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商业如何融合

迟竹强 原创 | 2012-01-29 18:33 | 收藏 | 投票

  今天的社会应当把塑造企业家精神作为社会精神转型的首要任务。应当让企业家精神成为时代的主流文化。倾全社会之力锻造企业家队伍,形成健康、有利的制度和文化环境,来孕育民族企业家队伍的成长,用饱含着民族精神因子的企业家精神来点燃驱动中国经济战车的引擎。

      企业家及其精神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每一个成功企业的后面,都蕴含着厚重的现代企业家精神;每一个知名品牌的前面,都行走着一个或几个引领它的卓越企业家。实际上,一个时代的主流文化,一定是那个时代的先进生产力的反映;一个时代的先进生产力,一定孕育出那个时代的主流文化,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而以重要人力资本形式出现的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之间,同样也具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企业家及其精神是推动今天整个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因素之一。

      弘扬企业家精神是中国当代社会精神转型的首要任务。世界已进入科技日新月异、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民族精神应由最能体现时代特征的企业家精神作为主流所表现,否则,传承民族精神就有可能成为一句空话。我们注意到,欧洲没有打倒“骑士道”,而把它转化成为企业家精神,日本也没有打倒“武士道”,而把它转化成为企业家精神。中国必须实现从士大夫精神向企业家精神的转型,尽快培育和形成适合企业家队伍成长壮大的制度和文化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企业家精神的丰富源泉。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生动的现代商业精神文化因子,不乏士大夫精神向现代企业家精神转化的因素。中国的传统文化,足以成功地造就具有东方文化特质的,完全可以和西方相媲美的企业家精神。

      通过分析大量翔实的事例,我们可以把企业家精神归纳为七种精神,正是这七种精神,构建了一个活生生的企业家人格特质。

      进取精神:一团用激情燃起的永恒活火。企业家首先有一种进取心,只有进取,才能发现并获取财富。马克思曾讲,资本家是资本的化身,他有永不满足的扩张冲动。尽管企业家并不等于资本家,但这种扩张的精神是必不可少的。西欧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以后,全社会弘扬出一种合理谋利的精神,大批富于进取精神的清教徒去了美洲,走上了开发新大陆的道路,才有了今天美国的繁荣。直到今天,真正的企业家都富于进取精神,万里之国不辞其远,穷乡僻壤不辞其苦,奔波于各国而事商,企业家的身上仿佛永远有一团用激情燃起的永恒活火。

      创新精神:不创新,毋宁死。企业家是一个创新的族群。创新是利润所在,更是快乐所在。历史上,大小新型产业的兴盛无不源于创新,发明家根据科学家的原理发明了新鲜事物,企业家使之产业化。任何一个新产业的诞生,靠的就是为人们创造了一种新的产品或新的服务。创新铸就了企业家的灵魂。对企业家而言,不仅要求自己有创新能力,而且要有把自己所领导的组织变成一个创新型组织。

      契约精神:一杆公平的秤。企业家的契约精神,就是通过制度创新追求公平的精神。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不但要在自己的企业组织内通过弘扬契约精神,订立规章制度,创造公平的环境氛围,还要努力为构建公平的社会商业制度而奋斗。作为企业家一定具有契约精神,一定会为建设一个合理的契约制度而努力,同时也会善于利用契约制度体系来发展自己。

      诚信精神: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对于企业家,不仅要求自身遵循诚信的做人做事准则,更重要的是要带好一批人,要有把自己的组织做成一个诚实守信的道德组织。没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不能很好地做人,就不可能搞好一个企业。一个成功的企业无一例外有着良好的商誉和口碑。诚信是企业家最大的无形资产。

      敬业精神:朝圣者的心情加顶礼膜拜的态度。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往往首先想的是他要做的事情能不能做成,能不能奉献于社会,无私的动力使他们无所畏惧,无私就会无畏。更重要的是面对自己的事业有一种入迷和执着的心态,会把自己的生命融入自己的事业之中。具有这种境界的人,对自己的事业,往往是怀着朝圣者的心情和顶礼膜拜的态度,这种心态所形成的敬业精神超越于献身精神之上。

      奉献精神:从心灵深处归航的诺亚方舟。李嘉诚先生成为富豪级企业家后,做了无数慈善事业,特别有口皆碑的是捐献巨资办学。每一个真正慈善的企业家所体现出的奉献精神,都是从心灵深处归航的诺亚方舟!

      民族精神:经济全球化,企业家有国籍。民族精神是企业家生生不息的智慧源泉,而这样一种民族精神往往体现在企业家的爱国主义情怀之中。

      今天企业家精神为代表的主流社会精神和转型前旧的社会精神的根本区别在于市场经济的企业家精神至少在四个方面超越了自然经济时代的社会精神:企业家精神的平等观念对应旧的等级观念;企业家精神的契约观念对应旧的人治观念;企业家精神的创新观念对应守旧的观念;企业家精神的诚信观念对应权变的观念。我们对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制度和文化土壤进行分析可知,在欧洲和日本的社会经济和精神文化转型史中,有一种适应和促进企业家精神成长壮大的制度和文化土壤,而在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中,则表现为轻商文化对企业家精神形成的束缚;制度缺陷对企业家精神成长的扼杀。所以,当社会步入历史转型期时,最为珍贵的是文化观念的创新和制度的创新,只有当二者兼备时,成功的历史转型才能实现!然而,在近代,这样厚实的社会土壤终究还是没能生成,中国的企业家队伍还没有形成规模,企业家精神远没有成为主流社会的精神。

      我们通过对当代企业家生存环境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审视可以看出,企业家精神塑造中最重要的是民族精神,企业家的修养中最重要的是民族文化;而要做好企业家自身的修养和企业家精神的塑造,学习是第一位的。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必须要实现社会精神由士大夫精神到企业家精神的转型。应该从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和定位企业家精神,从而打造出时代的企业家伦理。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应该说是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相联系的。首先是那种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那种被本民族几千年来所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其中,最核心的是儒家倡导的那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态;那种“家”、“国”一体的观念,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那种为民族大义可以舍生忘死、杀身成仁的气度。因此,当代中国的企业家精神,首先应该具备历史传承下来的士大夫精神中的优秀因子,从而转化为“修身、兴企、报国、富天下”的崭新时代伦理,并由此构建出今天这个时代的企业家精神,从根本上实现从士大夫精神到企业家精神的社会精神转型。

个人简介
祖籍:烟台招远,80后,中国智库发起人,人大财经论坛专家
每日关注 更多
迟竹强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