由于强化行业管理职能,充分发挥监督、指导和协调作用,全州社会商品零售额达到18.89亿元,比2000年的17.62亿元增加7.22%,其中个体11.25亿元,比上年的10.17亿元增长10.63%,消费品零售市场处于平稳增长趋势。全州国有贸易合作系统完成商品销售总额1.45亿元,超额完成目标管理任务50%2003年工作重点是抓好市场规划,加大了市场监管力度,全州社会商品零售额23.77亿元,比2002年的21.03亿元增长13.05%,消费品零售市场保持着持续稳步增长。2004年内贸商品销售快速增长,国有企业实现扭亏增盈。全州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52亿元,比2003年增长15.78%。批发零售贸易企业成为拉动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的重要方面。全州国有商务系统实现商品销售收入1.78亿元,比上年增长90%。总计实现利润559万元,国有流通企业实现扭亏增盈。外贸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州实施外商投资项目148个,其中新建项目114个,到位资金19.3亿元;新批三资企业1家,境外投资企业6家。2005年全州商务工作以开拓市场、扩大消费为主线,继续推进流通领域对内对外开放,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78亿元,比前一年增长22.1%。餐饮业、建材业、机电产品快速发展,拉动了全州消费的稳定增长,城乡市场各类商品供应充足,购销两旺。

“十五”时期全州商务工作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增强服务意识,努力促进全州对外开放水平,出口贸易获得较大发展,20012005年五年间,共出口创汇45.1万美元。全州外贸出口企业达到39户。

第二节 招商引资

一、招商引资起步阶段及其成果

200110月,正式成立了黔西南州招商引资局。200210月,在州招商引资局内成立黔西南州招商引资一站式服务办公室,由涉及外来投资的州直有关部门组成,下辖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和外商投诉中心。20058月在州招商局内增设对外经济协作中心。黔西南州的招商引资工作历经20余年,引进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为自治州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黔西南州招商引资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5年,全州组建经济联合体13个,引进技术28项,签订合作协议44项。1985年-1990年六年间,全州共引进资金8036.35万元。1986年-1990年五年间,全州共协进、协出物资总额3.89亿元。全州共签订经济技术协作项目203项,其中198650项,实施35项;198738项;198852项,实施46项;198928项,实施25项;199035项,实施32项。1991年-1995年,全州共签订经济技术协作项目299项,引进资金3.22亿元,其中有港台和国外资金1.7亿元;物资协作金额达8.76亿元。

1996年-2000年,共实施经济协作项目162项,引进资金5.97亿元,其中1999年和2000年分别为2.01亿元和2.72亿元,1999年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共9个。合作项目涉及水电、煤炭、建材、冶金、房地产、旅游、农业生态、农产品加工及商品流通等多个领域。实施较好的项目有安龙白水河电站、安龙中山堡电站、兴义云峰小糊涂仙酒、普安楼下煤炭开发等项目。总投资上亿元的项目有安龙白水河电站和安龙中山堡电站。1996年-2000年物资协作金额4.23亿元。

二、新世纪之初的招商引资

2001年,全州实施经济技术协作项目54项,引进资金2.9亿元,其中省外经济协作项目41项(含境外、国外投资项目4个),引进省外到位资金2.4亿元(含外资4880万元)。省内经济协作项目13项,到位资金5285万元。实施的项目涉及水电、建材、煤炭、冶金、房地产、旅游、教育、商贸及畜牧、种植等领域。实施较好的项目有香港瑞安水泥厂、平班电站、普安恒泰煤矿、柳铁集装箱货场、鲁布革小田坝水电站等项目。

2002年,全州共实施招商引资及经济技术协作项目90个,引进资金7.5亿元。在签约项目中,涉及国(境)外项目8个,签约资金14.97亿元,到位资金9262.7万元;省外项目55个,签约资金65.9亿,到位资金6.06亿;省内地区间合作项目27个,签约资金1.9亿元,到位资金5508.8万元。全年接待外商考察、洽谈项目共120多家260多人次。实施较好的项目有贞丰烂泥沟金矿、贞丰水银洞金矿、贞丰大田河电站、安龙联合医院、兴义煤电配送中心和品甸货场、安龙坡脚沙厂坪煤炭转运站、夏威夷木瓜基地建设、兴义云峰药业等。

