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里挑旗杆”的风险

党双忍 原创 | 2010-12-18 12:21 | 收藏 | 投票

  最近这几年,实行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人们知道了“人最重要”的道理。人重要,人才更重要。人才是人类发展的“第一资源”。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人才问题都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问题。用好一个人,或者引进一个人才,其“功效”与上马一个“好项目”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古今中外,历朝历代,对于人才的认识,则不大一致,甚至分歧不小。

  记得前一阵子,在讨论我那篇《新时期自我领导力基本修炼》的文章时,就有人在我当面陈说:在那个岗位工作是组织的安排,但能否胜任工作全看自己的能力。这话初听起来,似乎有一定道理,但细想起来,并不见得就是那回事了。一个人在那个岗位工作,并不单方面取决于组织的意愿。一个组织最终决定岗位人选,得从组织发展、岗位需要、个人能力、人缘人脉等多个因素综合考虑。因此,可以说岗位人选确定,最终是组织与个人双向选择、交互影响的结果。这其中的“选择”与“影响”也不是“一时三刻”的事情,而是志向、能力、人际的长期“磨合”。“今天”是无数个“昨天”累积的结果,“明天”是“今天”的延伸和扩展。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临阵磨刀”、“临时抱佛脚”,无疑都是“鼠目寸光”。

  在日常生活中,组织的领导者和组织内部成员常常对“人才”的认识不一致。龚自珍有一首《已亥杂诗》,非常有名,广泛流传: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记得好像那位大人物曾把后面两句改造为“我愿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相信这两句,大家耳熟能详,妇孺皆知。这是不少领导者在人才匮乏境况之下内心发出的呐喊。人才意识强烈的领导者,常常采取组织行为,制定“人才成长计划”,在组织内部培养人才;实施“引进人才计划”,从组织外部招揽人才。另一方面,组织内部成员常抱怨提拔机会少、速度慢,不少人甚至发出“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天生我材似无用”的呼唤。

  当年,小平同志义薄云天,一句“不换脑袋就换人”,振聋发聩,成为警世名言。但是,在现实生活和现行体制下,不光“脑袋”难换,“人”更难换。领导者在人才问题上常常面临“两难选择”。从组织内部培养人才,容易得到内部支持,形成“团结的力量”。但这需要假以时日,速度缓慢,收效甚微。在一个缺少人才流动的组织内部,人们习惯于“排排坐吃果果”。所谓“有秩序的进步”,使组织内部人“上进心”减退。墨守成规,不思进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甚至“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是一些组织内部暮气沉沉、毫无生机的根本原因。从组织外部引进人才,“抓现成”,速度快,易见成效。但却必然导致“内部人”的反对,甚至忌恨。如果搞不好还可能形成帮派势力,尾大不掉,贻害很深。

  毛泽东时代,在选拔人才上讲究老中青“三结合”,在领导班子建设上也讲究老中青“三结合”。现在看来,这是一条聪明、务实的组织路线。在各级组织中,分布着年龄在22-60岁的人群。老、中、青,分别代表着组织内部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如果年龄分布均衡的话,则老中青各占三分之一。老中青“三结合”是不同年龄阶段人才的结合,是三茬人利益诉求的结合。实行老中青“三结合”,可以保障三茬人才脱颖而出,兼顾三茬人利益要求。没有了老中青“三结合”,年历深厚的人沾光、受优待,甚至“资历就是能力”,资历“垄断”了晋升机会。年轻人要想出头,光有肯干能干还不行,还得闷着头,攒人气,熬资历,拼年历,等到头发花白了,心劲不足了,才等到机会。久而久之,养尊处优,无所事事,也就成为不少年轻人的“理性”选择。当然,从一开始就养尊处优,不求上进,最后一定是“竹篮子打水”。须知,植物下面的老叶子发黄了是新陈代谢的正常现象,但如果处在顶端的新叶子也发黄了,则是病态表现。对于一个组织,也不例外。

  “筷子里面挑旗杆”。这是现阶段领导者在用人上常常采取的折中策略、中庸之道,也是无奈选择。但这并非没有问题,而且可能带来新的“风险”。大家知道,一堆“筷子”放在一起,“个头”一般高,“品质”差异小,“资历”、“能力”差不多。没有“政绩突出”,当然难以形成“群众公认”。“筷子”之间自由推选,必然过度竞争,终将难以拔出“旗杆”。这种局面,组织内部“筷子”为难,组织的领导者难堪。无论是那一根“筷子”成为“旗杆”,都不足以令众人“心悦诚服”。可能的结果是,一根“筷子”满意了,更多“筷子”颇有怨言。看清此中所隐含的“玄机”,精于从自身利益算计的领导者,会做出“明哲保身”的选择:宁愿让职位长期“空缺”,也不做“筷子里面挑旗杆”的事情,划不来冒怨言四起的“风险”。

  组织的利益高于每个成员的利益。“厚德载物”。“仁者爱人”。俗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每个组织成员无论其“品味”、“格调”,是“争气”还是“淘气”,都是领导者的“部属”,是领导者的“心腹爱将”,是领导者难以割舍的“心头肉”。但作为领导者,更是组织根本利益的实际负责者,立足大局发展的需要,做出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选择,是领导者的天职,无论是两难还是多难,风险有多大,都不容逃避、不容废弃。

  “人尽其才”是人才制度建设的理想境界,领导者自当“尽力而为之”。但是,组织由个体组成,组织终归代替不了个人,组织的进步终归依赖于个人的进步。对于每个人来讲,如何“换脑袋”,通过终身学习,实现“大脑升级”,提升自身“才力”、“智力”,则因人而异,得从自身实际出发,方法路径有所不同。切忌“东施效颦”,亦步亦趋。

  常言道:站得高看得远。所站高度不同、角度不同,所看景色自然不同,所做判断自然不同。我相信,当大家站在同样的高度、同样的角度时,一定会看到相同的景色,做出相同的判断。

党双忍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党双忍,生态文化学者、经济学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现任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曾任陕西省林业局局长。先后在省农业厅,宝鸡市委、市政府任职。出版《秦岭简史》《中国秦岭》《林政之变》《中国树…
每日关注 更多
党双忍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