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财角度看财务报表功能

王长友 原创 | 2009-08-25 21:59 | 收藏 | 投票

  一、财务报表的作用

  根据会计学界的看法,美国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大恐慌对于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这之前,许多人认为,会计不过是一门技巧性颇高的艺术而已。整个社会对会计行为的规范也非常缺乏,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可比性很差。随着经济大恐慌的到来,投资者的利益遭受重创,其中财务信息的不真实与不完整所造成的不利影响给人们以强烈的刺激。美国人开始对财务会计问题予以关注。经过大量的研究与探讨,人们认为,财务会计从根本上讲,应当是为整个金融市场服务的会计,具体讲,是为投资者和信贷者服务的会计。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公正性、可靠性与可比性,人们对具体的会计行为过程进行了详尽的规范与约束,从而最大程度地提升了会计信息在经济信息中的重要地位。近一个世纪以来,“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早已成为企业界从事财务会计工作的基本准绳。事实证明,证券市场与会计理论和会计技术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

  对于理财人员而言,熟练地掌握财务报表的分析技术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基本功。通过财务报表分析,可以深入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判断企业价值的生成过程及其理财目标的实现情况,为财务预算的编制与财务控制的顺利实施提供依据。

  在财务报告体系中,资产负债表、收益表与现金流量表被称为所谓的“新三表体系”,构成财务信息的核心部分。在这三张财务报表中,资产负债表是最为基本的、反映信息最为全面的一张报表,是第一张财务报表。同时,资产负债表的历史最为悠久。目前全球范围内被广泛采用的所谓资产负债表项目的“流动性排列”法诞生于1898年的美国,至今已逾百年。按照有关统计,美国大约有93%的企业将这张报表称为“资产负债表”(balance sheet),另外,还有极少数的企业称其为“财务状况表”(statement of financial position)。收益表的名称也很多,经常用到的有“利润表”和“损益表”等。在国外之所以采用“收益表”的名称,是因为要改变人们以往阅读利润表或损益表时的错误做法,即只是关注这张报表的最后一栏或几栏数据,比如税后盈利、每股收益等等。因为在收益表中,同样重要的数据还有销售额、纳税付息前利润等项目,只关注于最后的几栏数据无助于全面判断企业的获利能力。现金数量表在三张报表中的历史最短,至今也不过十多年。但该表在财务报表分析中的地位却日益提高。这与现金流量指标的被重视程度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

  二、资产负债表与企业的偿债能力

  从历史上看,资产负债表是由各余额账户演变而来的。1673年的法国商法典要求商人每年编制反映全部不动产、动产、债权和负债的财产目录。其用意是,在这位商人破产时可以通过以前的财务报表,把握各企业概况,从而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尤其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企业的经营活动,但是这些需要信息的人又无法直接接近总账,这样,也需要单独编制财务报表。17世纪股份公司的出现,使有利害关系者对与账簿分离的独立财务报表的要求更为强烈。这是因为,债权人和股东均要求得到与他们的投资有关的资料。早期的财务报表,是根据总账中的账目直接抄录的,或者是采用试算表数据的多栏式报告书。在这一时期,资产负债表是最重要的,也是惟一的财务报表。它的利用者希望得到关于资产和资本的数据,而不太重视费用和收益。

  只将反映企业的财产状况视为资产负债表的基本功用,是对该表历史渊源的进一步解说,但这种认识无疑降低了资产负债表的价值。资产负债表的真正价值是它能够综合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资产负债表能够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特质,并非近期才有人提出。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会计学家凯斯特(Roy B.Kester)教授对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功用的这一特质进行了极为详尽的分析。现择其主要论点列示如下:

  其一,资产负债表即平衡表,通常可定义为财务状况表。

  其二,所谓财务状况(financial condition),可从三个方面来定义:(1)企业偿付债务的能力(debt-paying ability)。资产负债表应能及时地、准确地反映企业支付到期债务的能力,即所谓的偿付能力(solvency)。没有足够的偿债能力,企业将陷入财务困境以至倒闭。(2)企业发展的稳定性(stability of the business)。发展持久且稳定,将有助于企业价值的提高。这种稳定性一般通过资产负债表中的长期资产或长期负债项目来计算分析。(3)企业近期增长状况(periodic progress of the business)。分析近期增长状况常用的方法是编制比较资产负债表、比率评价,比如净利润对权益资本的比率,净利润对销售额的比率,净利润对总资产的比率,等等。