2003年,全州共签约项目154个,签约资金91.65亿元。实施州外投资项目134个,到位资金11亿元,外商投资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外商投资领域和规模进一步扩大,水(火)电、煤炭、黄金、交通基础设施、建筑建材、制药、冶金、煤化工、电石、旅游、商贸、农业产业化等方面均取得了新的突破。引进了加拿大亚洲太平洋矿业集团、香港瑞安集团、香港新恒基有限公司、四川昌宏集团、辽宁西洋肥业集团、山东枣庄市基建投资公司、山东枣庄泉兴矿业集团、福建紫金公司、武汉威龙集团等一大批有实力的企业集团。

2004年,全州共实施外商投资项目148个(其中新建项目114个,续建项目34个),到位资金19.3亿元,其中新建项目到位资金8.4亿元。主要引进了湖北宜化企业集团、广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南能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贵州淄矿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内蒙古准格尔旗立根电冶有限公司、天津市龙威工贸有限公司、四川蓝箭集团、贵阳奥森人造板有限责任公司、云南燃二化工有限公司、加拿大APAC公司等一批有实力的大公司、大集团。

2005年,全州共签约项目156个,协议资金211亿元。实施州外投资项目116个,其中续建项目51个,新建项目65个,实现到位资金30.9亿元,比上年增长60%。开工的重点项目有贵州宜化“2030工程、贞丰烂泥沟金矿二期工程、普安糯东煤矿、安龙金宏特种树脂、兴义碧翠苑房地产二期、兴义湖星苑房地产二期等项目。20059月,州政府组团参加在厦门举行的第九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参加招商引资项目21个,与外商签约项目2个,签订引资合同金额35亿元人民币。帮助进出口企业申报贵州省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共获支持金额10多万人民币。

第三节 对外交流

一、六省区市七方经济协作

1984年4月,在党中央、国务院及四省区五方领导的倡导下,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重庆的领导聚首贵阳,共同创建四省区五方经济协调会,并召开了协调会首届会议。其后,又有西藏自治区和成都市加入,从此树起了大西南区域联合大旗,拉开了大西南各省区高层次运筹协调、联合开放开发、共同振兴繁荣区域经济的序幕。黔西南州地处六省区市的中心地带,随着各省(市、区)之间的互惠互利合作逐步扩大、合作机制逐步形成,有力地促进了黔西南地方经济的发展。

(一)生态环境建设协作

2004年以来,黔西南州退耕还林任务为28.6万亩,珠江防护林工程任务为15.68万亩(人工造林4.6万亩,封山育林11.08万亩),以上两项任务完成率为100%。目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项目有:

30万亩金银花基地建设 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国家林业局的关心支持下,国家林业局重点工程黔西南州30万亩金银花基地建设20045月正式启动,该项目建设期为3年,现已完成22万亩,占任务的73%

100万亩竹林基地建设 该项目已于2005321正式启动,州政府与各县市政府分别签订了20056.3万亩的责任状,48对竹苗进行公开招标,签订了20052006年两年的20万亩竹林基地用苗972万丛,合同金额918万元。该基地委托国家林业规划院进行规划编制,现已完成规划编制并组织实施。

100万亩以桉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 在省林业厅的关心、支持下,黔西南州将实施100万亩以桉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目前正在进行调研和编制规划。

