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估对教育的现实影响

刘鹏举 原创 | 2010-09-16 13:22 | 收藏 | 投票
教育评估对教育的现实影响
刘鹏举
选自《新时期全国优秀教育论文选》    伊犁人民出版社出版 p277
现在的教育方法多如牛毛且入木三分,有的刻画学习方法淋漓尽致。象如何启发、如何引导、如何调动、如何调动等一类论文就是这种情况,若将这类方法脱离社会,即使叫喊百年也未必有其现实意义。
   教育不是师生两种人就能占满其舞台,师生两种角色只是演出的配角,教育评估手段才是主人公,而足够的资金及行政手段则是总导演。不谈金钱和权力的支持,再好的理论也只是纸上谈兵,到头来,社会的责任转嫁到科研者头上,什麽“有的理论工作者务须不务实、只说不干”。实质上,科学是缺少不了这种“务虚”的论文为贡献手段的重要环节的。冷淡纸上谈兵的论文就意味着缺少科研民主讨论,缺少讨论将导致心思想的扼杀,而新思想的扼杀就是阻碍创新。缺少创新的民族必然引起愚昧,自生自灭。
   在分数决定一切的体制中,从事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根据自己评估标准很难推荐出有独创精神的沉默寡言之人为优秀教师的,因为中小学的评估不象高校那样有高层次专家参与,它纯粹是行政权力直接评估甚者有推荐庸者上大学的倾向,所不同的是“文革”推荐的是愚昧,现在推荐的是无思想的工具即活拨的教书匠,反正都不是人才。乡镇学校在教育评价体系的影响下,推荐优秀多以平均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依据,哪管你培养专家与否,即使培养出李时珍、李时光、竺可桢等也算无成果,甚至教师本人有一定科研成果,学校还要看你是否够教书匠的标准即事先规定好了的当工具的标准,似乎要把人们公认的世界一流科学家拿来评估,看其是否够行政规定好了的教师晋级条件。这种不顾国家选人、只为单位创政绩的评估标准到底有多大价值!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劳民伤财费时间。更可悲的是,各校还正在根据“五味”平均分数来制定大量证书。简直犹如废纸一般!
   教育行政手段带来的偏差,并不是思想家能纠正过来的,理论家提到个性发展、自我完善,而行政家强调教育要为行政者的某句话负责、服务,这种目标选择的两难问题,最终还是使教师顺应了现实的行政标准、不得不忽略教育规律。
   目前高校选人过程的国家替代性造成高考本身的神圣性质,冲淡了高考后大学毕业创造成果的神圣性质,以统一的高考为指挥棒使中小学教育有了根深蒂固的靠山,而社会没有看到高考的统一性弊端,只看到服务于高考的分数评价弊端,结果使努力化为泡影。
   我们应该用贡献的终极目标的神圣性——高考毕业后的创造成果,来代替贡献的中间环节的神圣性——考上大学的神圣性。
   不知有多少老师在此运行机制中不得不采取违背教育规律的应试教育手段。很大原因是:教师为了符合学校、乡镇教委等上级的评估标准而不得不那样做。
   寻求快乐、追求幸福是人的天性。谁愿做着服务于社会而不被社会承认的事呢?评价机制使得教师为了得到社会承认始终做着无益于社会的事情。虽然有布鲁诺那样为追求真理而被火烧死的献身者,但现在的思想家更应追求布鲁诺不该献身却过早献身的根源。
促使学生创新的方法太多,而首当其冲的方法是,变教育的行政评估为科学评估,而科学评估的出现重点在于思想解放、人人参与。事物是时时刻刻变化的,科研相应的一刻也不能中断。否定科研论文就是否定创造,而缺少创造的民族是很难容于知识经济的大潮中去的。
   愿更科学的教育评估政策出台(实质上是减弱教育的行政化问题),以便更有利于直接贡献于国家的、非大学里的科研者展示才华,有资格参与人才问题的讨论,不在大学里的科研者也应得到评估! 
个人简介
简单得难以置信的生活经历无法掩盖内心的惊涛骇浪!
每日关注 更多
刘鹏举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