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得失与科学决策

袁清溪 原创 | 2009-09-05 17:08 | 收藏 | 投票

  决策是一个领导者或领导集体的重要职能,好的决策能够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而错误的决策不仅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还会葬送事业和前途,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损失。因此说,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然而,历朝历代都有过这样那样的决策失误,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其实并非如此,只要决策多一些调查研究,多参考一些相关因素,多考虑一些相关各方,就少一些决策失误。如果我们能够打破时空限制,多方面地考察论证,就会保证决策不失误,甚至能够使决策成为历史杰作。

   一、决策失误的历史教训

   有史以来,各种决策失误不计其数,每一次决策失误都会造成巨大损失。特别是在信息化以前的年代,由于信息不全面或不对称,上下信息交流渠道不畅,上级的决策很难考虑到到下面的全部情况,就容易造成决策失误。因此,“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自慰和“摸着石头过河”的无奈,都是因为信息掌握不充分所致。除以上客观原因之外,也有不少主观上的原因。

   纵观长达四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历朝历代的决策失误,所造成的灾难,真是触目惊心。比如在中英鸦片战争的关键时期,被道光皇帝委以重任的“扬威将军”奕经,不在战场上做充分的抗敌准备,却用解梦、占卜等迷信手段预见未来,指挥军队,结果导致大败,被迫接受城下之盟,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整个社会性质都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屈辱时期。又如清朝为收复新疆,安定边境,从康熙朝起,就一直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经营,经过百余年的努力,到道光前期,新疆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民族融合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不料此时,清廷派驻喀什噶尔的参赞大臣斌静,却不能抓住有利时机,进一步繁荣当地经济,促进社会发展,反而酿成大祸。再比如清朝乾隆年间的清廉运动,出发点本是很好的,但把穿旧官袍作为清廉的标志就未免显得十分荒唐了,结果造成各级官员都穿旧官袍,使旧官袍比新官袍贵上数倍,成为紧俏商品,完全扭曲了普遍的价值规律,成为一个历史笑柄。在现代社会,由于在某些方面认识上的局限性,一些决策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作用,比如最近人们反映的水价、运价偏低问题,导致企业宁可交环保罚款,交排污费,不愿意投资建设污水处理系统,运输车辆宁可冒车毁人亡的风险,超标准载货量数倍运输等等。这些虽然不是当前的决策失误,是过去历史条件下决策的局限隆所致,但我们现在不能及时做出正确的调整决策,也是一种失误,是对上述现象认识不足所造成的。因此,一个伟大的决策者,不仅能成功做出决策,而且能及时地调整决策,保持政策的科学合理性。党的十六大以来,各级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各项决策日趋科学合理,纠正了不少的过时的,错误的决策,从而解决了一些多年难以解决的问题,推动了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

   二、决策失误的主要原因

   任何决策都是着眼于解决某些问题或推动某项工作而做出的,但由于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特别是客观方面的原因,造成决策实行的结果与预期存在很大差距,甚至事与愿违,或者是有一定作用,但有时顾此失彼或“药不达所”或“矫枉过正”,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使一项出发点很好的决策大打折扣。

   造成决策失误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主观方面。是指有些官员淡漠百姓利益、谋求个人私利,或者是刚愎自用或者嫉贤妒能或者贪财好利等等,没有把决策的服务目标或利益诉求放在群众那边,而是放在自己这边,其决策必然不能利民,也就不能利国,更不能推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决策必然产生失误。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但在历史长河中确实存在一些:如清道光皇帝错用奕经造成中英鸦片战争的失败,几乎丢掉国家和政权;明嘉靖错用仇鸾任总兵官引发“庚戌之变”,给国家造成重大灾难等等,不一而举,这些都是因错用了作风、品行不端的人,而产生了一系列的错误决策,虽然用人者不是主观上故意,但所用之人却是主观故意的。二是客观方面。这也是本文重点要研讨的问题。一般而言,多数执政者都希望任内大有作为,为人民群众多做些好事、实事,给后人留下良好的口碑,但由于各种原因,还是经常会发生决策失误的,这种失误我们可以叫作技术性失误。造成这种技术性失误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信息失真问题。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可有些时候有调查研究就未必有发言权,就是因为调查研究的过程缺乏真实可靠性,没有深入到事件当中去,没有深入到当事人当中去,没有看到真实全面的图景,而是道听途说,这样的调研结果自然不可信。总之,就是决策所需的信息失真,误导了决策者,使决策出现偏颇或失误。比如清乾隆年间发动的文字狱、20世纪50年代发起的大跃进和70年代发动的文化大革命都是缺乏很好地调查研究,或根据失真的信息对国内国际形势判断失误造成重大决策的失误,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极大地损失,也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也是如此,信息失真必然造成形势误判,而形势误判必然造成决策失误。因此说,决策失误的主要根源是信息失真。

   2、作用与反作用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事实上,客观事物也是一分为二的,这就是正反两个方面。我们说任何事物都是有利有弊是很有道理的。比如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福之祸所倚,祸之福所倚”等等也是这个道理。以上这些与我们物理学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道理是一致的。比如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们采取的是闭关政策,虽然国内局势稳定,但国家日益贫困,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而80年代后,我们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虽然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思想潮流的泛滥等造成的社会不稳定问题就变得突出出来了。其他任何一个决策也是如此,都会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我们的一些决策在实行一个阶段之后之所以被认定为失误,就是没有把决策的反作用力充分考虑进去,没有制定与决策相配套的最大限度地消除或利用反作用力的措施,使反作用力产生了明显的不良后果,造成决策失误。这种失误是局部的,比信息失真要好的多,但也是能够尽力避免的。

