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动力来自“五个平衡”

许明星 转载自 全球品牌网 | 2010-09-19 14:24 | 收藏 | 投票

——访全美“最准确的经济预测家”黄赓

《浙商》记者 倪轶容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自从美国经济危机后就很郁闷,现在都不愿多说话,哪怕看到了经济泡沫,也懒得再说了!”谈及美国经济,联邦快递全球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黄赓小小地调侃了一下自己的好友格林斯潘。

和印度总理喝茶,和爱沙尼亚总理吃早饭,和一些主要国家的中央银行行长座谈……这是黄赓的工作常态。

而与这些“座上宾”的交流,也为他的经济预测带来了一些独特的信息,从而令他不同于其他经济学家。他也因此被《商业周刊》誉为全美“最准确的经济预测家”。

不久前,黄赓在复旦管理学院兴业问学讲堂演讲后,接受了《浙商》杂志的独家专访。

“中国模式”的局限性

《浙商》:您1985年离开中国去了美国,在这整整25年里,出现了中国奇迹,您认为“中国奇迹”可以一直持续下去吗?

黄赓:我离开中国时,中国甚至连股市都没有,但是短短25年,中国却创造了这么多的财富,确实令人惊叹。我认为产生“中国奇迹-全球品牌网-”的几个关键因素是:土地和资本、劳动力和城市化、知识产权和互联网信息、内外机构和资产规模。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有利前提将慢慢不复存在,甚至可能成为约束。

《浙商》 :有利因素成为制约因素,这个怎么理解呢?

黄赓:先说土地和自然资源。眼下,土地开发和自然资源都限制了,那么发展速度就会放缓。而且随着中国社会由工业向服务业转型,劳动力和劳动生产率的限制也会带来相应问题。可能5年之后,等到总体人口变为负增长,劳动生产率降低,而技术层面又来不及跟进,那时很多微观层面的问题都会暴露出来。

目前中国处于经济发展比较早期的阶段,属于大力发展制造业和耐用消费品的层次上,发展比较快,回报率也比较高,但是这个势头慢慢就会出现变化。

另外则是资产规模和机构对国外市场信号的限制。中国资本市场的形成,让中国的资产规模得到了很大发展。但需指出的是,资产规模的两面性是中国发展模型的特点:它的优点是帮助建立经济规模效应,从而带来增长型规模回报;它的缺点,则是资产规模太大,以至不能有效反映市场信号。

《浙商》:是一把双刃剑?

黄赓:对。这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在接下来5—10年需要重点讨论的内容。在资产规模很大的情况下,如果读准了市场信息,可以非常强有力地作出反应;如果读错的话,危害也很大,而且很有可能因为资产规模太大,没法读到整个市场的信号。

美国经济不会“二次探底”

《浙商》:那“中国模式”应该怎样变革?以前,我们说美国经济是中国的“老师”,中国包括证券市场发展、消费者金融,都是学美国的。但是金融危机发生了,“老师”自己跌了一跤。

黄赓:我对美国经济的看法,倒不像其他人那么悲观。根据麦肯锡的报道,美国的总体债务情况,没有想象中那么差。

整体去“杠杆化”趋势为平衡政府债务和非政府债务提供了一个平台,也为持续复苏提供了引擎。今年6月,美国房价已经开始有所回升,这说明美国的个人资产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恢复。所谓的“二次探底”,我个人觉得不太可能,希腊债务危机应该是这次金融危机的尾声——毕竟希腊是个小国家,既不是贸易大国,也不是资本输出大国,它不像美国那样,和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关联度那么紧密。另外,数据显示,我们公司获利最大的业务之一,联邦快递国际优先包裹的运量在第三季度将增长20%,这也是显示全球经济正在复苏的又一个迹象。

对中国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后发优势”,美国走过的弯路我们可以避免。比如金融业的定位,应该是一种提供金融中介角色的基础服务,是为实业服务的;而不是作为一个金融产品的生产者,为其他金融产品服务。对企业来说,产品一定要创造真正的社会价值,而不是仅仅创造个人财富、虚拟财富。

《浙商》:那您觉得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主要靠什么呢?

黄赓: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就提出来了,可惜大家在危机的时候忘了,浪费了几年时间,现在很有必要重提一下。2007年3月,温总理提到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是发展的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继而提出了“五项平衡”,而这“五项平衡”就是中国持续增长的动力:1、经济结构从工业向服务业转变,目标是促进就业。2、工业企业从低端走向高附加值产业,目标是投资回报率提高。3、消费和投资平衡,目标是调整贸易结构,贸易顺差太大,造成很多通货膨胀压力,必须要调整。4、城乡不平衡,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5、缩小贫富差距,目标是要社会稳定。

“抢占先机不见得是个好策略”

《浙商》 :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去抢占先机?

黄赓:在我看来,抢占先机不见得就是好策略。对于每个企业来说,你要首先去分析自己所处的整个社会供应链,在整个经济供应链里又属于globrand.com哪个环节,你的优势在什么地方,怎样才能把结构做得很紧凑,效率提到最高。一旦做到这一点,你就可以创造价值。

《浙商》:对于企业家您还有什么别的建议吗?

黄赓:我觉得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一定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让政府听到。据我所知,现在中国民营经济所处的环境并不是特别好,尤其在金融风暴之后,可能来自银行的贷款,会更多地往国营企业跑,这个时候,民营企业家一定要有所表达,比如通过行业、产业协会,或者携手国营企业——很多民营企业本身就是国营企业的供应商,大家生死存亡都是在一起的——一定要寻找到一种方式,让政府听到你们的声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整个民营经济的生存环境,这比埋头赚钱,要重要得多。

个人简介
一个不知疲倦的观察者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