  其三,资产负债表的基本目的乃是反映企业的偿付能力。从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情形来看,资产负债表的本质是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多数人的支持,尽管人们对与财务状况的具体定义尚存在分歧。

  为了对企业的风险状况及其未来的现金流动情况进行分析,需要通过资产负债表对企业的流动性与财务适应性进行分析。无论是债权人还是企业的所有者都极为关心企业流动性的强弱,前者着眼于债务的如期偿还,后者则着眼于现金股利的增加及经营活动的扩展。流动性越强,企业经营的风险就越小。所谓财务适用性(financial flexibility),是企业组织有效率地改变现金流动数额及时间安排的活动的能力,以满足偶发事件对资金的需求及投资机会的资金需要。环境的多变,使得财务预测的难度随之加大,随时对预测的修正也变得极为重要。较强的财务适用性,即表现在对偶发事件的适应能力。财务适用性越强,企业规避风险的能力就越大。

  资产负债表最反映流动性以及偿债能力的主要功用直接体现在人们对资产负债表项目结构的设计上。关于资产负债表的结构设计,大体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按账户式还是报告式编制资产负债表问题。这虽说在一定程度上也涉及到企业观念或者业主观念等问题,但主要还是一个习惯问题,约定俗成,习以为常。二是资产负债表中各个项目的排列顺序问题。资产、负债、股东权益等是资产负债表要反映的三部分内容,各部分中又包括着许多极为复杂的子项目甚至孙项目。对这些项目如何排列,便与人们对资产负债表功用的认识有着直接的关联。

  按照阅读习惯,资产负债表最为显眼、最为重要、最能吸引人们“眼球”的位置是在该表的左上方,因为这是人们阅读资产负债表的起始点。从管理人员编制报表的倾向而言,将什么项目列示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将什么项目列示在次重要的位置上,实际上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报表阅读者最迫切了解的资产负债表的内容是什么,是了解企业的资产流动性,还是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等等。另一方面,企业本身的经营、财务等特征。比如,流动性对于一般的工商企业是非常重要的,但对于许多公用事业型企业如公交公司就不一定很重要。很明显,确定资产负债表各个项目的排列顺序,应当综合考虑内外因素对资产负债表信息的需要。片面地要求报表格式的整齐划一,不一定是明智的选择。

  还需要说明的是,一国文化及宏观政策对该国资产负债表项目的排列也会产生较大影响。文化差异对资产负债表的不同影响可在美国式或大陆式资产负债表与英国式资产负债表的区别中看出来。传统的英国式资产负债表将企业的负债列示在该表的左上方,即最为重要的位置上;而美国式资产负债表则将流动资产放置在该表最显眼的位置上。R.H.Montgomery认为,“对英国编表者将负债列示为首位的做法,惟一合理的解释是,保守的英国人总是首先观察其负债状况,然后再看其是否有足够的资产去偿还它们。……而美国人则倾向于自身企业的完善,即着眼于了解其资产状况,至于观察负债,不过是为了确知其对资产所有权的份额而已。”这种对资产负债表的心理学解释(psychological explanaion),实际上乃是一种文化解释。

  宏观政策对资产负债表格式的形成也有重大影响。例如,在20世纪的四五十年代,前苏联的经济发展中心是重工业,并将大力发展重工业视为其经济的基础。在这种宏观政策下,企业的生产能力及生产能力的财务表现——固定资产的规模和质量便成为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的中心内容。同时,从来源方面讲,政府投入资金占全部资金来源的比重极大。因此,当时苏联的资产负债表格式便将固定资产与法定基金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上。

  我国解放后的财务报表直至1993年之前受前苏联的影响较大。

  综合上述,无论是按什么因素来排列资产负债表的各个项目,其中隐含着一个关键的标准,即各个项目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重要性是排列资产负债表中各个项目的基本原则。具体言之,项目的重要程度与位置的重要程度应当相互对应,最重要的项目列示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次重要的项目列示在次重要的位置上,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报表的内容和形式达到完美的统一,以更高的效率提供各个方面所需要的信息。

