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员工“认真、踏实地做事”是企业管理者的责任

赵淑清 原创 | 2011-04-08 09:46 | 收藏 | 投票
培养员工“认真、踏实地做事”是企业管理者的责任
                          
有人说:“日本人对工作的认真、踏实”是我们早已实践过的东西,这一套对几乎什么都经历过的中国人不好使了。这话貌似有理,却似是而非。有一个事实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优良传统或者说国粹,像孔子的教诲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德者必有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有像《孙子兵法》中常常提到的“智、信、仁、勇、严”等等,都是指导社会实践、企业实践的非常有用的原则。而要将这些原则贯彻和应用到实践中,令其发挥作用,都离不开认真和踏实的态度。而恰恰是对于这种做任何事都必不可少的态度,我们今天反而不以为然了。
 
比如,有人就颇不欣赏丰田管理模式,认为丰田那一套,所谓的“敬天爱人”、所谓的“认真”,都是我们祖先“玩儿剩下的”,对我们这个什么都经历过的民族来说不灵了、没人信了等等。可是我觉得,这些都是我们祖先的理论,是没错,但理论的价值却在于其运用。而在将这些东西有效地、成功地运用于企业实践方面,日本人的确比我们做得好。如果说这一套对我们的企业、员工不灵了、不信了,那么为什么日本在华企业里的中国员工就比中国本土企业的员工更有组织性、更讲秩序,或者用句俗语来形容——更“听话”呢?相应地,一般来讲,日本在华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上也更胜一筹。打个比方说,我以前所在的一家日本企业,每天要检查来自中国工厂生产的汽车配件,也就是说,所有在中国工厂、由中国员工生产的零部件必须全数返回日本本部,再经过严格检查方可出厂,即使是天津要货,也必须先发到日本,经公司本部全数检查后再发回中国。应该说,在这多年的检查中,产品不良率是比较低的。但即便如此,仍达不到日本企业的要求,仍不能让日企本部完全“放心”。比如,日本企业规定:连续年查不出一个不良品时,就可以把直接出厂权力交给在中国的公司。然而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很难突破的堡垒。据我了解,这个零部件至今仍是经日本本部再检查后,才能放心地发给世界各地的汽车厂商。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难道对此我们仅有赞叹的份儿而绝无见贤思齐的上进心吗?难道说我们的企业、员工真是到了刀枪不入的地步了吗?我决不认同这一点。在家里,我们的孩子不也是很难驯服的吗?但是很少有放弃的家长,相反,家长们大都会像苦心打磨还没发光的钻石一样,不离不弃地培养和塑造自己的孩子。对员工来说,对企业来说,也都是一样的道理。无论是哪个人,都具备无限的可塑性。问题是,我们的企业是不是也像日本企业一样,肯在培养员工这个事情上花大力气呢?
日本企业管理者在培养中国公司员工时曾说过:对“培养人”这个问题,关键是要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就是说,要首先搞清楚“企业员工的本质是善还是恶”的问题。人是什么?人就如同一颗没有被打磨的钻石,根据所接受打磨、抛光程度的不同,其本质的发挥程度也各不相同。而在这一过程中,负责“打磨”的人如何才能将员工中隐藏着的无限光芒打磨出来?管理者所持有的理念和看法最为重要。
 
我认为培养人,首先应认清培养人的本质是什么,其次是确定每个人所有的优秀品质和素质,最后是研究如何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最大限度地让其发挥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先教给他怎么样去思考、怎么样去行动,然后对每个人的行动进行仔细的观察,发现不足的及时补正,还需要锤炼的就给他机会接受锤炼,耐着性子对每一位员工进行“打磨抛光”,这是最基本的培养人的方法。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往往是部下不按管理者想象的那样去做,就被认为“那人不行”、“那人没有能力”。这种缺乏真心交流和耐心付出、只知急躁而又匆忙地“下定义”、“作结论”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就把员工本来应有的闪耀光芒的可能性给扼杀了。所以,为了培养人,经营者、责任者首先要站在人性的角度上,去发现各种人的各种素质,找到适合于“这一位”员工的培养方式;在培养过程中,也要时时动脑子、想办法,不要轻言放弃,而是耐心地持续地进行培养和塑造,并且坚持下去——这是最现实、最重要的。
 
