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驱动力要转向“人才红利”

王辉耀 原创 | 2011-07-04 11:41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归国创业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海外留学人员的选择。统计数字显示,从1978年到1989年,留学回国的只有2万多人。如今仅在2010年一年,留学回国人员总数就达13.5万人。

  中国的发展机会成为吸引他们回国的主要原因。“中国发展的驱动力需要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兼商会会长王辉耀表示,而海归人才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王辉耀是第一批出国学习MBA的留学生,也是留学生中较早回国创业的一员。作为海归创业者,他曾当选首届“海归十大创业人物”。现在他是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创业导师,出版过多本关于海归的书籍。

  作为中组部国际人才战略专题研究组组长,他还参与制定了去年6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也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规划。

  高科技领域创业容易成功

  记者:《国家中长期人才规划发展纲要》已经颁布一周年,据你了解到的信息,它在吸引人才方面的效果如何?

  王辉耀:已见成效,这主要是起到一种示范和引领作用。从政策层面上,这体现了国家对海归人才的重视。由中组部来抓这件事情,是一个政策突破,前所未有的开创性举措。以前组织部是管党的干部,现在由管省部级干部的部门亲自抓国际人才工作,说明了对海归人才的重视。

  中国发展驱动力要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

  这份规划不是空洞地说我们要重视人才,而是有具体的项目、指标、配套资金。中央先是出台了“千人计划”,已经引进了海外高层次人才1100多人。今年年初又出台了“青年千人计划”,这两项计划加起来要招4000人,未来可能还会出台一个“外国专家千人计划”。

  人才规划发展纲要中指出,到2020年,中国劳动人口中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口将达到一亿九千五百万。从两亿多农民工的中国制造,到近两亿的受过大学教育的劳动人口的中国创造,这是一个中国前所未有的大转型。人才正是这一转型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比如,现在服务行业只占我国GDP40%多的份额,而美国是80%,印度也超过了55%。要实现其中的转变,大量服务业、制造业、高科技行业都需要创新人才、海归人才。

  中国发展的驱动力需要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从人口大国转向人才强国。我认为,解放人才是中国又一次新的思想解放,需要从国家层面的思想解放转向人才层面的思想解放,国家的最终开放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才的开放。

  记者:统计数字显示,现在回国的留学人员只占到出国留学人员数量的三分之一。

  王辉耀:指望出去的人百分之百地回来不现实。中国未来的华侨将从这些留学人员里诞生。

  中国早期华侨是下南洋,战乱逃荒,华工修铁路,现在的华侨大部分将来自知识移民、人才移民和留学。按国际惯例,留学人员的回归率我们能保持一个50%的水平就比较理想了。

  问题是我们也需要向发达国家一样,吸引非本族裔的国际人才来华定居和工作,以弥补其他50%不可能回来的国内人才的流失。中国现在几乎没有年富力强的国际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华工作。在加拿大,每流失一个人才去发达国家,就需要从其他国家吸引4个人才来加拿大弥补。

  记者:根据你的观察,目前海归创业有什么趋势或者特点?

  王辉耀:现在海归回来最成功的还是集中在创业和跨国公司,还有一部分在科技教育。

  不太成功的就是与民营企业的结合,国有企业和公务员体系也进入得比较少。民营企业有大量的钱,但是不知道投什么高科技,海归有的是技术,有的是人才,但没有资金,因此两者互补性非常强。

  我认为海归现在应该走和民营企业相结合的道路,这个可能是未来海归发展的一个增长点。各地创业园应该放宽政策,只要海归和民营企业合资合作,就可以进园。

  记者:你提到的海归创业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

  王辉耀:互联网、高科技、生物制药、咨询、管理、教育、培训、卫生保健等是海归创业的主要阵地。我做过一个调查,现在回来的海归70%集中在高科技和生物制药领域,20%在教育、咨询行业这些知识服务领域,从事房地产的不到1%。房地产是本土化很强的行业,需要很多关系,而海归擅长的是国际关系,所以从事的也少。

  记者:海归在哪些领域创业比较容易成功?

  王辉耀:高科技领域的创业比较成功因为这些模式比较容易引进。国外有雅虎,国内有搜狐;国外有Facebook,国内有人人;国外有Google,国内有百度,这种模式的对接是非常快的。海归能把学到的、经历的模式,马上和中国对接,落地中国,这是中国本土企业不具备的优势。此外,在生物制药、数字、通讯这些领域,海归也有优势。

  海归创业优劣势

  记者:具体来说,海归在回国创业上有哪些优势?

  王辉耀:他们的理念,带来的新技术,团队的优势,创新的优势,嫁接不同文化的优势,这些都是国内人才不太具备的。所以海归要发挥他们的强项,即国际化的优势。

  中国现在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在全球化的参与过程中,海归是一支先遣队、一支生力军。这个队伍如果利用得好,中国的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就会加快。

  记者:海归有很多优势,但相应地也会有一些薄弱的地方,他们可以从本土人才那里借鉴什么?

  王辉耀:海归的劣势在于他对国内不太了解,对自己的期望值也比较高,很多时候不能够做到脚踏实地。海归需要尽快找到自己的坐标和空间,需要和本土人才充分合作。现在竞争很激烈,本土人才已经非常国际化,成功的压力比以前大。海归群体不断在扩大,随着国内对海归群体越来越熟悉,对海归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记者:你认为留学人员在回国创业之前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

  王辉耀:我们发现有几年工作经验,在跨国公司干过或者在外面创过业的,往往比较容易成功。一毕业就回来,往往成功率不太高。最好在海外有一段企业经验,受过一些管理的训练和熏陶,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最重要的还是要在某个领域里带来一些创新。现在风险投资、投资银行、VC、PE大多都是海归在做,这得益于他们在海外的积累和工作经验。

  向二三线城市发展

  记者:你在金融时报中文网的一篇专栏中建议海归不要只选择回国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发展,沿海城市和二线城市也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王辉耀:中国海归愿意扎堆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型城市。现在北京的海归数量最多,上海其次,广州第三。但这些地方人才现在已经比较饱和,现在的机会是向二三线城市发展,向内地省会、东三省、珠三角、长三角地带和西部发展。这些地方海归所占的比例还没有那么大,机会还很多。

  记者:这几年海归创业有什么新的趋势出现?

  王辉耀:现在有一批新的海归在创办社会企业,比如创办扶贫企业,做NGO,做公益事业,做智库等。过去是经济创业,现在有的海归在进行公益创业,创办公益性的机构,比如医疗工程、教育工程。这些是中西部地区大量需要的。

  在这些方面,海归能把海外社区义工经验直接带回来。这也是政府在鼓励的,人才规划发展纲要也提到要在2020年前发展300万社会工作者,这会给中国带来很大的变化。

个人简介
现任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委员会主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兼商会会长,2005委员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九三学社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侨办海外专家咨询委员会经济组召集人,…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