   3、综合势能问题。这里的说的综合势能问题也是借用了一个物理学中力学的概念,是指一个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而不是单一某个因素就能促成的。各种因素的作用力既有正面的,也有反而的,既有起主导作用的,也有起次要作用的,不仅如此,作用力的大小也是不同的,相互间有合力,也有反力,无论有多少种因素、多少个力,其合力是朝什么方向的,就会推动事物朝什么方向发展。有些决策之所以产生失误,与对这种力学分析不够是有关的,我们只看到主要推动力,没有看到次要推动力,只看到了主要阻力,没有看到次要阻力,更没有预料到意外的推动力和阻力。比如我们搞一个工程,既要考虑政策层面,又要考虑地理和物质条件,也要考虑技术层面等,还要考虑灾害和战争等层面,可能性极小的可以忽略不计,但不能不考虑。

   三、如何减少决策失误

   减少决策失误是决策者追求的目标。但决策失误时有发生,就是因为一些决策者没有把决策当作一项严肃、科学、艰苦的工作,而是当作一种展示自我能力和形象的机会,因此就难怪不乏凭拍胸脯、拍脑门造成决策失误的实例。那么,如何才能减少决策失误呢,笔者认为起码应做到以下几点:

   1、首先要注重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任何决策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谁重视调查研究,谁就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谁不重视调查研究,谁就容易造成决策失误。调查研究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容不得走过场,搞形式,哗众取宠,而是要用自己的感官亲自感受,用自己的大脑来亲自思考。搞调查研究就要深入实际,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去考察事物,就要考察事物的方方面面,决不能飘浮在上、浅尝辄止,当二道贩子,要注意克服调研中因深入不够而造成的“墙角转弯现象”,看起来看到了事物的全部,实际上事物的另一方面还没有看到,还没有掌握事物的全部,结果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实践证明,只要善于调研,会搞调研,就能够获得真知灼见,就有助于做出正确的决策。

   2、要组织决策智囊团队。决策特别是重大决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要对事物有全面的了解,还要能对事物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这就需要对信息的真实性做出一个全面的评估和科学化的处理,并充分认识和正确判断各种因素的作用及各种因素的合力是什么方向、有多大。只有明确了这些,才能决定做还是不做,以及怎么做。做到这一点,靠一两个人是办不到的,即使再有智慧,再有才干也是不行的,必须靠方方面面的人才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因此,一个好的领导人或决策者,只有克服个人英雄主义,才能避免独断专行,减少失误;只有建立一个有多方面人才组成的智囊团队,并发挥好智囊团队的聪明才智,才能科学决策。

   3、严格民主决策程序。民主决策是对智囊团队的进一步扩大,是科学决策的延伸。民主决策就是在决策前、中、后通过分层级、分界别地征求意见,因为他们具有不同的专业知识、不同的阅历、不同的利益,所以他们看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通过征求他们的意见,可以更全面地审视决策本身,这些对于做出科学决策是非常有益的。否则,就会有很多意外,很多想不到,就会使决策产生很多瑕疵,是非功过只能由后人去评说了。然而,民主决策真正落实起来并不容易,因为有的人为了省事,有的人过于自负,有的人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有的人不善于分析总结和归纳别人的意见,所以常常是口头上讲民主决策,实行的却是独断专行。为此,若保证决策的民主化,还是要严格决策程序,把民主决策的程序制度化、法制化,才能保证决策的民主化。

   4、要进行前瞻性预测。做决策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但如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没有正确的把握是不行的。因此,做决策必须对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走势有一个前瞻性的预测,把握好发展方向,才能保证决策达到预期目标。否则,当时看起来是一个很不错的决策,过一段时间之后,这个决策就成了问题决策,给以后的工作制造了很多麻烦,甚至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失。比如世界各国也包括我们在发展初期阶段所走的路线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都没有顾及到环境问题,结果经济发展起来了,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资源造成了严重浪费。如果当初能够预见到,宁可发展的速度慢一点,也不能造成如此严重的问题。又比如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了几十年,现在看来是正确的,说明当初是充分考虑到了人口暴长可能造成资源、环境无法承受的问题,但以后可能会出现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问题,成为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这个方面是没有看到的,现在看来这些问题已经显露了出来,说明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过程中,一味地注重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没有对老龄化和几十年后的劳动力短缺问题进行前瞻性预测等等。由此可见,进行前瞻性预测对于决策是非常有必要的。

   5、要进行决策效应评估。做决策往往是根据已然解决未然,但由于时事的变迁,很难说丁对丁、卯对卯,仅凭已然解决未然正合好。历史事实证明,很多决策失误也正是因为仅凭已然解决未然而造成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曾经批判过的经验主义。比如,企业明知排污罚款却不愿投资治理,不是企业甘愿挨罚,而是因为罚款比投资治理污染和环保设备运行成本低得多,这说明水价当初制定的不合理,烟尘排放没有明确的计量、计价和市场化交换等。又如公路运输严重超载现象屡禁不止,不是运输业者不怕罚款和车毁人亡的危险,而是运输价格过低所致,不超载就无利可图。为此,对决策可能产生的各方面效应进行认真的评估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如何评估决策的效应呢?简单地讲,就是在一定时间内针对决策对事物产生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两个方面或多个方面去考量、去评估。比如我们想解决钢铁产能过剩问题,提出了整合重组的办法,可以说总的判断和决策是正确的,它可能有效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扩大与矿石供应商的谈判话语权,减少无序竞争等,但从整合产生的垄断问题、压缩产能带来的职工失业问题等必须充分考量,制定与重组整合配套的政策体系,才能避免在解决老问题的同时已经孕育着新问题的现象发生。总之,任何单一决策都有正反两种作用和效应,也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必须顾及事物的方方面面,形成配套的政策体系,才能确保科学决策,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个人简介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每日关注 更多
袁清溪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