      日本企业在培养员工方面就借用我国的《孙子兵法》来开发育人技术。比如“教”的技术,就是教给员工在社会上生存所必须的通用的能力。在这个世上,生存竞争是很激烈的,管理者应站在员工那作为弱者的痛苦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把通过从事正当职业和工作实现幸福生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员工,把为人处世应该抱有的正确和积极的态度、应该形成的道德与人格规范教给员工,这是所有管理者和指导者的责任。
 
不过,人无完人。员工身上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缺点,如懒惰、浮躁、消极、不思进取等等,这些缺点会给企业、给社会带来很多麻烦。而几乎所有的员工,在接受了上面所说的这种培养和教育之后,就等于从心灵上经历了一次洗礼,再干工作时就有心理准备,而且会知道怎样能把工作做好。比如,他们可能就会主动思考:什么是我的权利和义务,如何才能做出好产品,怎样做才能保证自己生产的这个产品百分之百地合格?要保证自己作为顾客时也能买到100%合格的产品,就必须鞭策自己,保证在生产时将不良品消灭为零……这样,每个员工一点一滴的努力,就汇成大江大河,形成企业积极向上、精益求精的整体氛围。
 
在员工心灰气馁之后,很快地整个企业就会荒废,这就是自焚!历史上这样的教训很多。因此,人心的教育、道德的教育,是企业绝不能放弃的义务,面对这些难题,任何企业都不应退缩和屈服。通过细致认真的员工教育,那种以自我为中心、动不动逃避责任、放弃义务、迷恋权力、只会指责别人的人,那种只会耍嘴皮子、没有行动的人,那些凡事只会追究别人的问题、把自己先解脱出来的人是不是会逐步减少呢?所以对于员工教育、对于“将员工培养成能够认真踏实地做事的人”这一课,即便是现在开始、当下开始,都为时不晚。
 
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人的教育都是很难的。不管我们的企业喜欢不喜欢,都要有这一课,没有的都要补上这一课。企业最高领导和管理阶层,如果没有这个意识,认识不到这一点,满脑子只有各种数据,那么这个企业多半看不到光明的前途。
 
我们某些企业的员工为何不像日企员工那样认真、踏实?
 
有一个案例,是我在日本企业给日本在华公司培训员工时发生的事。
日本企业认为“质量控制无小事”, 能将质量控制做到完美就绝不留下缺憾。在日本的制造企业里,产品出厂检查通常是由有多年经验的检查员来完成的。有一天,来日本研修的一位海外工厂的检查员在日方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出厂检查,在检查制品的外观时,日方老师指着一个已检查过的产品说:“你看上面是不是有一个指纹,是绝对不行的,必须和班长取得联络,对操作员进行再教育……”还未等我翻译过来,那名来日研修的检查员已将这个制品拿在了自己手上,然后很自然地把指纹给擦掉了。“你怎么可以这样?你要拿着这个样品去找班长,再由班长拿着样品对作业者进行再指导和再教育,这个指纹就是证据!你怎么可以随便擦掉呢?”当时指导老师就吃惊而严肃地问道。“有什么呀,不就是一个指纹吗,又不会影响质量,擦了不就没事了?大惊小怪!”这是实习生事后对我说的。不过,当时日方的指导老师还是把现场的管理者找来,仔细讲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并要求管理者加强对生产线员工的再教育。
  这就是两国员工对产品所抱的不同态度。

