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决定命运〔下〕

王先琳 原创 | 2011-06-30 08:40 | 收藏 | 投票

品格决定命运〔下〕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面向二十一世纪研讨会”,特别指出,道德、伦理、价值观的挑战会是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首要挑战。为迎接这个挑战,世界各国纷纷给予研究对策,从改革教育寻找出路。“新世纪的教育,让学生变好,比让学生变聪明来得重要得多,”为二十一世纪教育拟订新方向的全球教育咨议会点出新教育的特色。塑造积极乐观、品格高尚的好公民,成为各国教育上的重点。
在美国,超过三十个州正在大力推动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品格教育主要包括:道德教育、公民教育、人格成长三大领域。“我们不仅要教孩子如何读写,更要有勇气让他们分辨对错,”大力支持品格教育的美国总统布什,特别把2002年推动品格教育的预算从二亿五千万美元提高三倍。英国从2002年8月开始,首次把公民教育(citizenship education)放在中学里实施,来促进学生心灵、道德,以及社会与文化的发展。澳洲教育当局特别要求学校,把公民教育放在与英文数学同等重要的地位。日本的教改报告书也指出:“能否培养出道德情操和创造力都足以承担起二十一世纪的日本年轻一代,将决定未来的命运,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而向来不遗余力推行道德教育的新加坡,在1990年就由国会通过“五大共同价值观”,作为新加坡道德教育的准则。“如果伦理和道德价值观的水准低落,新加坡就会日益走下坡。因此我们是否能维持稳定和保持优势,关键不在经济发展方面,而是在于社会的道德结构。”前总理李光耀一语道破新加坡对公民道德教育不敢有一丝松懈的原因。
中国国家教委也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其中在初一年级开始进行以开设心理品质教育为基本内容的教学改革。这次改革不仅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同,而且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评价。
在教育中重新注入品格的陶冶,道德的启发,更重要的,是为全世界失落的青少年,建立坚实的人格基础,来突围日益艰辛的人生困局。“我们的时代是一个选择众多的时代,必须要装备自己才能执行这些选择。因此,需要一个能建立人格,让人面对未来选择的权威”魏申国是法国哲学家,也担任过法国教育部顾问。有“法国流行音乐教父”之称的高德曼说:“我想今天最令人深思的东西,就是百忧解。这真是这时代的特色:没有药丸,我日子就混不下去。我无法靠我自己过活。” 但这两位对时代变迁有敏锐嗅觉的法国名人聚在一起,谈的不是哲学也非音乐,而是教育。身为父亲,他们共同忧心的是子女在此复杂多变、考验严苛的世界里如何掌握自己的人生。他们的结论是:教育是最重要的事——让孩子负责任。他们的忧心也正是世上许多父母的心情。从西方到东方,全世界的青少年,都落入价值的迷阵和人生长路的挣扎中。
美国一位16岁的少年在校园里开松打死2名老师、打伤8名学生,原因竟是:“我不喜欢星期一,这是无法忍受的一天。”2000年美国针对全国8600名中学生做过一项调查,有71%的学生曾在考试中作弊,68%的人曾打过人,35%的人曾在商店里偷窃;但同时,96%的受访学生都认为自己拥有良好的品格。
而一向重视人权的法国,为了遏止校园暴力,教育部长在2OOO年1月宣布,学校校长认为必要时,可以请警察到学校。因为光是1999年,就发生两万多起校园暴力事件。
日本政府在2001年“青少年白皮书”中特别指出,要重视青少年初犯率增加的现象。1999年各种恶性犯罪中初犯错误者占到45.5%。这种犯罪的特点是动机具有多样性、以不特定人为加害对象等,白皮书指出,由于家庭单位变小、家长对孩子的过度溺爱,使孩子的生活经验严重不足,受社会风潮影响,孩子们也只强调“人权”、“权利”,而忽略自己的责任和公共道德。
研究儿童及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哈佛大学教授柯尔斯指出,说谎作弊、滥用药物、愤世嫉俗、过早的性经验,都是这些孩子孤寂的表现,他们的内在缺乏道德感的指引,产生虚无的焦虑。他们需要可以相信的价值观,籍这些价值观去克制冲动、怨恨、绝望。
斯迈尔斯在一百四十多年前因撰写青年励志书《自己拯救自己》而成为欧美日畅销书作者,他告诉当时的年轻人:“在人生的历程中,人们的幸福生活在很大的程度上要依靠人们自身的努力……,依靠自己的勤奋、自我修养、自我磨炼和自律自制;但首先是依靠诚实、正直和不折不扣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人生的幸福要靠品格的修持,至今适用。
年轻一代的正直、负责,也是人类能顺利往前走的保证。面对全球日益多元复杂的问题,如生态失衡、贫富不均、种族冲突、以及科技发展所衍生出来的伦理问题,都需要坚强的内外能力来面对。
针对“二十一世纪人才所需要的能力”,美国学校管理者协会曾邀请教育界、企业界、社会学、心理学等各领域专家,集思广益归纳出三大类能力:第一大类是学业能力,包括读写算、逻辑推理、科技应用、资讯处理、外语知识等能力。第二大类是个人能力:包括沟通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适应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第三大类是公民能力:包括负责、自律、诚信等自我管理的能力,以及对他人新生和对多元文化理解与欣赏的能力。但过去的学校教育都只偏重第一大类能力。
