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乔布斯时代:苹果将平稳成长

吴伯凡 原创 | 2011-08-31 16:31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乔布斯从苹果退出(尽管并非全身而退)引发了诸多议论,但都可以归结为一点:没有了乔布斯,苹果会不会变味?这样的争论甚至早在乔布斯生病消息公开之前就已经开始。我们听说过太多关于苹果公司的传说,这些传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苹果出了个乔布斯,他是苹果的大救星。一直让自己作为苹果的形象代言人的乔布斯,更是乐于制造和被制造这样的神话。教主的形象是苹果的品牌宗教的重要内容———果粉们需要这样易于传诵的神话。几天前乔布斯辞职的新闻让这个有些陈旧的话题重新变成热门话题。

  “历史是一个让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这句据说是出自拿破仑之口的话至少适用于流行的商业史。当成功是既成事实时,成功的原因和过程也就可以被当事人任意演绎。而且,即使是与成功者并无利益关联的写作者,也会不由自主地对成功者的历史进行不加节制的“优化处理”。直接的原因是,以通俗文学的笔法讲引人入胜的成功故事是一件不费力而讨好的事。真正能给人教益的商业报道和商业史写作殊不多见,更多所谓的商业报道和商业史不过是用若干无关紧要的真实性来装点的自娱娱人的商业传说。

  乔布斯的潜台词

  仔细研究苹果的历史,我们发现得出两个基本事实。一、乔布斯对于苹果的贡献的确是杰出的、无可替代的。那些从根本上否定乔布斯在苹果诞生、崛起、从困境中再度崛起过程中的作用的说法(尽管有些说法有某些坚硬的史实佐证)是站不住脚的;二、把苹果的成功完全归结于乔布斯的个人才能是一种动听的但经不起推敲的传说。苹果当前神话般的业绩的背后,是互联网移动终端的产业逻辑、苹果的体系化的竞争力与乔布斯的个人能力“化合”而成的。对乔布斯的重要性的夸大,是对产业逻辑和商业事实的无视造成的。

  乔布斯对苹果自1998年来的复兴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乔布斯1997年重返苹果之前,苹果公司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苹果公司的硬件主导的思维把本来是引领个人电脑潮流的苹果公司引向了末路。本来,苹果划时代的产品麦金托什机的卓越之处主要在于它的软件(图形界面的操作系统)而不是硬件,但包括乔布斯在内的苹果的领导人相信,这台打败IBM的PC的电脑是彻头彻尾卓越的机器,所有用户应该也一定会完完全全地购买这台机器,而不是购买其附属的部分(软件)。这里有一个潜台词:整个PC整机市场属苹果一家独占,其他厂商都该出局。这种自负是致命的。你(们)死我活、唯我独尊的竞争思维让苹果失去了确立行业标准,搭建行业平台,继而在这个平台上获得行业领导力的机会。唯我独尊的预期导致的是自我放逐。在软件技术上至少领先微软10年的苹果在此后的10年中,让模仿麦金托什机的操作系统微软获得了平台领导的资格,与英特尔联手,成了行业中统领“猴群”的“大猩猩”,而苹果成了偏安一隅的“狒狒”。当微软推出Windows95时,苹果已经奄奄一息了。苹果当时的生死危机,即使不是乔布斯一手造成的,也与他密切相关。

  所以,当苹果将乔布斯请回来挽救危机的时候,外界普遍不看好危机的始作俑者乔布斯。Western Digital公司的CEO哈格蒂说,“苹果公司仍然有机会改写历史。但是它需要雇用上帝来完成这项工作。”一家媒体这样说道:“苹果公司不能没有优秀的日常事务经理、高瞻远瞩的人、领导者和政治家。唯一有资格经营这家公司的人早在2000年前就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了。”

