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和熵看企业管理终极

潘新 原创 | 2012-10-08 00:19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和大统一理论

 

这封邮件和博文的缘起是我和好友刘锋的一个讨论,讨论的命题是,利用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或许可以证明物理学追寻的大统一理论”(Theory of Everything)是不存在的。

 

为什么会研究此类话题?这是因为在创业过程中,我始终希望透过跨学科的嫁接来解决创业中的难题,而我也认为商业理论、经济学理论并不能解决创业学中的所有问题,我们应该借助于更为广泛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智慧。对于商业的判断和把握应该置于更为广阔的知识体系中。

 

哥德尔是上世纪奥地利伟大的数学家,他以数学方式证明了几千年来哲学家一直争论不休的悖论问题。哥德尔的不完备性定理证明了任何一个形式体系,只要包括了简单的初等数论描述,而且是一致的,它必定包含某些体系内所允许的方法既不能证明也不能证伪的命题。换句话说,任何一个数学体系必定有其不相容的部分。

 

那“大统一理论”呢?

 

现代物理学家始终在追求一个可以将物理学四种力——强力、弱力、万有引力和电磁力——统一起来完美解释的理论,因为这四种力之间有巨大的不相容的悖论。物理学家的努力另外也来自于统一解释物理学的三大理论基础:牛顿的万有引力、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量子力学。牛顿和爱因斯坦的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宇宙无穷大尺度事物的运转规律,量子力学解释了无限微观世界的规律,但是这些体系不能相容——用霍金的话说,如果宇宙起源于大爆炸之初的“奇点”,那宇宙就一定遵循量子力学的规律,而量子力学与宏观世界相悖;以物理学家、科普作家加来道雄的话讲,牛顿和爱因斯坦的世界像光滑的大理石,而量子力学像是粗糙不平的木头,现代物理学的努力就来自于把大理石和木头融为一体。

 

物理学贯穿几千年的传统就是可以以单一的理论完备的解释宇宙万物的规律,牛顿如此,爱因斯坦也如此。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创建缘起,也来自于他发现了牛顿万有引力理论和当时另一位物理学家,洛伦茨的电磁学理论相悖。在爱因斯坦时代,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是经典理论,物理学家争论宇宙在何种状态下运转,一种流行的见解是地球在一种叫做“以太”的物质包围中围绕太阳运转,而爱因斯坦通过对洛伦茨电磁学理论的研究发现,电磁波是以一种接近光速的绝对速度运行,光速是绝对的,不论参照物的运行速度如何,这就与牛顿的绝对时空产生了悖论。爱因斯坦通过对绝对光速、时间与空间的纠缠、时空弯曲的研究,创建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从某种意义上统一了牛顿理论和电磁学理论中的悖论。

 

而新的悖论就此诞生——爱因斯坦同时也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量子力学与黑洞这两个不令人愉悦的事物,起源于相对论与牛顿理论的推论——爱因斯坦的后半生始终致力于统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但是他没有成功,然而他的研究方法开启了物理学通过统一悖论创建终极理论的探索方式。

 

在爱因斯坦身后的几十年间,物理学越来越像玄学和科幻小说,物理学家们创造的候选统一理论可谓光怪陆离,匪夷所思。“弦理论”——认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由像弦一样的微弱物质组成;“膜”理论(Membrane)——世界是在不同的膜之间;“多维宇宙”理论——一种占据上风的说法是我们生活在十一维宇宙中,有一些维度小到我们的肉眼无法辨别,但是在十一维的高维宇宙中,牛顿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在数学角度可以实现自洽;还有M理论,这是一系列大统一候选理论的合集。

 

我和刘锋的讨论也就由此展开。

 

那透过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应该是可以证明任何一种理论体系都无法实现“终极”,因为其系统内部必然产生悖论和不相容性,所谓终极都是遥不可及的彼岸,不论是在现实世界还是形而上领域。

 

刘锋谈到量子力学,认为量子力学很像唯心主义,许多持决定论观点的物理学家,例如爱因斯坦,都很不喜欢量子力学——甚至量子力学的创建人之一薛定谔在很长时间中都不能确定量子力学是对的,因为量子力学是概率论导向的,这与经典物理学的因果律基础形成了巨大的悖论;所以某种意义上讲,量子力学难以证实或证伪,它只能在我们的意识和想象中存在;以刘锋的话讲,量子力学在很多方面呈现的是生命体特质,也就是量子世界是互动、干涉、能动的,概率特征只属于生命世界,这与我们理解的物理世界的非生命特质不能相容。刘锋认为,量子力学首次为唯心主义提供了数学证明手段

