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企业家需要道德重塑

迟竹强 原创 | 2011-08-13 10:44 | 收藏 | 投票

  企业家如果缺乏道德意识,追求最大利益便可能成为至高无上的目标。其结果,便是以社会的整体利益作为牺牲。企业赢利赚钱本无可厚非,不仅缴税,还解决就业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但如果因此而忽视社会责任,漠视公众利益,甚至不择手段,那就有问题了。对产品质量的不负责任等同于犯罪,等同于“谋财害命”,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企业伦理学界认定:21世纪企业文化建设就运行机制而言,就是要在企业行为上“有效确立经济准则、法律规则与道德准则三位一体的完整运行机制。”其中的道德准则对企业发展所起的独到作用,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对前两个运行系统的补充和调节,而是对企业在“资本与市场之外的超乎功利的存在”与发展的导向。企业伦理机制在企业发展中的基础性、导向性作用,越来越凸出了。有感于学术界的既有成果和中外众多企业文化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是企业伦理道德的重构,而企业伦理道德重构的核心是企业家的道德修养。本文仅就近阶段如何加强企业家职业道德修养,再作点粗浅的探讨。

  亚洲并非没有道德观。事实上,儒家思想、佛教和回教早为亚洲的道德观奠定基础。然而,随着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这个地区虽然引进了科技,道德观却逐渐动摇,甚至丧失殆尽。

  中国当代企业家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后的市场化进程而产生的,从“无产者”到“有产者”,这中间充其量只有20来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大部分创业者还只能把赚钱、聚财作为当务之急,无暇顾及道德修养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即使搞企业文化、品牌战略,也只能把它们当作营销手段,或干脆为营销而进行炒作。当然也有一些企业家做得很好,但毕竟和整个企业家队伍比起来是凤毛麟角。这样我们就看到一种非常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改革开放20年,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有了巨大的进步,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一些丑恶现象在中国的企业中又经常发生,比如制假贩假,剥削童工、女工,侵犯员工权益,欺骗消费者,诈骗客户钱财,盗窃国有资产,靠破坏环境获得暴利等等。再比如,欠债还钱,本是天经地义的事,但中国的许多企业欠债就是可以不还,“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我们国家三角拖欠最严重的时候,三角债高达三四千亿,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都遭到了破坏,最后不得不由国务院总理出面,动用金融、行政、法律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些情况,足以使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呼吁企业经营行为中的“道德回归”。

  企业家职业良心的体现应以诚信为基石。诚信是企业家的灵魂,是事业的基石,是企业生命力的支柱。古人所谓“君子一言驯马难追”,强调的便是领导者(管理人)说话算数、承诺有信。当代企业界关于“小企业做事,大企业做人”的共识中,“做人”就是强调诚信毋欺、令人信赖。其中至少有以下重要内涵:

  1、思考问题讲诚信。即在发现问题、谋划应对方略的前决策阶段践行诚信原则。西方国家曾有权威统计分析表明:企业家的信用缺失对经济发展的破坏性可达到理论增长值的50,也就是说,企业家诚信度的提高可以使原有经济增长翻一番。企业家在思考问题时的诚信首先应体现在诚心诚意地为企业发展、职工增益而禅心竭虑,而非阳奉阴违、口是心非—打着为职工谋利的旗号,实际却干着谋私的勾当。松下说得好:“管理者究竟能做到几分大公无私,以无私之心观察事物是成功的经营者与失败的经营者之间的最大分野。”

  2、制定目标讲诚信。只能通过诚实的合法的劳动,向社会提供合格与优质的产品,从而不断提高本企业经济与社会效益,给本企业员工带来显著增长的物质与精神实惠,这样的发展目标才是诚信目标。相反,只顾个人或小团体(如领导班子几个人自己)的利益追求,而不顾本企业员工的整体利益追求;只顾暂时利益却不顾长远利益的追求;或只顾本单位(局部)利益而不顾广大消费者的社会效益追求之类的目标,都不是诚信目标。对市场以假充真,对员工欺骗愚弄,对社会巧取豪夺的目标要么实现不了,要么(也只能)是决策者和该企业在市场铁律面前玉石俱焚。

  3、产品与服务讲诚信。企业家的诚信劳动成果直接地表现为本企业所推出产品(含售后服务)的质优价廉,间接地表现为由此而来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及其事业的发展、企业的发达。因为有诚信的经理行为,才会有诚信的员工行为,只有凝聚了诚信理念的投产决策、技术设计、制做过程、质量标准作为保证,才会有真正货真价实的产品出台。松下、海尔等实力企业集团对市场的强劲占用力,就是在这诚信经营的“钢筋”上筑起“摩天”大厦门。

  4、绩效评估讲诚信。企业家行为是否符合职业良心,符合的程度有多高,总是通过其行为结果—产品和售后服务受利益相关人的欢迎与否及其程度反映出来的。它在价值取舍(确定目标)、输出信息(做出决策)阶段表现为企业家的主观意志,但一旦付诸实现成为客观存在就会以利益相关人的口碑或毁誉反映出来。因此,一个真正有职业良心的企业家,就不仅要注重行为动机和过程的良心主导,还应注重吸取来自于所有利益相关者对自己道德良心的评判反馈信息,以此为鉴审视自己,进而扬善弃恶,不断升华良心境界。

  关于提倡社会责任,马家敏认为,企业必须采取主动,而不是依赖官方的手段。因为政治领导人的影响力固然能发生作用,可是效果或许不大,而且可能无法维持长久。然而,在中国这个重视政治领导魅力的国家,官方的提倡应能发挥一些作用。

  我们的企业不管是何种所有制,发展到现在,都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一个企业除了追求经济效益,还要追求社会效益,“一个企业家,除了挣钱之外,身上还应该背负某种更神圣的东西。”因此企业和企业家对社会担负着崇高的责任。

  作为一个企业,能否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取决于这个企业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不仅是投入,而且能产生无形和有形的经济效益,有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而且意味着企业收入更高,运营风险和成本则更低。

  我们的企业天天在这块土地上生存和发展,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保护这块土地的责任,成为这块土地的保护者;你在这个环境中生活,就要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保护这个环境的责任。记住,你保护了这块土地,这块土地就会哺育你长大。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责任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企业家品质的标准。只有财富和社会责任的结合才能够赢得真正的尊重。否则,一个在民众期待其承担道义义务和社会责任的时候却退避三舍或者敷衍了事的企业,必将被民众所不齿。我们相信,众多国有企业与民族品牌在越来越多的重大公共事件面前,将会以更负责任的心态与行动谱写一曲曲道德高尚的社会和谐乐章,更加呈现出自有品牌的强大魅力和市场潜力。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必须进一步做强做大民族品牌,也只有民族企业才是支撑中国前进的脊梁。

个人简介
祖籍:烟台招远,80后,中国智库发起人,人大财经论坛专家
每日关注 更多
迟竹强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