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可以总结为:挤压、嫁接、交融三个状态,当一种新知识进入大脑,就会被我们的大脑自动区别为三种使用状态:
1、挤压,这种功效是使得我们过去的知识被区分为“对”和“错”两种。对的,就会挤压原本储存在我们思维中的与之相悖的知识;错的就会被弃之不用。
2、嫁接,新知识进入大脑,就对过去不完善的知识进行补充、嫁接成更完整的知识链;错误的就会被扬弃;
3、交融,当一种新知识进入大脑,过去与之不相干的知识可能与之相关联,就会把联系起来,从而形成跨“行业”的新的知识链。
毛主席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是对知识的尊重和相互衔接的表述。只有用心学习新知识,才能使得以上三种工具更能发挥效用;也只有在“相对储存时间内”的知识,才能够更多的和新知识相衔接,从而形成更完整的知识链,长期储存。
先圣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到的新知识,要记得去“习”,也就是 “温故而知新”,这也是对知识嫁接、交融的功效。只有知识形成了知识链才能够较长时间存储于我们的大脑中。
在关于学习的交流中,林永青说,“书读多了,有个好处就是可以“就行” ”,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学习更多的知识不仅仅可以懂得更多,而且可以“链接”更多的已有知识,形成牢固的知识系统。
在上海世博会主题馆中的“学习馆”满屋的书籍和电视讲座,以及屋顶到处横贯的梯子,充分的说明:知识多了可以交融、交通、衔接、呼应的特点。当然,如果学习相互接近的门类其可以交融与衔接的成本就会低很多。这也许就是现在人都喜欢做专业的原因吧?
知识、人、劳动。知识是人从劳动中得来的经验和教训,而劳动是人的属性,知识是人把人类自己区别不同劳动的工具。也就是说,知识是人劳动的工具,是人存在的劳动属性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