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hr的“n年之痒”

贺炳红 原创 | 2008-09-13 09:47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什么是“n年之痒”呢?患了“n年之痒”的hr们又是怎样的状态呢?他们为什么会患“n年之痒”呢?要知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让我们走近hr的“n年之痒”。

  人物:张先生

  职位:人力资源部主管

  关键词:环境之痒

  大学时,张先生就有一个梦想:为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所以,大学毕业后,张先生毫不犹豫地进入了一家民营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虽然,企业并不是很出名,但在张先生看来,这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因为民营企业薄弱的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将会使他有更大的发展机会,尽管这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四年时间过去了,公司逐渐发展壮大,张先生也由当初的人事助理升格为公司的人力资源主管,本应豪情满怀,但张先生却已经没有了当初那份激情。每天琐碎的小事、日复一日的常规工作流程、似乎永远都不会变化的工作环境使张先生感到很单调和乏味,有时甚至他都在思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意义,怀疑着书本上那些原来令他心潮澎湃的文字。

  如今,张先生仍在这家企业工作着,不过工作的意义却发生了变化:由为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转向了仅仅的谋生手段而已。

  人物:李先生

  职位:人力资源部经理

  关键词:权力之痒

  最近,李先生一直都在谋划着跳槽,原因是权力太小了。

  李先生在这家企业已经做了三年人力资源部经理,但他却很想回避这段经历,用他的话说“往事不勘回首”。刚进入这家企业时,李先生还有一种新鲜感,甚至有一种规范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抱负,毕竟新的工作环境还多少给他带来了一丝新奇。

  然而,好景不长,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李先生有一种处处受制于人的感觉。比如招聘,所有面试的人员都需要总经理去把关,李先生只是负责去人才市场收收简历,组织一些面试的准备工作,有时总经理忙不过来,李先生也只能甘着急,仿佛在总经理的眼里,李先生不会开展面试似的。至于有关公司发展决策层面的东西,每次开会,李先生只有组织会务份,有时会参加一些会议,有时根本就没有机会参加。原本打算规范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可个个环节都需要审批,李先生最后也只好放弃了。

  回首三年的人力资源部经理经历,李先生很难找到一件令他值得回味的事情,他对自己的评价就是“得过且过地走完了三年”。

  人物:赵小姐

  职位:人力资源部主管

  关键词:技能之痒

  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经历就是金钱。可已做了四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赵小姐却并不这样认为,有时她甚至有一种不安全的职业感觉。

  大学毕业后,赵小姐就进入企业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刚开始时,薪酬计算、社保办理、员工招聘、绩效考核表的发放与回收等一些琐碎的事情,赵小姐感觉都是那么新鲜,工作的热情也不是现在可以比拟的。但随着工作经历的增加,赵小姐在工作激情消逝的同时,也有了一丝不安全的职业感觉。尤其是今年公司人力资源部新招了一名员工,由于该员工悟性比较好,人也比较聪明和好学,半年下来,赵小姐的所有工作几乎都能交付给这名员工完成了,而她却有了一种“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感觉。

  有时,她想转型,可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仿佛四年的工作经历就是一段经历而已,根本谈不上技能的增值。处于瓶颈时期的赵小姐不知道何去何从。

  人物:刘女士

  职位:人力资源部经理

  关键词:职位之痒

  扳指算来,刘女士做人力资源经理已经五年了,按常规套路来讲,她早就应该当上人力资源总监了,不过对于这一点,刘女士也没怎么在意,毕竟在人力资源管理界,能够从人力资源经理登上人力资源总监职位的女士并不是很多。

  可年前的一次同学聚会却打破了这种格局。春节前,恰逢大学同学十周年聚会,刘女士也去参加了。组织此次聚会的是刘女士大学时的团支书,现在已经一家证券公司的总经理。到会的还有班上的文艺委员,她已经在当地电视台做节目总监了,一个个都来头不小,就连班上经常****的张刚,居然也当上一家公司的销售总监。细数下来,毕业十年,好像只有刘女士没有取得什么成就,还只是一部门经理。

  参加完原本快乐的聚会后,刘女士很不是滋味。曾经有一段时间,刘女士也想往人力资源总监的职位上跳一跳,可又有点不自信,经常安慰性的对自己说:“一个女人能够做到部门经理已经算不错了。”但见证了同学所取得了“伟大”成就后,刘女士的心里逐渐失衡了,对人力资源经理的职位也越来越不满意。

  人物:胡先生

  职位:薪酬福利专员

  关键词:薪酬之痒

  “凭什么我就拿这一点点,凭什么生产计划员比我这个专员还拿得多?”工作这么多年,胡先生一直都有一种愤愤不平的感觉。

  作为公司的薪酬福利专员,胡先生一直都在如何“算计”员工的薪酬,一方面满足员工的薪酬满足感,另一方面则千方百计地考虑节约人力成本。四年下来,对公司的贡献也挺大的,例如较低的人员流失率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可做这份工作越久,胡先生的薪酬“心理”就越来越不平衡了,尤其是看到入职仅一年的生产计划员小胡的工资竟然已经超过了自己。胡先生更是有一种愤愤不平的感觉,“四年的工作经历抵不过刚入职一年的?薪酬专员的价值小于生产计划员?”

  越想越苦恼,千方百计地“算计”员工的薪酬,可把自己给忽略了,胡先生很难接受这个事实。
个人简介
对人力资源管理略有爱好和研究,在国家级核心刊物发文8篇,一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收录;在各类报刊和专业网站发文近40篇,散见《人力资源》、《人才资源开发》、《就业与保障》、《科技创业月刊》、《才富》、《人力资源管…
每日关注 更多
贺炳红 的日志归档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