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的深层次观察

魏延安 原创 | 2011-02-15 12:44 | 收藏 | 投票

  用工荒愈演愈烈,传统的用工大省用工缺口巨大,而传统的劳务输出省也闹起了用工荒。兔年一开春,用工荒的关注度甚至超过了北方的严重干旱。用工荒是不是真的就反映了劳动力供求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恐怕未必,目前的劳动力供求绝对没有到了严重供不应求的地步,而是一种相对的供不应求,其中的一些深层次原因值得思考。

  社会价值观的问题。官本位思想影响严重,大学生的就业取向从外企向大型国企再到公务员的转变就是例证。于是一方面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另一方面,企业大量要人,无人应聘;大学生不如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就业好,甚至不如技校的学生就业好;一些大学毕业生被迫到技术院校回炉。

  就业认识观的问题。宁可低薪作白领,不去高薪作工人。于是一方面一线产业工人严重短缺,另一方面管理人员严重富余,白领工资与一线产业工人出现倒挂现象。

  用工制度的问题。工资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招工的“软待遇”更为关键。一些企业不愿承担过多养人的成本和风险,往往采用“接到订单才招工,招不到工就拒单,订单完成就炒人”的临时性用工模式,于是企业工人每年大进大出,订单一来四处“抢人”,高喊“用工荒”。招工的条件一提再提,但应聘着依然寥寥,这是用工制度出了问题。因为新生代的农民工要有尊严的活着,而不仅仅是挣钱。他们讨厌加班,排斥机器人一样的生活,他们只想把工作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因而,招工要更多的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作出更为舒心的用工制度安排,这才是长久之计。

  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问题。我的地盘我作主,为了自由可以放弃一切,年轻人的企业忠诚度谁来引导?广东省劳动部门统计,珠三角企业每招进一个工人的同时,有0.73个工人离职。用工荒的一个重要反映是员工的流动性大,当年的日本企业崛起是与员工的终身制相伴的,可是如今的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似乎看不到员工的忠诚度在哪里。这也正常,独生子女的一代已经习惯于自以为是,以我为主,稍有的不如意就可能成为辞职的理由甚至是不辞而别。与企业经理闲谈,只剩两天就可领本月工资的情况下依然选择辞职的年轻人大有人在,让人很难理解。

  短期的市场心理问题。在社会广泛关注用工荒的时候,在企业纷纷提高工资待遇的时候,无形中就形成了当前的劳动力卖方市场,务工人员在求职的时候,容易出现攀比和多重选择现象,但在3月份以后,随着春季招工热的退潮,出来的务工人员最终会选择一个企业落脚。因而,“用工荒”称为“节后荒”更为准确。

  进城务工的形态问题。由一人出来挣钱养家,或两人出来挣钱把孩子放在老家,逐渐向全家进城转变,即在城市租房定居,男的挣钱,女的照看孩子兼打零工补贴家用。如果能在男女两个人的用工上同时进行照顾,恐怕招工效果会更好。

  地域差别缩小的问题。中国经济走到今天,地域经济的发展你追我赶,由早期的东南独秀到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原崛起,传统的劳动力流动格局正在转变,东西部工资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一个月少挣一二百甚至是三四块钱,在自己家乡附近显然要比背井离乡划算。

  务工人员性别结构的变化问题。日益严重的用工荒还与当前逐渐形成的劳动力供应的性别结构变化有关系,就是随着务工人员的工资水平提高,一些婚后的女性务工人员不再务工,而是专门负责孩子的照看和家务,这造成了劳动力市场女工的不足,保姆、服务员等女性务工人员需要较多的行业招工压力增大。

  总之,在大讲发展方式转变的今天,用工的方式也要有大的转变。一是要把候鸟式的务工人员大迁徙逐渐变为半固定甚至固定的用工模式,把务工人员逐渐转变为稳定的产业工人。二是从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现状出发,抛弃难以为继的“血汗工厂”模式,加快企业文化建设,由简单的薪酬留人向感情留人转变,提高员工的企业忠诚度,减少员工流动。三是加快产业转移,在沿海与内地的工资差不断缩小的情况下,由农民工的“孔雀东南飞”向企业的“抬头西北望”转变。四是从社会价值观上进行引导,努力消除官本位的不利影响,树立平等的就业观,改善用工市场的结构性不平衡现象。

个人简介
农村工作者,出身农民,研究农业,关注农村,始终不忘读书,在三农问题、农村电商、新媒体应用方面有一定研究,是青年电商和新农人的朋友。
每日关注 更多
魏延安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