  救赎能力和纠错机制

  但乔布斯重新掌管后的苹果竟然出人意料地起死回生,而且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几周之前,苹果的市值一度超过埃克森石油公司,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这让习惯于线性因果思维的人不得不认为是乔布斯一手再造了苹果的辉煌。

  苹果起死回生,再造辉煌,靠的是以“i”冠名的一系列产品(从iMac,到iPod,再到iPhone和iPad)。但早在乔布斯回到苹果之前,iMac的开发已经进入收尾阶段。iMac的成功,既是苹果复兴开始,也在相当程度上奠定了苹果随后的产品风格、设计生产理念的基础,苹果的复兴从此进入了快车道。乔布斯回到苹果不久,iMac就推向市场,很多人自然将它视为乔布斯的杰作,进而把苹果后来的一个接一个成功都归功于乔布斯。

  事实并非如此,iPhone并非出自乔布斯灵感突发的创想,它最初是为了应对潜在而巨大的经营危机而被迫推出的产品———音乐手机和智能手机的出现,很可能让苹果的iPod的生命周期很快到头。所以苹果必须让自己的产品搭上智能手机这趟车。但乔布斯亲自监制的一款手机是一款令人失望的产品。很多人以为iPhone是苹果的第一款手机,其实在令人惊艳的iPhone问世之前,早就以令人失望的外形和性能在市场上出现。在供应链上的每一个环节(从芯片到显示屏),苹果都曾经面临着诸多的变数和偶然,如果在任何一个节点上犯错误,iPhone都有可能是一款与所有其他手机没有太大差别的平庸的产品。

  在这个意义上说,苹果之所以成为苹果,就在于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救赎能力和纠错机制。而一手打造这种能力和机制的人,并不是乔布斯,而是接替乔布斯的蒂姆·库克(原任苹果COO)领导下的“苹果军团”。

  尘土十分归举子,乾坤大半属偷儿

  乔布斯的作用在于,他以一种强迫症似的完症的完美主义的冲动和意志监督设计追求完美和卓越的产品。但能否实现这种卓越和完美,取决于苹果公司强大的执行力和自我纠错能力。苹果公司有一套完善的运营机制,能将追求完美和卓越的冲动和意志贯彻到底,将创意转化为发明,进而将发明转化为创新。与苹果相比,平庸的公司要么没有这种完美主义的权力意志,要么没有运营机制,让创意终止于创意。

  唐人章碣有诗云:“尘土十分归举子,乾坤大半属偷儿”。举子是“正确地做事”的人,偷儿是不按常理出牌,“做正确的事”的人。前者守正,得到的只是“尘土”,后者出奇,才可能得到“乾坤”。在移动终端领域,苹果本来是后来者,但迅速地成为领导者,我们不得不说,这与乔布斯的“偷儿”性格有关。他一贯强调苹果要做海盗而不是海军,并认真地把一面海盗旗挂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但我们同样不得不说的是,仅有“偷儿”性格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细致、沉稳的举子作为,偷儿最终的命运只能是“落草为寇”,困守某个“山寨”,朝不保夕。不建立体系化竞争力而大谈创意,是无法实现真正的创新的。“偷儿”无“举子”则空,“举子”无“偷儿”则盲。

  苹果仅有乔布斯,肯定不是现在的苹果。苹果已经初步形成团队化的领导力,作为一种巨大而外界不易看到的操作系统,维系着苹果的卓越运营。或者说,苹果早就悄悄地实施着“去乔布斯化”。乔布斯退位,既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已病入膏肓,同时也意识到今天的苹果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去乔布斯化”的工程。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地说,苹果内部的权力转移是相当顺畅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苹果将会稳定地成长,直到下一轮产业格局的变化来考验苹果现在的领导团队。

个人简介
现任《21世纪商业评论》执行主编 1966年生,哲学硕士,“数字论坛”成员。 1997年起在研究哲学和基督教神学之余,开始从事网络文化研究和IT产业分析,著有《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一书。曾任《环球管理》杂志联合…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