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视角下的群体行为

张建平 原创 | 2008-07-21 12:53 | 收藏 | 投票

事件的发展结果是可以预期的吗?

比如,物理学家伽利略预期两块质量不同、大小有别的球会从比萨斜塔上同一高度同时落地。实验结果表明他是正确的。

例如,天文学家预测说某年某月某日某时会出现日食、月食、彗星等等,现在可以精确到秒。

例如,最基本的,我们自己根据自己的需求做出一个决定,付诸行动,最终可以达成目标。

但是,有些情况却不同。例如以下案例。

股评的忽悠。股评家告诉大家指数多少点是一个高点,但是这种告诫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交易从来都是买和卖两种相反的行为,如果大家都知道这个点位是高点,持仓的想要高抛,但是空仓者却不愿高吸,交易也就无法达成。

赌马与六合彩。有很多人孜孜不倦地预测赌局的结果,也有不少赌徒对此深信不疑。但是,大家听从预测的结果却必然是赚不到钱,因为预测的准确意味着所有人都去瓜分奖金,头等奖也就变成了小奖,收获可能还不足以弥补投注。

道路交通:由于车越来越多,城市道路拥堵也成为家常便饭,于是有车族都纷纷开始给自己的车安装全球卫星定位装置,以便随时掌握道路拥堵情况。但是,GPS定位装置真的可以有效避免拥堵?

如果有两条道路AB,其中一条A出现拥堵,交通管理机构及时将此信息通过GPS系统传给各个车辆,各车的司机会发出何种反应?正常情况,他会改道走B,但是,如果每个司机都改道B,很快道路的状况就会改变,或许在他还没有上B之前,已经接收到了GPS的通知“现在是B开始拥堵而A正在缓解”。如果大家认识到这个状况会出现,可能就不愿意频繁改道,结果就是A路拥堵依旧。

再例如早晚的上下班公交高峰期,如何规避?如果8点钟上班的人认为7点半是高峰,希望错过高峰,便选择提前(推迟可能迟到)出门,但若每个人都是这样想呢?大家都会提前出门,就造成高峰提前,提前出门还是要受挤,欲速则不达;但若大家预期到这种情况,最终还是照常时间出门,则每天看到的情况还是七点半是拥挤高峰。

比如农民种菜。都知道反季节蔬菜可以卖个好价钱,但是,如果每个菜农都种植反季节蔬菜而不去种植正常季节的蔬菜,“反季节”就成了“正常季节”,结果是成本更大的反季节蔬菜一样会面临供大于求的情况。

……

不少人会迷惑不解:为何前面的三个例子的情况在预测(预期)和结果之间有确定关系,而后边的例子却出现不确定性或者事与愿违?

所有这些情况的出现,其实都是同一类问题,即人的群体行为问题。前面所说的可以预测的情况,要么是物理事实,不属于人的行为,要么是单一控制系统(个人大脑)控制下的个人行为。

对于物理事实的判断例如物理运动的趋势和结果的推测,属于认识论当中的“事实判断”,事实判断不会因为判断者的个人价值观念而改变,例如自由落体、例如彗星的回归等等。自由落体的结果是由客观的自然规律所支配的,伽利略做实验的时候,观众有人希望这种结果有人希望那种结果,但是这种人为的期望都改变不了客观的运动。

但是,人的行为和结果就具有不确定性,尤其是一个预期的结果和行为之间具有互动性。就个人而言,如果其行为不违背自然规律,行为结果和行为动机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是结果可期的,这种逻辑关系就是理性人的最主要标志——行为和动机的一致性。

但是,由于个人与个人的价值判断不一,群体行为的结果就表现出高度的不确定性,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期望和价值判断来形成行为动机,再由动机决定自己的行动,而“结果”是群体行为的结果而非个人行为的结果,因此,出现“(群体之)事与(个人之)愿违”的现象就非常正常了。

这也从一个方面佐证了休谟提出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不可互通的“休谟法则”。行为分析不同于物理事实判断。之所以出现群体行为的这种与个体行为的背离现象,和休谟法则不无关系。行为首先基于动机,而动机是有价值取向的,或者说是基于行为者的价值判断的。价值判断的主观性即因人而异特性决定了群体行为的无序性。由于在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之间没有确定的关联,所以,基于同一个存在事实每个人会做出各自不同的价值判断。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用控制论形式的数学语言来加以表达:

由于图中的“结果”,并非一个现实的、既成的结果,而是一种预期,因此,调节决策的e就不是一个真实的反馈信号,而是一种预设。

如图所示,在决策之际,行为和结果并没有发生,此时的调节措施eb都只能够基于一个假定的结果来预设,实际上也就是无的放矢(“的”不是真实存在的),换句话说,决策和行为其实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

 

诸葛亮以锦囊妙计授人之时,往往会叮嘱不到紧要关头不要拆看,只是到了万不得已之时再看,为何?因为事先拆看,就会对会自然发生的事件进程施加人为的干扰。历史是不可假定的,而加入人为因素之后,可能就会造成弄假成真的结局。

 

这种人为因素的干扰,控制论称之为“反馈”。反馈有正负之分,即“正反馈”和“负反馈”,正反馈导致系统失去平衡,而负反馈导致系统进入稳态。但是,人的反馈功能是采取何种反馈模式,取决于目标对象的价值判断,由于价值判断的主观性,并非每一个人对同一事件的价值判断(价值观、态度)都是一样的,因此反馈模式也就不同,采取的行为也就不同,最后导致群体事件发展方向的多变性。

 

其实,考虑有很多“人”在内的控制论并不是一个恰当的术语。“控制”,意味着有一个大脑存在,意味着动机和行为的先后顺序。但是,包含众人在内的系统,群体行为其动机和行为是随机同时的,并不存在动机决定行为这种明显的个人行为特征。

 

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本质上是哲学认识论的发展,因此,特别有必要注意休谟二歧鸿沟的问题。不能够把物理的、机械的自然规律运动,和有人参与的价值运动混为一谈。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物理系统的根本差异就在于,前者是一个主观的价值运动体系,而后者是一个客观的物理运动体系。

张建平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经济学圈外人,著有《西方经济学的终结》小书一本。 四海之内皆兄弟,不必再加关系人。 欢迎大家讨论经济学问题。
每日关注 更多
张建平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