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骏因“学历门”从高高的神坛跌下,被人质疑被人贬低。
从唐骏奋斗成长的经历来看,完全符合当今世界对于“成功”的认可标准:高学历、世界名企经历、高薪。从而形成个人魅力达到社会公认的“成功”。
所以说,唐骏是整个社会价值观的产物,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怀疑和取笑他呢?
问题是,当今社会的“成功”标准,是否正确?才是我们需要反省的。
思想大师史蒂芬·科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问我们:品德与个人魅力孰重?
科维告诉我们,他潜心研究自1776年以来,美国所有讨论成功因素的文献。阅读或浏览过的论著不下数百,主题遍及自我完善、大众心理学以及自我帮助等等。对于爱好自由民主的美国人民所公认的种种成功之论,已算得上了如指掌。
从这200年来的作品中,他注意到一个令人诧异的趋势。那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近50年,社会讨论成功的著作都很肤浅,谈的都是如何运用社会形象的技巧与如何成功的捷径。
比较而言,前150年的作品则有很大不同。这些早期论著强调“品德”(character ethic)为成功之本,诸如像正直、谦虚、诚信、勤勉、朴实、耐心、勇气、公正和一些称得上是金科玉律的品德。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自传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内容主要描述一个人如何努力进行品德修养。
品德成功论强调,圆满的生活与基本品德是不可分的。惟有修养自己具备品德,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与恒久的快乐。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人们对成功的基本观念由重视“品德”转而强调“个人魅力”(personality ethic),即成功与否取决于个性、社会形象,以及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圆熟技巧。
这种思潮朝两大方向发展:一是着重人际关系与公关技巧;一是鼓吹积极进取心态。由此衍生出的行为习惯,有些的确是金科玉律,例如:“态度决定成败”、“微笑比皱眉更能赢得朋友”及“有志者事竟成”等等,但却也毫不避讳地鼓励玩弄手段、欺骗他人。例如运用技巧以赢得好感,伪装自己以套取情报,或虚张声势,甚至以威胁手段达到目标。
可见,唐骏“学历门”只是为了达到个人魅力的很好伪装。
科维认为,个人魅力论所强调的重点,如追求个人成长、训练沟通技巧、培养积极思考及发挥影响力,不具效用。它们有时确实是成功的要素,但是这些只是次要却非最根本的优点。或许我们沿着前人的轨迹开创前程时,太过重视造就自己,忽略了前人所打下的基础;也或许我们习惯于坐享其成,已经遗忘了自己必须耕耘。
他确信只要品德有缺陷,尤其是言不由衷、虚情假意,终究成不了大器,因为言不由衷会招致怀疑,到时一切的所作所为都会被视为别有用心。任凭再冠冕堂皇,甚至于出发点再良善,如果不能获得信任,就算成功了也经不起考验。因此,惟有基本的品德能够为人际关系技巧赋予生命。
至此,我们可以理解,唐骏过于追求个人魅力,使用伪装,获得一时的声望,但终因“学历门”,失去了热爱他的人们的信任,也就无法再延续“可复制的成功”,根本原因是基本的品德“正直、谦虚、诚信、勤勉、朴实、耐心、勇气、公正”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