  我们常常用“可以了”、“不错了”、“大概差不多了”来形容做事的程度。这种不追求完美、或者简直可以说是“马马虎虎”的习惯已经影响了好几代人,以至于我们的许多制造业工厂在对待产品时也是持这种态度,着实害人害己。
 
年前我去参加儿子所在小学召开的二年级家长会,老师对在座的家长说:我在学校不断强调让孩子们自己打扫卫生,是有深意的。我们当然知道孩子也打扫不干净,看是打扫过了,孩子们走了我还得再打扫。但为什么一定让他们先打扫呢?就是为了培养他们打扫卫生的习惯。听到这里时,我就和老师、家长们探讨了一个问题:为什们我们的产品质量不如日本?为什么我们的市面上、商场里有那么多的残次品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注意,一旦顾客发现了就来个折中处理,降价销售、草草收场?因为从小我们就养成了“差不多”的概念,没有人去质问商场“为何要卖残次品”?商场也没有去追问生产厂家“为何要让有问题的产品出厂”?当我们意识到日本产品的质量比我们的好、用得更安心的时候,便纷纷投入购买日本产品的大军中。很少有人反思:同样是人,我们为何就不能把产品做到极致、完美无缺而宁可让肥水流入外人田呢?这难道不是因为我们从小的教育引导有误区吗?我的儿子在日本小学上一年级时,我目睹过孩子们打扫卫生的场景,老师为了让孩子们彻底打扫干净,把打扫卫生编成游戏,把打扫卫生的过程拆解开,分步教学,其结果是:仅仅只是一年级的孩子们竟然个个乐在其中,很享受地做完了整个过程。这样的好习惯一旦形成,无论是小时候在家里,还是长大以后进入企业工作,每个人都将受益匪浅。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将5S执行到底,也是与其员工从小接受这样的教育密不可分的。
 
   日本人买一条领带、一双袜子,洗一次如果发现掉色,拿着这些东西就去找商场,商场方面会一边道歉一边办理退货,然后把这些不合格品再做退货处理。我曾在世界500强之一的佳士客(JUSCO)工作过,在这个商业企业中,像服装上的残次品绝不降价处理,而是一律退给生产厂家,所本的原则就是“谁的错谁来改”。我有一次买了一件衣服,到家一看,里子开线了,我就去换,但是没有了,售货员就给我退款。可我又特别喜欢,就拿出在中国的处理方式,认为降一些价格找个平衡就算了,但是,售货员对我说“我们有规定,残次品是不能出售的,必须返回制造商,引起重视、严格把关,保证类似的事不再出现第二次”。我曾就职过的日本企业也是一样,要求员工相同的错不能犯第二次,谁的错谁来改,防止再犯。我们的企业如果也这样做,是不是残次品就可以大幅减少呢?
所以为了我们的国家,再不要给下一代灌输“差不多就行了”、“基本可以了”的概念——这些都是做事不认真的根源。
 
日本人经常说:对产品不是一百分,就是零分。在形容做事方面,日本人出奇一致地认同:能做到完美,为何要留下遗憾?类似我们概念中的“差不多了”、“可以了”等等,在日本人的眼里就是做事不到位,做事不彻底,就是给别人添麻烦,比不干活还要恶劣,甚至会被引为耻辱。这就是日本从幼儿园开始的教育。
虽然这个“差不多就行了”,“可以了”,怎么听起来都像是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但这样的态度会自然而然地降低我们做事的标准,会导致我们做事不认真、缺乏责任感。惟因如此,我们的员工会理所当然地把产品上的一个指纹看得无关紧要,而表现得满不在乎,而日本人却会把这个带有指纹的产品看成是不良产品,要上交管理者,让管理者对员工进行再教育、再培训。
取法乎上,方得其中!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重新树立我们心中和手下的高标准、严要求。
 
个人简介
在日本企业现场工作15年。在日本ALPS电气公司工作。主要负责面向日本在华公司培训员工
每日关注 更多
赵淑清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