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华实习的日子

路建华 原创 | 2009-02-14 11:49 | 收藏 | 投票

  这篇文章是时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邵明立发给我的,是应邀为纪念我所在的企业创立60周年而作。今天看来,文中所提到的老八路的优良传统,仍然有很深刻的弘扬意义。

  邵明立,
汉族,1951年10月出生,山东济南人,1968年12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1976年山东医学院药学专业毕业,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研究员。曾任山东医科大学药学系政治辅导员、团总支书记、党总支副书记、书记、校党委副书记,卫生部药政管理局副局长、局长,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2005年6月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2008年3月任卫生部副部长。2007年10月在党的十七大上当选为中纪委委员。
  

在新华实习的日子

邵 明 立


  在新华实习的日子是段难忘的日子。

  那是1996年的夏天,我们山东医学院药学系九三级的学生在山东新华制药厂的日子。整整三个月的时间,我们在新华的制剂车间、质检部门和化学原料药车间实习。

  那时候,山东新华制药厂是山东医学院的实习教育基地,每年都有药学系的学生到这里来。我在这里实习的时候,分别在生产片剂的一车间、生产针剂的二车间、生产安瓶的三车间、生产巴比妥和米托尔的六车间、生产ASA的十车间、质量检查科待了半个月。虽然实习的时间很短,好像走马观花,但从那以后,那段实习的情景经常浮上脑海,和同事们谈起往事的时候,也是时常作为话题。

  我们一进厂,首先接受的是厂史教育和安全教育,教育科的老师像讲故事一样让我们了解了新华在抗战时期的创立和建国后的发展,至今我还清楚的记得新华是1943年八路军在胶东抗日根据地创立的,从它创立的那一天起就积极支援了抗日战争和后来的解放战争,解放后进行工业化生产,成为我国最早的化学合成制药基地,成为全国最大的解热镇痛药基地,早在六十年代就是我国医药工业中的四大家族成员。安全科的同志在介绍了企业的生产情况后,还特别认真的嘱咐我们在岗位上实习一定要做到“两多一少”,就是多看、多问、少动。我们听了从心里感受到一种关爱,也对新华油然而生一种敬仰。

  在一车间实习印象较深的是复方甘草片的生产,新华的复方甘草片是含阿片粉的止咳药,那时候还没有现在的生产过程录像监控,从到仓库领阿片粉、称量到回来配料混合、进入压片机,工人师傅都是全过程的双人双岗,仓库门上也是双锁。在我们的印象上,制药生产原来是这么神秘这么严格!二车间的注射针的生产也是这样,我们从课本上知道注射用水就是蒸馏水,可不知道新华在生产中对注射用水是经过了二次蒸馏,还要进行离子过滤。工人师傅对我们说,药品是治病救人的,必须保证质量啊!再看看灯检工那副认真劲,眼睛就像X光机,对每一支灌封好的针药进行扫描,那怕安瓶的灌封口稍有点歪斜都不放过。给二车间供应安瓶的是三车间,安瓶就在这里把石英砂等无机物送入高温熔炉烧融再拉管制成的,这里也有灯检工,负责把成型后不符合规格的安瓶检出来。我们在这里实习,虽然干不了多少活,更比不上师傅们麻利,师傅们也总是提醒我们操作中要小心,别让碎玻璃划伤了手。同学们在了解了针剂生产的全过程后,都觉得药品的生产真是不容易,一支小小的注射针凝聚着多少职工的心血啊!

  我还记得六车间生产的米托尔是一种显影剂,十车间生产的ASA是新华在五十年代后期投产的。在化学合成车间实习时,师傅们只让我们跟着看,具体操作不让我们干,原始记录也是他们自己记。师傅们说,化工生产要有时间、温度、压力和投料比的概念,只要认真操作就会既有安全又有质量。还给我们讲新华在五十年代就总结出的自己的化工生产的经验,从当时的实习日记查到,这种经验叫“二法三清一录一制”,是岗位操作法、设备维护法、批号清、定额清、责任清、原始记录、岗位责任制的意思。质检科是专门检验药品质量的部门,包括所有原料药产品。实习时跟着质检人员到各单位的岗位上去取样,有时就帮他们拿着。回来后进行分析,许多设备也是在学校未曾接触过的。

  在新华实习时,我们经常请新华的师傅、技术人员讲药物生产知识,在岗位上实习,师傅们和老师们也是一边作业,一边很认真的给我们讲解。他们讲的时候,结合生产实际,讲得非常认真仔细,生怕我们听不明白。