  项目的重要性与资产负债表的功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前已论及,人们分析盈利性企业资产负债表的主要目的往往是集中于对企业偿债能力的了解,而企业偿债能力又取决于企业各项资产的变现能力。换言之,各项资产的综合变现能力越强,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按照重要性原则,在资产负债表中,应当将变现力最强的资产比如现金、应收账款等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所谓资产变现力,是指企业各项资产转化成现金的能力。如何判断各项资产的变现能力呢?第一,从资产转化成现金所需的时间上来评价。一项资产实施这种转化的时间越短,表明这项资产的变现力越强。这是资产变现力强弱的主要标志。可以把“应收账款”和“原材料”这两项资产进行比较。前者只要不发生债务方严重拖欠货款的现象,便能很快转化为现金,所需时间一般不会太长。按照西方企业信用条件的惯例,这一贷款的平均收账期一般在30-60天之间。而原材料则不同,它要转化成现金,必须经过生产阶段、销售阶段和结算阶段(或称收账阶段)才能实现。显然,原材料转化为现金所需要的时间比应收账款要长得多。所以,就这两项资产而言,应收账款的变现力要超过原材料的变现力。这是决定资产变现力的主要方面。第二,是从资产转化为现金的过程中资产价格的确定性上来评价。将一项资产转化为现金,必须经过出卖才能实现。在这个出卖过程中,价格问题便成了核心。有的资产转化为现金,其价格非常稳定,比如应收账款;有的资产转化为现金,其价格却非常不稳定,比如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

  所谓资产负债表的“流动性排列”,是指:在资产方,资产按照变现能力的强弱进行排列,即变现力强的列示在前,变现力弱的列示在后;在来源方,各项资金来源按照偿还时间的长短进行排列,即马上或近期需要偿还的债务列示在前,以后较长时间偿还的债务列示在后,没有法律偿还义务的列示在最后,比如股权资本。依照惯例,人们通常按一年作为“短期”和“长期”的划分单位。因此,一年内能够变现的资产划分为流动资产,列示在资产负债表资产方的最前面;一年后变现的资产划分为固定资产,列示在资产负债表资产方的下方。同时,一年内需要偿还的债务称为流动负债,列示在资产负债表来源方的最上方;一年后需要偿还的债务为长期负债,列示在资产负债表来源方的中部;股权资本没有法律上的偿还义务,列示在最后。

  流动性排列是资产负债表各项目按照重要性原则进行排列的一个最佳范例。但必须明确,流动性排列并不一定适合于任何类型的企业。例如,对于城市公用性质的企业如公交公司、自来水公司、电报电话公司等,其资产负债表采取流动性排列格式便未必合适。这是因为,第一,这些企业对于资产的流动性并没有突出的、时间性很强的要求。第二,这些企业的经营规模和效率却为多数人所看重和关心。如人们总是希望得到实力雄厚的电报电话公司的服务。因而,按照重要性原则,这类公司应将其长期设备比如汽车、通讯管线等的价值列示在资产负债表的左上方,以便于人们对这类企业的了解和分析。

  为了了解和评价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在资产负债表分析时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各项资产尤其是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的评价,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是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的基础;二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对比性分析,因为一定数额的流动负债需要一定数额的流动资产来保障如期的偿还;三是资金来源的结构或称资本结构的分析,不同的资本结构对于偿债能力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三、收益表与企业的获利能力

  通过资产负债表分析可以对企业的获利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比如,资产负债表股权资本的子项目之一“盈余公积”便表示了企业积累的获利能力。盈余公积越多,表明企业多年来获取利润的能力越强,可持续发展实力越大;盈余公积越少,表明企业多年来获取利润的能力越弱,可持续发展实力越弱。应当关注对“盈余公积”项目的深入分析。但对企业获利能力的评价主要还是通过对收益表的分析来达到。

  在我国的会计制度中,收益表被称为传统的“利润表”,其结构也与国际惯例相差悬殊。无疑,收益表的主要功用即是反映企业的即期获利状况,但深入而论,通过科学的收益表分析,可以在以下三方面得到有益的信息:(1)即期利润水平;(2)销售活动创造现金流量的多少;(3)销售活动所造成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大小。其中,与收益表相关的风险评价技术主要是指杠杆分析,包括营业杠杆分析、财务杠杆分析和综合杠杆分析等。

  为了获得以上分析所需要的收益表信息,收益表应当明确地提供以下三阶段的经营活动信息:第一阶段,是营销活动信息,主要包括企业的销售额、营业成本等项目;第二阶段,是财务费用、纳税情况信息;第三阶段,是税后净利及其分派信息。具体到收益表项目上,以上信息主要通过三个项目来表达,即销售额、纳税付息前利润与税后净利(每股盈利)。西方国家所常用的收益表的分段编制方式正好直接提供了报表分析所需要的这些信息。收益表的分段编制才是最科学、最便于进行分析的收益表项目排列格式。

