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文化(五):茶馆•韩寒•梁漱溟•徐厅长

王学秀 原创 | 2010-09-05 14:35 | 收藏 | 投票

  与一个朋友偶然聊起《茶馆》,朋友抒发了观剧的“微言大义”:茶馆里的那些人物,历经大清、民国、军阀混战、日伪统治、国民党执政,却不曾有什么改变。比如,王利发的儿子照样开茶馆,温饱却越来越成问题;宋恩子、吴祥子在什么“朝代”都吃得开,做鹰犬不含糊,而且他们的儿子比他们的爸爸更“出息”;刘麻子的儿子接受他爸爸的教训,做起了比贩卖人口更大的买卖······

  昨日看韩寒的博客,韩寒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了同样的事情:“这些天一直没有更新这里,我发现在中国写杂文其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虽然这个国家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杂文素材,但是你突然发现,写了一阵子以后,当再有新闻出现,你恨不得直接写一句,观点请参考我某年某月写的某一篇。我们的领导群从这一批换成了那一批,治国口号从这一堆换成了那一堆,丰功伟绩从这个会变成了那个会,社会悲剧只是从这个人变成了那个人,换人不换事会让写作者觉得很痛苦,因为大部分的作家都讨厌反复阐述,结果事儿又是反复发生,对我们的遣词造句提出了很大的要求。”

  与朋友的交流中,朋友提起了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的观点来解释这个现象。梁先生的这一论述见于该书的第一章“循环于一治一乱而无革命。”他说:“中国历史自秦汉后,即陷入一治一乱之循环,而不见有革命。革命指社会之改造,以一新构造代旧构造,像资本主社会代封建社会,或社会主义社会代资本主义社会那样。虽亦有人把推翻政府之事一概唤做革命,那太宽泛,非此所云。中国历史所见者,社会构造尽或一时破坏失效,但不久又见规复而显其用。它二千年来只是一段一续,断断续续而已,初无本质之变革。改朝换代不下十数次,但换来换去还是那一套,真所谓‘换汤不换药’,所以说没有革命。假如不是世界之大交通,因西洋近代潮流输入而引起它的变革,无人可想想其循环之如何打破。”

  梁先生这部写于20世纪40年代的书,对中国社会文化的描述可谓经典——因为没有发生在社会制度设计层面的真正的“革命”,所以中国历代社会只有摧毁而缺乏建设,每一个王朝末期发生的生灵涂炭的暴动,在杀死了大量的人命和破坏了大量的物质之后,并没有建立一个全新的制度。这也似乎暗合了马林诺夫斯基“把制度作为文化的真正要素”的这一科学观点。

  本人在之前的文章中曾有评述美国人切斯特•何尔康比著《中国人德行》中,提出了“一百多年我们改变了什么”的想法,想要表达的也是这一层意思。正如韩寒所言,其实,我们目前所经常“阐发”的许多所谓“观点”,并没有超越一百年前“德先生”和“赛先生”时期,更没有超越西方的一些经典著述。念叨得多了,自己都感觉特没意思。可是,奇怪的是,虽然很多东西在当代已经变成了“常识”,但是真正的社会制度设计中,却往往视这些“常识”而不见。说到这里,又想起了年少学历史时,老师们总在讨论的一个问题:“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什么会延续这么长时间?”不知道现在是否找到了答案。

  所以,还是我们的徐厅长说的好:“我们的社会无论外表怎样变化,其实质都是农民社会。”

  

个人简介
历史学硕士,管理学博士,南开大学商学院企业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企业文化管理师”核心主讲教授,劳动部“企业文化师国家职业标准”制订组成员、核心主讲教授,主持与参与多家企业企业文化咨询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
每日关注 更多
王学秀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