  业余时间,我们分成小组走访新华的老职工。新华的老职工有许多是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他们了解新华的历史,给我们讲了许多在战争年代生产药品支援前线的事,记得有一件事是为了反扫荡,厂里把制药机器藏到一个大湾的水底了,敌人退走后正是冬天,是个姓孙的军工战士冒着严寒冰冻,喝上口白酒下到水里把机器捞了上来。我后来经常对别人讲,在新华实习真感到了新华的好传统,看到新华的老职工就觉得是老前辈,看到新华的老干部就觉得是老革命,新华的历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史,我们要发扬好老革命的优良传统。

  我记得现在新华的办公楼这个地方原来好像是个大礼堂,礼堂的西边是个广场,经常在这里开职工大会,那时候厂里刚搞完生产拉练,广场上还有幅大标语写的是“出大力流大汗,实现产值过亿元”,让人看了很振奋。不过,新华后来发展的更快,已经从那时的一亿元发展到2002年的30多亿元了。

  在新华实习时,我们看到一种现象,就是每天早晨不论是厂里的领导还是岗位的职工,几乎都是提前10多分钟就到工作室,清理卫生,做些班前准备工作,许多老职工还提前半小时就上班了。经打听,原来是新华多年的一个习惯,没有人去要求,更没有什么规定,当了新华的职工就会养成这个习惯。于是我们也早早起床,早早赶到工作室,抢着做些提水扫地擦玻璃的工作。这对我来说,这种工作精神一直鼓舞着我,对工作就是要勤奋一点、多干一点。同学们还自觉的组织起来,天天打扫我们们驻地的环境卫生,每周末到职工食堂帮厨。

  在食堂帮厨是实习期间意外的收获。我们有一个班的学生,每次有20来个人在食堂里帮厨,没有插不上手的事,摘菜、洗菜、蒸馒头、包水饺、擦玻璃、清扫卫生,什么都干,和食堂的师傅们也处得像一家人一样。当我们结束实习返校时,师傅们煮了绿豆汤,抢着给我们背背包,一直把我们送到火车上,车上的同学喊着师傅一声一声说保重永远,车下的师傅围着一个一个车窗向同学们叮嘱不停,车开了,车上车下挥手泪别,那难舍难分的情景,那动情动容的场面,至今清晰在目。两年后,我在山医大药学系当学生辅导员,又带新一级学生到厂里实习,有一次回厂较晚,食堂的师傅们已经下班了,可食堂的孙班长一见到我,就立即安排给我做饭,怎么谢绝也不行。天那么晚了,吃着热腾腾的饭菜,好像回到了家。

  我带学生再到新华实习的时候,新华的同志从学生住宿,到车间实习岗位都安排得很细致周到,甚至连哪个同学生病了、家里有事了都了解的很细,给与及时的关心和照顾。我觉得把学生交给新华真省心,新华的同志则说,你把学生带来了,不能让学生受屈,得让学校放心,让学生家长放心。

  在新华的实习,虽然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但新华让我们了解了企业,了解了企业的工业化生产,了解了医药职工的精神品质。后来,山东医学院不断有学生加盟新华,不少人在新华精神的熏陶下还成为新华的领导干部、技术骨干。希望他们像新华一样,与时俱进,不断进步。

  再后来,因为工作调动,我离开山医大到了北京,在国家卫生部工作。虽然工作更忙了,但新华的印象总是浓浓的,厂里的同志也一直给我寄《新华药业》报看,所以对新华的情况比较熟。1997年,我和荷兰DSM公司的代表会谈时,还从新华的创立到新华的现状,从新华的管理素质、技术实力、职工队伍、质量信誉方方面面给他们做了介绍,赞扬他们和新华合作有远见的眼光。后来听说荷兰的客人还打听我怎么对新华那么熟。

  2001年,我有机会再次到过新华,特意抽了点时间到我曾经实习过的车间部门看了看,新华已经又大大发展了。新华在一车间的基础上又建起了新的GMP片剂车间,达到了年产60亿片的能力;新华的ASA从当年单一规格的几百吨产量发展到了多种质量规格的5000吨;质量检验设备和手段达到了国际大公司的水准;还成功的发展了两家高水平的合资公司、一家上市公司,成功进行了集团化产权经营、很好的进行了自营进出口贸易;职工食堂也翻修一新,听说CCTV东方时空的名嘴名角也在这里进餐呢。

  今年是新华创建六十周年,这篇心里话算是一个曾在新华实习过的同志对新华六十周年的纪念吧。新的世纪开始了,世界医药科技更加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也对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相信新华将艰苦奋斗、二次创业,再创辉煌、永远追求先进!

  

个人简介
路建华,1950年出生,山东淄博人。1968年初中毕业下乡,1971年被招工就业大型国企,1981年加入共产党。1985年始连任企业党委委员、宣传部长,直至2008年初因年龄原因退到二线,2010年退休。著有经济评论《国企春秋新论语》、长…
每日关注 更多
路建华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