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与联想之惑

曹世忠 原创 | 2010-09-19 23:53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联想控股董事局主席 柳传志
 
柳传志与联想之惑
文/曹世中
   
联想控股在山东枣庄投资180亿元人民币,建设煤化工及延伸产业的消息公布后,网上传来一片批评和置疑之声。柳传志在联想推行多元化战略,距今已有近十年,先后涉足手机、房地产、医药、投资等行业,十年来几进几出,除了投资业务板块尚可一表,在其他领域几乎乏善可陈。
26年前,柳传志带着11个人,借款20万元创办联想,最终把联想做成了中国PC第一品牌。企业长大了,本应是一件快乐的事。但近几年,联想却陷入了大企业发展战略的困顿和彷徨。十年来,柳传志一直致力于联想的多元投资,无非是想为联想找到可以更好生存的产业空间,并以此缔造百年联想。
柳传志的战略构想无可厚非,但从联想控股大手笔投资枣庄煤化工项目的举措上看,其产业寻找的导向和决策,似乎仍在迷茫与困惑之中。
 
    联想的产业架构之忧
 
联想以做IT贸易起家,后来介入电脑制造。在以柳传志为董事长的联想控股旗下,目前拥有IT、投资、地产三大业务板块,辖下拥有联想集团、神州数码、联想投资、融科智地、弘毅投资五大子公司。
现简单剖析一下这五个业务单立的子公司:联想集团,已形成相对竞争优势,成为联想的核心产业;融科智地,2001年介入地产业务,至今却依然是地产界的“小弟弟”;神州数码,当年杨元庆出任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为了平衡“左膀右臂”郭为和杨元庆二人之间的微妙人事关系,不得已采取的分立之策,虽仍在大联想的框架内,但几乎已形成业务单立;联想投资和弘毅投资两个子公司,分别进入PE和VC领域,近几年成功投资的项目虽说不少,但基本以财务投资为目的,并没有对联想的大产业架构建立,起到什么支持或协同作用。
通过上述剖析可以发现,联想在收购IBM PC业务,合并财报后形成的1000亿元/年销售收入,基本是靠联想集团的PC业务实现的,其它业务对此贡献甚微。产业结构单一,这是联想近几年发展受阻的关键因素之一。
这样的问题不仅在联想表现突出,另一家年经营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海尔集团,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张瑞敏对海实施所谓的“再造”战略多年,至今也未找到清晰可见的突破方向。
联想的产业架构之忧,作为联想创始人和当家人的柳传志,应该早已有所察觉,他所推行的多元化战略,也是想解决这个问题。联想是一个营销驱动型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一直是企业的短板,在PC产品同质化的今天,在与惠普、戴尔,甚至是宏基的竞争中,联想并没有太大的优势。
 
    煤化工能成就联想的新产业吗
 
联想在PC主业上的拓展,已明显受到上述三家强势竞争对手的钳制,进入不相关产业,就成为柳传志和联想的无奈之选。就枣庄的煤化工项目来说,资源枯竭已是全球性难题,联想却在此时选择进入,从已公布项目的产业衔接链条看,最终落点为“精细化工”。
这个看似美好的产业,不知道柳传志在决定投资前是如何斟酌的,通过煤转化的精细化工产品,究竟有多大的市场容量?笔者曾在化工行业工作过十多年,了解精细化工的研发和制造技术,基本是控制在欧美和日本企业手里,国内对高端精细化工产品的需求,基本是依靠进口。
像联想这样量级的企业,如果不能在一定时期内形成至少三个超过200亿元以上销售收入规模的产业单元,企业可能随时会面临巨大的单一产业风险。一场美国金融危机,让联想的PC业务亏损高达几亿美元,这样的危机现在虽已过去,但谁也不敢保证未来不会再次发生。原因很简单,联想与惠普、戴尔相比,缺少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是先天弱势,即便是联想可以赖以自豪的营销能力,与惠普打印机一年在全球销售1亿台相比,也存在着难以望其项背的距离。
柳传志在枣庄项目签字仪式致辞中说:“联想控股与枣庄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对联想也具有战略意义。联想为实现“产业报国”的目标,加快实施多元化发展之路,不断开拓投资新领域,把化工尤其是煤化工作为重点投资方向。”
煤化工,能成就联想新的产业蓝图吗?我想,时间会给出答案。
 
本文刊发于《新财经》杂志 2010年第10
 
 
个人简介
创办、主办《品牌》、《商界领袖》、《新财经》等高端财经管理杂志,对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品牌营销、媒体传播有独到研究。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