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选择

张海勤 原创 | 2011-11-15 10:28 | 收藏 | 投票

  《新营销》最新一期“编者的话”发表了主编孙全胜的文章《艰难的救赎》。文章对企业竞争的底线选择做出了分析。文中指出:到了这般境界,你的救赎只是商业层面的,而非道德层面的。意指:有一点可以确凿无疑地肯定,相对于竞争性战略,非竞争性战略起码可以避开道德因素,纯粹从商业角度考虑营销行为。

  文章中有两个相同意义的不同故事:1、在毒气室面前,在纳粹军官的威逼下,苏菲选择了女儿进毒气室,留下了儿子。作者解释道:这是潜意识替换了概念,苏菲的思维逻辑绾成了一个死结,剥夺了女儿的生命,仿佛不再是纳粹军官,而是自己。2、在阿富汗美军突击队4名队员执行任务时,被三个阿富汗村民意外发现。选择杀死平民、绑架平民然后放掉、直接不理会?最终选择了最后一项,结果三个村民带回来了塔利班武装,造成了包括救援队伍的16名美军突击队员死亡,一个人重伤。事后,幸存的勒特雷尔回忆说,这是我一生最愚蠢、最糊涂、最笨的决定。它会一直困扰着我,直到我离开人世。作者解释道:困扰勒特雷尔的,是和苏菲同样面对的难题——自己的选择,让自己陷入了罪孽之中,难以救赎。

  作为营销人,这些艰难的救赎和选择来自哪里?一个企业是选择继续违背国家法律、钻政策空子、还是违背道德良心?食品业一而再再而三的不能干净,大品牌纷纷栽跟头,有的甚至成了竞争对手相互攻击的软肋,这些软肋来自哪里?是如何形成的?在第1个故事的解读中,作者使用了“潜意识”——我们的过往行为成为了选择的黑手。潜意识不是显意识那样直接和简单,而是一个人长期行为的自然反应对于企业来说,潜意识就是日常生产、管理、营销的点点,这就是事故的根源,也是竞争对手攻击的靶子,这也是《细节决定成败》一书畅销的原因之一。第2个故事,我更愿意从社会的角度来分析,社会的良知和战争的残酷,美国突击队员仍然选择了社会的良知,这种选择是良性的,却是惨痛的代价。这是由我们这个美好的社会中的不该有的战争带来的。处于激烈竞争环境中的企业,是选择道德的良知还是企业生存的需要,都来自于我们对时局的正确判读,更来自于我们日常生产生活的细节管理。

  选择本身并不难,救赎其实也不难,难就难在能不能在日常生产管理中,持之以恒的、一丝不苟的、日清日高的做好每一件事。

  

  【版权所有】

张海勤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张海勤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