(二)工业生产协作成果

2004年以来,黔西南州与协作区域各方签订经济协作新建项目44个,合同引资6.89亿元,到位资金1.96亿元,续建项目到位资金7.44亿,合计到位资金9.4亿元。新建项目中,云南省14个,合同引资3.85亿元,到位资金9586万元,占到位资金总数的10.2%;广西自治区13个,合同引资8685万元,到位资金1796万元,续建项目到位资金6.96亿元,合计到位资金总数7.14亿元,占到位资金总数的75.9%;四川省9个,合同引资1.59亿元,到位资金5872万元,续建项目到位资金3130万元,合计到位资金9002万元,占到位资金总数的9.6%;重庆市8个,合同引资5719万元,到位资金3941万元,续建项目到位资金108万元,合计到位资金4049万元,占到位资金总数的4.3%。这些协作项目主要涉及铁路货场、铸件、煤炭、冶炼、铁矿、酿酒、养殖、水力电站、建材、黄金、化工、汽车贸易、娱乐休闲等方面。重大建设项目主要有4个:

平班水电站 总投资19.35亿元,现已累计完成投资10.8亿元,二台机组调试成功并正式发电,二期工程现已展开,进展顺利。

兴义火电厂 总装机4×600MW,总投资92亿元。一期装机2×600MW,现已完成选址论证,完成相关前期工作投入1000万元,将于近期全面开工建设。

安龙重化工基地 以安龙华宏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为主(重庆昌宏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总投资8亿元,现已部分建成投产。

晴隆光照电站 总投资57.33亿元,现已完成投资7亿元,工程进展顺利,为“十一五”期间竣工发电投产打下了基础。

二、三省五地州(市)经济协作

1986年,为进一步推动周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互动、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目的,黔西南州与广西百色地区和云南省文山州、红河州、曲靖地区(现为曲靖市)建立了三省五地州的区域协作关系,到目前为止共召开了十四次经济协调会。在协作关系建立的前十年里(1986年-1996年),三省五地州(市)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三省区党委、政府领导下,遵循“自力更生、多方配合、国家支持、共谋振兴”的协调发展方针,建立了双边、多边的经济联系,进行广泛的经济技术协作。在九十年代,五地州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断深化协作内容,拓宽协作领域,收到了明显成效。10年间相互间的经济、技术、物资协作项目共实施了500多项,相互物资协作金额达20多亿元;展销会商品总成交额达10亿多元;相互拆借资金25亿多元;接通断头公路近300千米

进入新世纪以来,三省五地州(市)之间经济协作项目日趋增多,旅游连线、连片开发联盟关系日趋紧密。2004年以来,黔西南州与协作区域各方协作新建项目44个,合同引资6.89亿元,到位资金1.96亿元,续建项目到位资金7.44亿元,新建和续建项目合计到位资金9.4亿元。项目主要涉及铁路货场、铸件、煤炭、冶炼、铁矿、酿酒、养殖、水电、建材、黄金、化工、汽车贸易、娱乐休闲等方面。

2005年3月,黔西南州人民政府与广西河池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广西河池市与贵州黔西南州进一步加强两地经济社会领域合作与交流的框架协议》,就合作目的、合作要求、合作原则、合作领域、合作机制等达成了初步共识。与广西百色市也即将签订经济合作协议,在重大项目即兴义火电厂建设中,广西投资公司拟以持股参与建设。由于上述系列经济协作活动的开展,必将拓宽周边合作领域,为黔西南州特色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三、泛珠三角经济圈

泛珠三角经济圈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发的要求”的产物。该经济圈包括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湖南、江西、四川、云南九省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故又称“9+2”经济圈。泛珠三角经济圈对于促进区域间经济、社会各种要素的流动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紧密互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目前泛珠三角地区可启动的合作领域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自然资源开发、产业结构配套、旅游资源互补、物流运输服务、科技文化合作等。黔西南州是泛珠三角经济圈内特色突出的资源宝库、区位优越的天然温室、珠江防护的关键地域、西电东送的能源基地和祖国大西南地区南下入海的重要通道。因此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形成,对于地处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的黔西南州,无疑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合作领域,是打造区域竞争优势的良好契机。

(完)

个人简介
周易管理哲学家,传统文化学者,武林诗人,价值中国最具影响力百强专家,国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成拳第三代传承人。著述经济、哲学、历史、命理、堪舆、玄学、武道诗文一百二十余部(含读书笔记)。
每日关注 更多
陈嘉珉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