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实名期待实至名归

杨娇 原创 | 2010-10-22 16:50 | 收藏 | 投票
  如果运营商能率先对自己的服务和承诺作出改变,消除客户心中疑虑,也许2010年9月1日会真正成为中国电信业的历史转折点
 
  “大哥大开始在中国登陆时,要先交5000元的入网费才能开通手机业务。手机成了财富和身份的‘象征’,全是实名登记,大家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可是现在要实行手机实名制还真是顾虑挺多。”老蔡最近打算换一部双卡双待的新手机,再申请一个“亲情号”用于和亲人朋友联络感情。但是偏巧赶上了9月1日起实施的手机实名制,这让老蔡不禁心生踌躇。
 
  根据工信部要求,9月1日起,凡购买预付费手机卡的用户必须提供真实的身份证件,由运营商存入系统留档。据悉除了对新增用户进行实名制记录外,非实名制用户将被要求补登个人信息,过渡期为2至3年,到2012年我国将全部完成手机实名登记。
 
  遭遇信任难题
 
  老蔡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营业厅了解了一下情况。但是他并没有直接办理登记手续,而是向营业员要了一张入网协议,打算先研究一下再说。
 
  “入网协议上倒是有一条,乙方有义务对甲方提供的真实信息进行保密,但是你还敢相信谁啊。”老蔡苦笑着扬了扬手里的协议,“所谓的诚信就像这张纸一样薄,一捅就破。”
 
  说话间老蔡的手机响了起来,老蔡礼貌地接通了手机。哪知几十秒钟后,老蔡便不耐烦地打断了对方:“我不是什么‘柴’总,也不需要你的产品,就这样吧。”接着挂断了电话,“都是卖房子、做保险的,真让人头疼。”
 
  “办个‘亲情号’就是为了避免被骚扰图个清静。但是如果现在把身份信息也交出去,将来的麻烦会不会更多?”自营一家小贸易公司的老蔡为此有点苦恼,“如果个人信息被某些人出售给商家,让商家获得了‘精准营销数据库’,岂不更糟糕?”
 
  老蔡的顾虑并不是没有道理。中新网在手机实名制实施前曾就此进行过网上调查。结果显示,81.5%的用户赞成手机实名制,但其中34.1%的人有像老蔡一样的担心。
 
  实际上早在2006年,因为垃圾短信和诈骗短信的泛滥,手机实名制就已经上升到主管部门的日程,甚至一度传出手机实名制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但是这一制度最终因为缺乏统一管理办法和实施制度而“难产”。四年之后,手机实名制再次浮出水面,但是如何防止用户个人信息被泄密,如何对遍布各地的经销进行有效监管,依然没有合适的解决方法,这直接给手机实名制的实施带来了尴尬。
 
  记者了解到在某些报刊厅或代理店,不填写入网申请表依然可以拿到新的手机号。即使在正规的营业厅,不同的运营商之间也存在执行力度大小的问题,有的执行得严格一些,有的表示“尊重客户的选择”。
 
  通信专家付亮认为,手机实名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信任度的问题。“其实,手机实名与泄露个人信息无直接关系。手机登记时提供的身份证信息,是最少的个人确认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照片、户口所在公安局等。实际这是个人在办理各种其他业务时都需提供的,不仅是申请手机号。”
 
  发展价值巨大
 
  其实,实名制不仅仅有保障信息安全的功能。如果将手机实名制的实施与“携号转套餐”等政策联系在一起,可以发现,实施手机实名制的意义远不是打击手机诈骗所能概括的。对运营商而言,手机实名后最大的价值来自运营商对用户进行深度细分和关联分析,增加用户黏性和安全指数,并且手机实名制的推行意在为手机支付铺路。这对于电信业有效竞争格局的建立或许将起到更为深远的作用。
 
  三大运营商涉足金融支付领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此前中国电信上海公司就已经推出天翼3G“移动支付”业务。9月6日,中国联通与中国工商银行联合推出的手机信用卡支付业务“牡丹联通信用卡”。据悉,这是全国第一款“手机SIM卡+PBOC2.0贷记卡”的手机信用卡。今后与消费者密切相关的社保、交通、会员信息、身份认证等各种功能都可以整合在手机中。在使用该卡时,消费者只需在受理终端前将手机轻轻一挥即可完成支付,无需输入密码。
 
  不过,使用这种手机支付业务的前提是,用户必须已经完成实名登记。
 
  “手机支付业务市场规模庞大,而且前景广阔,但接近一半没有登记实名信息的用户成为移动支付发展的最大障碍。”虽然电信企业看到了手机银行的无限商机,但是作为一个拥有8亿手机用户的大国,其中的3.2亿未实名登记的“黑户”却为手机支付业务的实现增加了太多的不可控因素。不登记、离网率高,也成了阻碍电信业发展的致命软肋。
 
  易观国际电信分析师王留生表示,如果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手机实名,并且配以有效地管理,那么手机实名的安全价值、管理价值和商业发展价值都是非常巨大的。
 
  挑战中的机遇
 
  “一机在手,支付无忧”的愿景确实非常诱人,但是现实情况远没有预料中的乐观。
 
  与我们国家的手机实名制“软”执行不同。国外很多国家在推行手机实名制时非常坚决。据了解,在日本,率先发起手机实名制的就是电信运营商。2000年5月12日,日本几家移动运营商联合宣布,针对日益严重的预付费手机犯罪问题,共同协商采取防范措施。根据协议,新入网的预付费手机用户需要向运营商提供真实的个人信息。
 
  而其他国家之所以执行得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缘于其在立法的层面就对手机实名制的实行给予保障,同时对于违法行为均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予以惩戒。但在我国,相关法律的缺失,导致了一系列后续问题的出现。
 
  手机实名制对电信运营商的自我约束以及利益与道德权衡提出了考验。在当前法律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运营商的管理和自律尤其重要。运营商能否迈过这道坎,成为众多手机用户眼下对实名制的最大担忧。“我们实名了?谁来‘实名’运营商和代理商?”
 
  手机实名制开始推行后,台湾“中华电信公司”推出的“消费者关怀”之“隐私权保护”条例在网上广为流传。“中华电信公司”承诺,为强化客户数据保护,防杜客服人员含自有、外包不当查阅信息系统客户数据,从四个层面推动了相关保护措施。比如,在法令规章层面,将客户基本数据列为“极机密”文件保护;从业人员须签订“维护营业秘密契约书”,直属主管负连带责任;委外业务涉及营业秘密者,受托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均须签署相关保密协议。同时,为保护消费者个人数据安全,“中华电信”全面实施自然人客户账单隐藏部份电话码数,并配合客户需要提供“号码不隐码”服务。此外,若电话被盗接、冒用,经查证属实,则减收被盗打的话费。为避免消费者证件遗失遭冒用,经客户向公司任一服务中心通报,随即将数据建立于风险通报系统,客户于不同地点申办各业务时,公司均会加强查核。
 
  “手机实名制技术手段上没有瓶颈。” 付亮表示,我们的运营商都有类似严格的“规章制度”,我们缺的是公开承诺、透明实施、可信的服务。“运营商应该借此机会梳理渠道,对一些低端的、存在隐患的代理商和合作伙伴作出取舍,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大家的担忧,而且对于运营商的自身的诚信体系的建立和长远的发展也大有好处。”
 
  手机实名制已经势在必行。如果运营商能率先对自己的服务作出改变,主动消除客户心中疑虑,也许2010年9月1日会真正成为中国电信业的历史转折点。
个人简介
资深财经记者&商业案例研究员 初见匠品品牌联盟发起人 人力资源部认证高级企业文化师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