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导师同时带47博士,质量引发堪忧

蔡律 原创 | 2010-08-25 23:47 | 收藏 | 投票

  最牛导师同时带47博士,质量引发堪忧



  据报道,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教授周光礼新书《中国博士质量调查》在武汉面世,该书披露的信息令人震惊:统计显示,46%的博导同时指导的学生超过7名,最多的高达47名。大部分博导认为自己适合指导的学生不超过6名。调查表明,近13%的博士生每月与导师交流不到1次,甚至还有3%的博士生反映未与导师交流过。2008年,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数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2009年,全国在学博士生24.63万名;2010年,全国博士招生计划为6.2万人。

  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代表着一个国家的人才培养水平,对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周光礼认为,我国博士生数量迅速增长,一方面说明高等教育事业大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博士生教育水平下降和学术质量滑坡。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已引起国家相关部门关注。

  为什么许多人热衷读博?

  周光礼教授作了解析:

  一是博士生指导教师。在博导增长人数跟不上博士生扩招速度的背景下,高校评聘博导的门槛有所下降。有些博导本身水平就不怎么样,也很难带出高质量的博士。博导指导的学生多,也直接影响到博士培养质量。

  二是国家的科研体制。国外有的明确规定导师课题经费中1/3要用来培养学生,而我国在政策层面完全把博导的教学和科研分开了。

  导师要支付学生各种费用,只能去拉很多简单的直接服务社会的课题,多由博士生完成。博士生水平因而难以提高。

  三是博士生的自身追求。一些人读博士完全是为了拿张文凭,读博士的动机很功利化。一些人把“博士”比喻为“搏仕”,意思就是说读博是为了将来能做官。

  四是整个社会的浮躁心态。一个人一旦有了“博士”这层金,就会赢得更多的社会认可和尊重,甚至会谋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和财富。这助长了博士生的急功近利。

  我看到也有网友“夏王述二”提出如下质疑:

    第一、调查问卷样本比例低,不能代表中国博士。该调查回收到有效问卷1392份,调查对象涉及在校博士生、博士生导师、博士培养单位负责人和毕业博士生。有效问卷1392份,调查对象涉及4类人,平均下来1类人不到350份,以2009年在学博士生24.63万为分母,样本比例不到0.15%,如此低的比例,就能代表中国博士?即使按1392份全为在读博士生计算,比例也0.57%,这难道能代表中国博士?

  第二、中国博士生数量迅速增长,与博士生教育水平下降和学术质量滑坡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

  第三、国外一流大学博士淘汰率高的可达40%,这个40%是哪里来的?自己调查的?还是听来的?就没有高过40%的?有多少大学能达到40%?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国采取的是“严进宽出”政策。他说,没有淘汰机制,质量也就没有保障。没有淘汰机制,难道很多高校的博士生培养制度是形同虚设?可我听说,前年南开不是有淘汰的博士生么?再说了,没有淘汰机制,就无法保证质量,这两者有这么线性的逻辑关系吗?

  第四、46%的博导同时指导的学生超过7名,最多的高达47名。大部分博导认为自己适合指导的学生不超过6名。指导47名,耸人听闻啊,不知道有没有确凿的证据!接近一半的博导同时指导的,也就是最少3级的超过7名,有那么多么?我所了解的像北大、清华、人大啥的,好多博导1年只能分到0.7个名额,低的到0.5。

  读博,关键是要获得知识,取得重要的科研成果。虽然博士数量多引发关注和争议,我本人也在读金融学博士,因为工作需要。

个人简介
湖北师范大学毕业,留校任系团总支书记兼政治辅导员;2004年任忠县人民政府顾问,2007年获“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球问计求策”一等奖,荣获2007度、2008年度重庆十佳网络知识分子。荣获2011年“新阶层·重庆第二届…
每日关注 更多
蔡律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