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集体记忆转化为领导力

邓清源 原创 | 2010-12-22 18:25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读《领导者要有历史感—与许倬云对话》一文,对历史与领导力的关系有了浮想联翩的认识。读历史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在梳理历史的记忆中重新认识自己,塑造自己,进而在双向评价中得到自我确认与认可,从而以发自内心的心理认同凝聚人心,国家可以由此获得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组织可以由此获得奋发向上的向心力,其间的领导也自然有了统帅力。

  历史就是一种文化符号,比如按照文化人类学的批评标准,我们可以从我国四大文学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主人公孙悟空形象中看出人类的成年史。文化人类学学者认为,人类的线性发展经历了从“蛮荒”到“野蛮”、“文明”等阶段的文化演进。人类学文化批评的任务“在于发现个人和群体对他们共享的社会秩序进行适应和抵制的途径及其多样性”。从这种观点来看孙悟空,他从顽石蹦出,花果山充满猴性的顽皮,到学成七十二变后大闹天宫,不顾一切愣头青般挑战玉皇大帝制定的社会秩序,再到西天取经,被套上紧箍咒,受到唐僧所实施的世俗秩序的规范,历尽磨难修成正果,是典型的人类成年过程。小说中的人物如此,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更能解读出历史的进程。如果我们站在文化人类学和历史学、社会学融合的角度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抽象性认识和情感化体验,我们就可以从历史人物和个别偶然的历史现象即特殊感觉的历史碎片中寻找各种分散的孤立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这种内在联系品出单个历史现象的意义和历史主体合规律性的演变,品出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成为文化符号的价值空间和人类对历史秩序的继承与反思,并将这种继承与反思转化为现实的领导力、凝聚力。

  治史是为了致用,即“述往事,思来者”。读史,需要兼顾时代视角与历史语境。回望历史的过程,是集体确认的过程,是为了将珍藏的集体记忆转化为古为今用的人文资源,通过集体的精神过滤,使之成为一种文化符号,通过社会认同延伸历史的意义空间,使集体记忆转化成一种集体力量。在娱乐化的今天,我们必须对此有深刻的反思。我们呼唤“究天人之变”的严肃阅读,从“纸间灵韵”中学习与倾听,使历史被认知后转化为大有裨益的现实经验,从厚重的历史中掂量出现实发展的路径,增强创新力与凝聚力,使发自心底的身份认同变成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变成创新历史的精神动力,从而打造中华民族的软实力。这就是文化符号与现实的“接合”,梳理历史的意义空间。

个人简介
四川大学硕士,多领域多行业的观察者、探索者、奋斗者,先后任新宁四中教师、《市场与消费报》记者部、编辑部、工商部副主任、《创业周刊》主编兼编辑部主任、《四川工商》主编、四川省工商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四川省工商局宣…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