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风水要以人为本

曾祥裕 原创 | 2008-05-18 21:10 | 收藏 | 投票




  最新文章加入时间:2008-5-1820:57:
  赣州风水养生堂曾祥裕(QQ175613195,电话13766307454)

  公共建筑指的是服务于大众的医院、商场、宾馆、政府机关等服务机构。有关部门在建筑设计时要明确各自的服务主体,指导建筑设计。无论是整体规划,还是单体建筑的外部设计或内部功能,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从精神上“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应占主导地位。

  本文仅从赣州市一医院前后不同的风水格局说起,认为所产生的不同风水效应,值得风水学习者思考。

  原来该院的建筑风格冷而硬,新门诊部墙面为大块黑色,给患者的感觉有压抑感,有的人说其形像墓拱,更让人毛骨悚然。左侧西北位建有一个水池,低洼无活水,成为市民夜间小便的地方。

  医院门庭旷而不聚气,左侧急诊科大楼的一条路与正门通道相接,成了摩托车和出租车抄近路躲红绿灯的通道,外气散乱而杂。

  这种风水格局给市民负面的心理感觉,人们对此议论纷纷:“医院门诊部怎么做成这阴气森森的样子?特别是到了晚上还是阴气逼人。”一时间,医院门庭冷落,效益不佳。

  我曾多次向医院有关部门建言要改变这种不良的风水格局。

  为了扭转公众心理反应,医院从去年底起花了几个月时间,对旧的风水格局大加整改。门诊部大楼虽不可拆除重建,但是在偌大的黑色墙体上贴有“同心同德德艺双温馨”的白底红字。这样一来,就在视觉上分散了大块黑色凝重的感觉。晚上安装了明亮灯光,告别阴森之夜。

  那低陷污臭的水池也重新筑高,高出地面几十公分,四周砌成大理石,可供人坐下休息。

  原旷而无聚的门诊部广场重新筑起了围墙,堵掉了一条外道,做到外气空而不散,围墙门口建了一间值班室,其屋顶造型如同波涛一样,白色的波浪起伏,与门诊部地黑色墙体形成鲜明对比。从视觉上又进一步分散人们对门诊部黑色凝重墙体的压迫感。

  重改的风水格局不止在门诊部,昔日医院左侧外墙的几十米长的出租店面全部收回拆除,改成空心铁栅栏围墙,栽种花木。医院后门原先陡坡扩宽并降低,在内科住院大楼下的一个平地筑起美丽壮观的假山,潺潺流水,静中有动。院内其它建筑墙体粉刷一新,地面栽种花卉和树木,每逢朝暮时分从院中地面的音箱飘起优美的音乐弦律,让人恍惚进入一座景色秀美的公园。

  风水格局一变,医院面貌一新,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人们说,现在不怕走近这家医院了,消除了恐惧感。医院职工也为之振奋,更加团结一致,敬业爱岗,为救死扶伤作出贡献。几个月来医院效益稳步上升,也无医患纠纷。

  这说明,风水格局无时不刻地影响人的心理。近年来,我国医院建设有了空前的发展,新建与改扩建任务不断增多。但许多新建医院满足于一般的功能关系,只注重建筑设计的堂皇与华丽,而忽视了对病人的心理与生理特殊性的考虑。人的需要,人的感受,人的情感是建筑设计时要考虑的第一要素。以这样一个理念,建筑师在为医设计时,在色彩的运用和有关装饰物件的建设上,就会充分考虑到大众的审美需求和民俗诉求,从而防止设计中走弯路,利于医院建筑的实施和使用。

  一个单位不论大小,关键在于要有以人为本的理念。庭院建设要体现生态美。“螺丝壳中做道场”。

  像这家医院重新改变的风水格局,往生态美发展,给人以一种生机蓬勃的外在美感,即“生态美”。“生态平衡”产生了“生机”。生机盎然的环境,产生了“美感”,它使人振奋向上、心旷神怡。反之原先生态失调的环境,都是生机窒息的环境,都是不美的环境。公共场所内营造的优雅和清新的文化环境氛围,从环境的内涵上,使人们在心灵深处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来陶冶自己情操。

  这家医院改变风水格局的作法给我们的一些启迪:风水学中“外气所以聚内气,龙虎所以卫区穴”等“乘生气”理论,不会因时代变迁而过时。这些古老的风水理论,应在新时代是发扬光大,关键在于如何因地制宜。风水的功能始终不变,主要满足人们对环境的心理需求。风水与“文化——心理”结构是同构的,它主要阐发了原始的趋吉避凶心理。风水师所作的工作就是在细节加以完善,锦上添花,让客观环境中的景观和气场和谐起来,充分实现趋吉避凶这一目标。

  (注;赣州风水养生堂的作品均有版权,请引用者务必注明文章出处和作者署名)

  
个人简介
自小深得祖传风水和中医薰陶,中医养生与杨公风水集于一身,与著名风水学者程建军结为学友,具有丰富的风水布局和中医内科经验,为帮助众人趋吉避凶不辞辛苦,奔波在祖国各地,希望用一技之长为促进人类和谐相处,天人合一而服务!
每日关注 更多
曾祥裕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