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还是理性,这是个问题(5月10日)

贾春宝 原创 | 2010-05-10 23:46 | 收藏 | 投票

 

帮别人干了活,却没有得到应得的工资与报酬,虽然某些朋友总撺掇你不要忘记保护你的切身利益,该要的钱必须得要,但你总是拉不下那张老脸,去跟对方对簿公堂,总是感觉大度一点,还是不要太较真的好。毕竟很多时候不能过于看重蝇头小利,而要着眼于未来。

想来这样的情况是很普遍的。

至少在我身上是经常都要发生——而且每年不只一次的。这么做的结果就是成全了义气,却让自己在需要资金的时候捉襟见肘。

 

前日跟一个曾经的同事聊天,他做了一家小公司,由于最近几个月遇到了好的市场时机,加之他又投入了巨大的精力,甚至是那种疲于奔命的工作状态,严重地透支了自己的身体,加之又来了几个业务高手,所以几个月以来,公司生存压力得到了极大缓解。在某位业务高手在外谈业务,遇到是否送客户价值几十元的增值服务的时候,打电话请示,他电话中慷慨地说,送吧,别要钱了。但外边的业务人员的口气是不送,一番“双簧”下来,不仅公司最终没有倒贴送那几十元的服务,而且拿回了将近200块的“额外收入”。

跟我分享这段故事的时候,他说这件事情让他感触颇深,甚至有些汗颜,说做业务就是要寸土必争,该要的钱一分都不能少。否则就不是称职的业务人员。因为钱拿回来才知道是钱,对企业很有价值,至少再投入到电话营销之中,又可以多打上千通电话,也许又能够有几单业务由此谈成了——也未可知!

 

但显然我们俩都不是那类计较得失的人。从这种角度讲都是“抹不开面”的“性情中人”,所以确实不很适合在这样的物质社会中生存。相反,是那些理性得近乎残酷的人,才能够在这个社会生活得如鱼得水——至少不会吃亏!至少从现实的角度,我们需要与那些跟我们相反的人结成同盟,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前段时间了解私人银行的相关东西,这项起源于16 世纪瑞士日内瓦的私人银行业务最初只向皇室高官提供。实际上,目前许多私人银行的最低标准通常是25万或50万英镑的可投资资产。招商银行和贝恩公司联合发布的《200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去年年底中国个人持有可投资资产达1000万元以上的高净值人群达32万人。

其中说到按照国际通行惯例,那些使用私人银行的是那些进入100万美元的可投资资金的所谓“高净值客户(HNWIs)”的门槛,可以有1000万自由资金可以去投资的人的建议,理财顾问给他们的建议就是:要认真考虑在公司资产和家庭资产之间竖立这道防火墙,把家庭的钱和公司的钱分开。

 

这似乎应该是企业家与投资人所共同面临的问题。

因为企业的钱是企业的,只有到了自己家庭帐户,钱才属于自己,这“落袋为安”的想法即使是对于创业者身份的企业家都很值得提倡。

毕竟是再朝前走,随时会遇到难以掌控的风险,稍有不慎就会沦落到倾家荡产的程度,风险越来越大,越来越难以控制,不管是在财务安全上还是在人身安全上,明哲保身都是成熟与理性的选择。所以这种颇有些向职业经理人“退化”的倾向性是安全导向的,是理性而成熟的做法。

我们不能苛求每个人都能够从大举出发,并去指责那些为自己的利益而奔波,惟利是图甚至见利忘义的人,那是人类本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人之间,在目标与选择的时候,注定是不能被说服,而只能自主决定的。

 

细想来也未必!

因为我们不妨设想——这之后是什么呢?

MBO?在股价低迷的时候,用企业的钱买到股权,在股价上涨的时候抛出,自己至少分享那收益中的一部分?还是什么别的!这难道不是把自己所钟爱的事业当成牟利的工具了吗?那难道不是对梦想的一种亵渎吗?

这同时让我们感觉到了定位的差距,以及那差距所带来的矛盾与对抗。毕竟投资人的钱是银主的,企业家的钱是团队的,而这里所说的“团队”就不仅仅是自己的创业团队,更重要的是投资人团队,相比于他们,企业家所占的份额毕竟是相当有限的。

已经走出“困境”的创业者要跟创业伙伴们,那些曾经在最艰难的时候一起走过的兄弟们“明算帐”,甚至跟那些在危难时候解除自己燃眉之急的资金方摊牌,甚至耍些手腕把那些钱中饱私囊,这难免有些不厚道。

从长久而言,注定会走上军心涣散、分崩离析的道路的。

 

这种泾渭分明的理财方式虽然可以实现个人的财务安全,但是从整个创业团队的长远收益角度而言,却未必是好事。

——总是给人把团队的功绩以某个价格出售给资金方,然后自己分得一杯羹的感觉。这种感觉从短期的感性上以及从长期的理性上,都是很难接受的。

 

贾春宝

2010510星期一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MSN: bekings@yahoo.cn

QQ469063961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 

个人简介
所涉及的领域从公关到广告、从商务活动到旅游会议、从营销到传媒、从教育培训到顾问咨询,从投融资理财到企业管理、从资本市场到产业链、从战略规划到企业文化等多角度全方位的实践。 从1994年起开始接触并持续关注北京的房地…
每日关注 更多
贾春宝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