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梅阳: 中国五大哲学思维与五大哲学传承

赵梅阳 原创 | 2011-04-16 16:51 | 收藏 | 投票

赵梅阳: 中国五大哲学思维与五大哲学传承

赵梅阳

中国传统哲学究竟有哪些价值可以为现代企业管理所用,值得认真研究。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审美情趣和行为习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当更加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合理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这个重要资源。中国传统哲学具有丰富的辩证思维特征,总的说来,有五大思维模式。

一是整体思维,就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影响、渗透、制约的观点来看待世界。对于集团企业来说,首先是一个集团,是一个整体,其次,内部各个法人实体又是相互影响,制约的。

二是阴阳思维,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个方面构成的,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基础。后来演绎的矛盾论,正反论均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

三是象数思维,就是指借助具体的象数认识,领悟外界,在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类比、模拟、联想等方式,阐述事物的本质。

四是中庸思维,做事主张不偏不倚,不走极端,处理问题执两用中,考虑问题周全。在中国,有时没有非对即错的逻辑,首先必须符合中国习惯,没有优劣之分,只是习惯不同,在集团企业的不同领域、地方,只有符合中国实际,有些看起来并不符合常理的事情,但是更能有效推进企业的发展。

五是实用理性思维,主张为人处事讲实用,功利性强。企业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没有发展,所有诸如社会责任,价值观的实现,均为空谈。

伴随着中国五大哲学思维,相应在几千年的中国传承了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内涵,具体说来,可以分为五大传承。

一、内圣外王,经营之道

 “内圣外王”词出《庄子》。所谓“内圣之道,指的是修己,指人的主体的心性修养;所谓“外王之道,指的是安人。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修己到推己及人,成己成人,成行成业,由内圣转为外王。孟子进一步发挥孔子的思想,提出“家、国、天下”之本在“身”,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要求“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我们现在理解,内圣就是一套道德修养功夫,外王就是要让人发挥这套功夫作用,用以治国平天下。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政治理想,内圣外王是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追求,体现了中国文化中道德与政治的统一。在现代企业中,推行内圣外王之道,修己安人,追求个人道德修养的不断完善,进而经世济国,才能造福社会。

二、贵和尚中,和而不同

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体现了一种中正、中和、均衡、和合、协调的特征。和谐不是消灭差别,而是在承认有矛盾有差别基础上的和谐,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表现在中国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譬如,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社会的和谐和人际关系的和谐等等。

《论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礼记》:君子和而不流意思是说君子应做到真正的协调随和,但是不否认差别,不抹杀矛盾,更不会随波逐流,同流合污。儒家认为,人和人、组织和组织之间之所以能以个体存在,肯定有其异于他人、他组织的利益、特征。但是这种异并不是必然妨碍他们共存、共进,相反如果能够正确处理和利用好这种,更有益于其共利、公利的实现。

三、民惟邦本,民贵君轻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以民为本,早在殷商时期,就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从先秦一直到汉代的陆贾、贾谊、王符、仲长统,到隋唐的王通、韩愈、柳宗元,到宋元的李觏、张载、范仲淹,到明清之际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都对民本思想内涵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源头活水。《尚书》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认为民众是国家的基石,只有巩固国家的基石,国家才能安宁。

四、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无为是指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是回归自然的唯一途径。事物的自然本性不可能改变。“自然”是指事物的自然本性与状态,是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人类的创造不可能比自然更好。以无为顺应自然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以无为顺应人性自然是企业管理的根本规律。

五、天人合一,民胞物与

中国宋代哲学家张载提出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思想。就是说,天地犹如父母,人与万物都是天地所生,人民都是我的兄弟,万物都是我的朋友。这充分肯定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人是自然界所产生的,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可以认识自然并加以改变调整,但不应破坏自然。如果破坏了自然,人类迟早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更多有关集团管控的观点,请关注管理咨询专家赵梅阳《专家论坛》)

更多有关中国化集团管控最新观点,请密切关注爱维龙媒管理咨询最新动态。作者系爱维龙媒管理咨询专家赵梅阳。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