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志雄:“知识”与“意识”

张海勤 原创 | 2011-05-30 10:43 | 收藏 | 投票

  【注】与付志雄老师微博对话整理于此。

  付:中国知识分子,常常为知识而知识,只为区分精英与草民‘大不同’。这样,就把知识搞成高人一等、自我炫耀、等级划分的资本和证物。 需要知道:在人类变换自然的社会活动中,知识是人和世界相融一起的有机体与衔接物,是拓展人性、健全人格、伸张道义、唤起良知的鲜活载体。在本质上,知识的社会功能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社会建构的;人的主体性关系的全面提升与凸显,都要通过知识的社会功

  张:我曾经问过林永青,人是物质的,为什么人的思维是精神(意识)的?您怎么看?

  付:人不只是自已为是的单一物,他在本质是劳动的。无论人们如何运用社会手段规避自己、驱使他人去劳动(异化劳动),但客观上——所有社会劳动从未离开人!换言之,劳动就是运用更多的社会手段‘把自身以类属’。当着这种倾向被人的精神所领悟、被人的意识所揭示,人的意识和精神便以人类变换自然的社会方式——昭示着把人作为一个族类存在的劳动本质。

  张:付老师的意思是:意识是人的工具,或者说对劳动的区分…

  付:意识作为劳动本质的精神性昭示,它在功能上是‘社会的’和‘属人的’,具有‘把人以类属的为我客观性’。同样,意识作为‘类群整体间相互关系的社会融通’,它在本质上属于人的‘类群意识’,因而在人化意味的价值建构上,具有通约全部社会实践的文化性与价值建构性。

       张:林永青还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大意),由于人类自身能力的局限性,人为的把社会简单化。如:对与错,好与坏?

      付:的确,人类自身能力的局限,是多方面的。历史文化上的局限,学科领域的局限,知识构成的具象(局限),生产生活的局限,个人好恶的局限,人和周围世界构成理性认知关系的局限。。。。经由这些局限中所构成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个人意识,只能在十分有限的社会范畴发生有意义的价值联系。

   但对人类个体说来,这所有的局限——都在类群整体把自身以类属的社会活动中现实发生的。个体确认的对与错、好与坏,来在类群整体之中,放映的个人意识通约在他们类群整体的道德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原则的一般状况和水平。

   换言之,如果一味把人的意识理解为他的自我性、个人性,而不是将其置放在通约于类群整体的社会一般状况中来评价,人类的思维亦将永远受制于个体理性的束缚,个人意识的局限亦将无法得到克服。

  致谢楼主!对跟帖资料的整理、保存。
 

    ……

张海勤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张海勤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