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夏新:该退不退是为贼

叶檀 原创 | 2010-08-25 10:46 | 收藏 | 投票

  夏新的人事与财务存在重大问题

  该退不退是为贼,像夏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ST夏新,600057,下称夏新)这样的公司不退市、不重组,留在市场,就是祸害投资者,培育投机者。

  哪家上市公司沦落到夏新这份上,也就只有苟延残喘的份了。但夏新在2008年12月24日、30日以及2009年1月6日连续公告股价异动,上演了中国资本市场壳资源炒作、赌重组赌资本运作的闹剧,彻底扰乱了A股市场的定价体系。

  夏新乱象有两大症状:人事、财务。

  先说人事。公司主心骨CEO、董事长频繁变更:2007年12月22日,总裁李晓忠离任,出任总工程师,卢振宇接任,马不停蹄改组人事,试图力挽狂澜。2008年9月5日,董事长苏振明辞职,朱以明接任。

  不仅如此,夏新一年内有8名董事、监事请辞,如此频繁的换血在上市公司中首屈一指,说明该公司早已无法维系正常状态。

  2008年12月20日,夏新公告三名独董郭艺勋、乔梁、王凤洲提交辞职报告;2008年11月,财务总监牛宏志辞职;2008年10月,监事马忠达因退休请辞;2008年6月30日,董事刘瑞林请辞;再倒推上去两个月,张丰年因退休辞去董事职务。这波请辞风始于2007年12月22日独董陈汉文辞职。

  早不辞,晚不辞,在公司经营状况每况愈下时请辞,高管嫌夏新这只上市花瓶不够鲜亮,或者是总裁与董事长换马带来人马大换班?由此造成的恶果是,董事、监事请辞后在数月内无人继任,公司连表面的治理结构都不健全,只是勉强维持运转。

  夏新典型地暴露出上市公司内部运作混乱,公司治理结构如同摆设,有了不多,没有也不少。

  再看财务问题。夏新长期处于巨额亏损状态,2005年亏损6.58亿元,2006年财报经过追溯调整,净利润数字由盈利2517.63万元变为亏损1.05亿元,2007年净利润亏损8.029亿元。2008年12月8日,其年度业绩预亏。

  为弥补资产负债表,夏新无所不用其极。2008年2月26日,夏新称其以1.04亿元价格出售上海夏新科研大楼。此外,夏新还决定出让公司持有的厦门夏新工程塑胶有限公司70%的股份,以获得税后收入约8000万元。此外,实际控制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还向夏新提供了真金白银的支持,为其借款4亿元,还提供总额为7.7亿元的金融支持,

  区区注资无法挽救颓势,资本市场必须靠资本运作,这几乎成为一条铁律,重组题材能让夏新咸鱼翻身。

  夏新大股东试图通过资产运作挽救夏新的命运。夏新曾经拟于2008年度向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对象为夏新电子有限公司、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和厦门机电集团,全部以现金方式认购,募集资金逾4亿元,但鉴于2008年4月收到厦门监管局的调查通知书,该方案不能报审,需等监管局做出调查结论后方可确定是否推进该事宜。

  厦门证监局官员曾透露,夏新是“因涉嫌违反证券法规”而受到调查,主要是信息披露方面可能违法。实际上,厦门证监局最近已经不是第一次关注夏新了,在2007年8月23日至9月14日对夏新及分公司检查后,发现了“销售收入确认”、“年末销售异常”、“销售回购”和“大额商业承兑汇票归类不当”四大问题,用大白话说,就是公司在年尾涉嫌捏造虚假交易。证监局于2008年1月30日向夏新发出整改通知书,这才有了日后的财务调整,如果2006年赢利,夏新又有三年的喘息机会。

  如果夏新走的是低成本增发、重组、套现之路,那么,这只烂股将引发新一轮炒作行情,控股股东的资金也就能连本带利悉数收回。

  炒作夏新以游资为主,赌的就是“央企控股公司不可能退市”。只有让夏新这样的公司退市,才是对于滥炒之风的有力还击,也是让资本市场化瘀消肿的根本途径。

个人简介
财经评论员,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从历史上的政治与经济转到当下,是希望看得更透彻。
每日关注 更多
叶檀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