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管理是一个寓言》系列之“买椟还珠”
考核标准“识珠”能力的考验
[ 寓 言 ] 买椟还珠
有一个楚国商人在郑国卖珍珠,做了一个木兰的匣子,这匣子用桂花、花椒熏过,用珠子和宝玉点缀,用红色的美玉装饰,用翠鸟的羽毛连缀。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却还给他珍珠。这个楚国人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不能说是善于卖珍珠啊。
[ 感 悟 ] 有一天,我的朋友告诉我,他老家百年的鹅软石路被乡政府变成了大马路,感到很惋惜。我心想,他所在的乡政府一定认为是做了一件好事,假如当地有绩效考核,或许还可以加分吧。我相信,大多数的乡镇都不会有这样精致的小道,所以这自然不会纳入政府统一的考核标准,而水泥公路的公里数则显然更符合现代潮流标准和当地人的实用需要。郑国人用买匣子的标准来衡量珍珠,自然把珍珠排除在外;用公路通车的标准衡量古道,自然要把鹅软石路铲除;用废纸回收站的标准来衡量纸张,遗落的古籍自然也只能按以斤两来论价。面对千差万别的考核对象,任何一个考核标准都可能有其局限性;在“一视同仁”的考核标准面前,不拘一格、珍珠般的人才及其创新精神是否又会受到损害呢?长期献身边远山区,走十里路看一个病人的医疗卫生工作者是否会因工作量不达标而下岗;十年发表一篇却让社会百年受益的科学家,在论文写出之前是否不堪考核而不知去向呢?作为绩效管理人员的我们,是否做过这样的反思:我们的考核标准真的标准吗?(文/徐长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