当今各国推动的品格、公民教育,主要就是为了培养第三大类的能力。而且传统的道德教育,有非常不同的目标与做法。
新的公民教育是以全球为本位,提倡共生与合作,不只做国家的好国民,更要做世界的好公民。2001年9月,来自127个国家,600位代表齐聚日内瓦,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四十六届国际教育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学习共处”,强调要加强教育在促进民主社会的公民责任,及在多元社会中融合的功能。学校的课程要重新设计,要能反映全球化、移民潮及文化多元的趋势,以及科技进步的伦理面向。
新的品格教育课程强调多元整合,从体验着手,落实生活,并培养道德实践能力。美国课程发展与管理协会的研究报告指出,品格教育要超越认知的领域,不只是告诉学生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而是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和决策的能力,让学生对对错做出评断并参与道德的实践,“我们必须在塑造品格过程中,让他们的心、脑、手一起加入,帮助他们‘知善、爱善、行善’”。
许多学校举办实际的体验活动。位于旧金山的史迪夫中学举办体验饥饿活动,每个学生抽取一张餐券——要是券上写着15,就意味着他属于占全世界总人口15%的富人,可享受一顿丰盛的午餐。抽到25,就表示他属于占世界人口25%的温饱型,可以吃到份量尚足的米饭,少量鱼肉和豆子。要是抽到的餐券上的数字是60,就代表占了世界人口60%的穷人,因此只能吃到少许水煮马铃薯,而且得耐心排队领取。学生从活动中已意识到世界上饥饿人口之多,以及体验到世上仍然充满了不平等。活动过后,学生更珍惜食物,还把自己节省的仪器或零用钱捐给慈善机构或非洲受饥孩童。
英国公民教育的三个主要面向,也都强调实践:社会及道德责任:强调学习应该从自信心的培养出发,进而培养符合社会及道德责任的行为。社区参与:主张学生应该将学习转化成有帮助的动力,融入生活当中,学习关怀周遭环境与地方社区,包括社区参与和服务。政治素质:学习如何透过技巧、价值观与知识的实践,在国家、社区,充分发挥公民职责与角色。
教育是一个无法逃避的道德事业,”美国教育界发表的“品格教育宣言”,要求学校、家长、社区要共同参与这个影响深远的专业。并指出“品格教育绝不只是一种教育界的新流行趋势,它是良好教育的最基本要素。”
当前,我们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八荣八耻”是我们进行品格教育的最好教材。要注重品德、注重知识、注重能力、注重业绩……不惟学历,不惟职称,不惟资历,不惟身份。旧道德成为新显学,反映出重建价值观成为迫切的需要。进入新世纪,企业与媒体弊案频传,不仅严重打击社会对专业伦理的信心,也显示建构自由经济体系的诚信基础正严重松动。“这些企业风暴不过是冰山一角,潜藏在下面的,是一种日益自私的文化,”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西蒙斯提出警告。
        以研究诚信(trust)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闻名于世的哈佛大学教授福山,被邀到中国大陆与中国的企业家、学者对谈“信任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他感慨美国这个原被他列为高信任度的国家,因为像安隆、世界通讯等大企业高阶层经理人做假的事件,对美国社会的诚信形成很大破坏,让所有美国人付出很高的代价。他语重心长地建议,处于低信任度社会的中国,要持续保持经济成长,“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外在的标准,使人产生信任感。像诚信、遵守诺言等美德,在每个社会里都会被承认。也就是说你必须把最好的一面,不单单展示给朋友,也要展示给那些你并不太了解的人,如街上的陌生人,我想这是一种丰常重要的文化上的变化。”
作为企业主或者经理人或者管理者,对人的品格教育、品行素养和品绩关系有些什么体验与感受?体认到价值观对企业经营的重要,一些企业主管认为等上MBA才教企业伦理已太迟。美国丹佛市就有四十个企业界主管每周两天,从公司奔向校园,跟二十所高中学生一起讨论生活与工作的伦理议题。伊丹丝是一家能源公司的副总裁,她在课堂上跟同学强调,美国的自由企业体系是建立在大家遵守道德的行为基础上,“要不然我们的警察要比现在多千百倍,”她提醒学生。
品格、素质也成了企业用人的优先考虑,例如美国IBM要求必胜的信心加上团队精神;日本的恩益禧希望员工正直高尚、精益求精;中国的联想集团,第一要做人正直,第二是胸怀大志。
体验经济新时代来临,从家庭、学校、社会组织、企业到所有国家面临的最重要挑战,是如何回归品格教养,让国民上好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
个人简介
杂志主编、高级记者、高级研究员、高级国学文化培训师、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作家分会会员、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会员、中国亚太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营销咨询网、全球品牌网、中华企业文化网专栏作家、清华大学领导力…
每日关注 更多
王先琳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