  与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相比,收益表中的收入项目和成本项目极易导致人为操纵,其客观性较差。

  四、现金流量表与企业现金流量

  1987年11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公布了第95号准则公告,即《现金流量表》公告,要求将该表包括在1988年7月15日以后会计年度的年度财务报表体系中。根据美国《会计趋势与技术》(Accounting Trends and Techniques)所提供的有关资料可知,1986年,在被调查的600家公司中,以现金为基础编制财务状况变动表的有398家,以营运资本为基础的有202家。但仅仅在几年前的1980年,运用现金基础的公司为59家,营运资本基础的则为541家。在短期内人们将注意力集中于现金流量的重要原因有:(1)现金流量与企业的各种决策尤其是财务决策,比如投资决策、融资决策等有着高度的相关关系。(2)权责制会计中的主观判断因素如折旧等费用的分摊,使得人们对净收益等指标的可信度产生了怀疑。(3)与现金流量相比,营运资本概念下的财务状况变动表不能提供明显的、更有实用价值的有关流动性与财务适应性的信息。大量的资料显示,能够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状况以及可持续发展实力的主要指标不是销售额、净利润等收益表数据,而是企业的现金流量。

  通过现金流量表,可以:(1)提供企业会计期间内的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信息,以现金基础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与融资活动;(2)帮助人们辨析会计收益(accounting incom)与现金流量之间的关系;(3)提供有关收益品质(quality of income)方面的信息;(4)增强财务报告信息的可比性;(5)评价企业的流动性及财务适应性;(6)预测未来现金流量。以上所述各点,很显然,权责制会计很难提供。当然,现金流量信息需要与资产负债表、收益表信息一同分析,方能发挥最大效用。

  由于现金流量信息对经济决策的重要作用,现金流量表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该表可以回答如下简单但极重要的几个问题:现金来自何处?现金用到何方?现金余额(cash balance)在会计期间内发生了什么变化?等等。来自于营业活动的现金与会计收益之间虽有重大差异但有密切的联系。一般而言,会计收益与现金流量之间的伴随关系(correlation)越强,表明企业的收益品质越好。因为在会计收益中有大量的非现金的应计和递延项目,它们并不能提供确切的流动信息。所谓收益品质概念正是对会计收益与现金流量之间的差异程度予以反映的一个概念。具体言之,会计收益与现金流量的差异越小,说明会计收益的收现能力较强,收益品质较好;反之,收益品质较差。收益品质好,流动性及财务适应性就强。

  在权责制会计制下,由于所采用会计政策不同,使得不同企业的财务资料的可比性大受影响。但是,现金流量的计量是极为明确和简单的,根本不涉及对会计政策的主观选择。因此,与收益计量相比,现金流量计量要整齐划一得多,具备较强的可比性。换言之,现金流量的差异原因源于单一的经营活动或投资活动或融资活动,不像收益计量那样涉及各项活动本身以及会计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

  运用现金流量信息还可以对企业的财务适应性及流动性进行评价。这两种能力维系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源自企业内部如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越充分、越迅速,财务适应性与流动性越强。

  流动性信息同样存在于资产负债表中。然而,目前采用的“流动—非流动分类系统”并不能提供完全可靠的、全面的流动性信息。因为有些流动项目并不一定构成未来的现金流动,即流动资产未必形成现金流入、流动负债也未必形成现金流出。即使构成流动项目——现金流动的转化,时间上的差异也可能会非常突出。再者,由于会计计价的原因,资产负债表项目与未来的现金流量之间也会产生差异。现金流量表反映的是确实的而不是将来的现金流量。

  现金流量表也可为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提供必要的数据。假如接受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那么,现金流量表就是一个极为核心的财务报表,因为只有现金流量表才能提供直接的、明确的现金流量信息。通过连续数期现金流量表的分析,结合未来客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理财人员可以对未来时期经营活动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进行科学的预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企业价值规划,筹划合理的理财行为。对于理财人员而言,现金流量表是一个最为重要的财务报表。

  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讲,现金流量表中的三阶段现金流量(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与融资活动现金流量)中,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是最重要的现金流量,只有它才是决定企业价值的根本因素。

个人简介
财经学者,法律爱好者,心理咨询志愿者,税务专家。1963年出生,先后毕业于税务、行政管理、经济管理等专业。长期从事税收政策解读、税收征管运作、税收筹划辅导、税收评估稽查等工作。国家注册会计师、税务师、经济师。参与了…
每日关注 更多
王长友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