 

我个人倒是对量子力学持有与刘锋略不同的看法,因为一方面量子物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理学家不断对物质拆分:分子、原子、原子核、粒子,从而进入量子世界,并且发现量子世界的运转规律与宏观世界大相径庭——量子跃迁、干涉性、量子泯灭、虚粒子,所以最后创建了概率体系完成解释的工作。由于量子世界的出现,人类的思维方式进入了一个更为抽象、跃迁的思辨阶段——概率论比起因果律更为形而上,但是奇妙的是,它又完美无缝地链接了对现实物质世界的解释。从量子理论诞生伊始,哲学似乎从引领万学之学,而进入了一个跟随自然科学的阶段。量子理论对于人类思辨能力的引领功莫大焉。

 

事实上,作为一个文科生门外汉,我对物理学探究的兴趣源自于对于创业企业的解释和理论指导,任何一个商业学科,如果没有简单、完善和自洽的理论引导,无法走得更远——而物理学的研究方式为企业理论提供了参照方式。行文至此,可能看官能猜测出我所要下达的结论:

 

在商业领域,也难以有一个简单、完备的理论足以解释企业发展的所有时段,任何一种单一理论都将面临失效的风险,但是,一个可以解释足够长时间的理论仍然不失为好的理论。

 

在单一理论面临失效的时候,下一个候选理论在哪里呢?

 

我倾向的答案是:建立一个不断膨胀和升级的开放系统!

 

熵与开放系统

 

把熵增原理引入社会科学领域也同样是人类智慧的一个飞跃!华为总裁任正非先生日前披露的内部讲话讲述了熵增原理、耗散系统和企业需要建立开放系统的辩证关系,令人振聋发聩。

 

熵增原理就是在孤立热力系所发生的不可逆微变化过程中,熵的变化量永远大于系统从热源吸收的热量与热源的热力学温度之比。可用于度量过程存在不可逆性的程度简言之,热不能自发的从冷处转到热处,而不引起其他变化。任何高温的物体在不受热的情况下,都会逐渐冷却。这条定律说明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造成功。



 

热量只能从较高的范围向较低的范围流动,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水只能从喜马拉雅山的至高点向下流动,直至汇入海洋。不论是非生命体系,还是生命体系,在任何一个封闭系统内,都遵循这一法则,直至热量(能量)耗尽。如果把企业系统视作一个生命系统,如果要解决能量耗尽的问题,解决的路径是不断建立开放的体系,使企业能够容纳更多、更广泛的内涵(业务)。这也就是刘锋在《互联网进化论》中所讲的“膨胀定律”。刘锋的想象力更为丰富,他甚至提出智慧生命将膨胀出地球、太阳系、银河系,遍布整个宇宙,而最终使宇宙产生“意识”。

 

我相信开放系统更具有强劲的生命力,以上一章节所述,依据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在一个封闭的数学体系内,无法实现完备性的兼容;依据熵增原理,一个封闭体系内的热量将被耗尽;而当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开放系统内,新一轮的能量循环又再开始——喜马拉雅的水汇入海洋之后,在封闭系统内无法逆转性地回流,但是当海水蒸发到天空成为云,就在一个更广阔的地球大气循环系统中完成了水与云的轮回。

 

在企业运营中也经常遇到这样的困扰,在一个封闭系统内,永远有无法100%破解的迷局,但随着系统的扩大,融入一个更为宽泛的开放系统的时候,一些问题就被迎刃而解——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何在坚守和破局之间寻找平衡,是每一个成功的企业经理需要思考把握的内容。以商业语言来表述,如何在发挥自身核心能力的同时,有效合理的调动外部资源,而摒弃局部、片面的“小团体”思维方式,形成一个为我所用的更广泛的开放系统,这是一个大课题。

 

从另一个角度讲,一个企业和组织是否具有创建和融入开放系统的能量和能力,恰恰是评价一个企业是否足够优秀的标准之一。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曾将企业是否具有“自我催化性”作为评判优秀企业的重要指标,这个 “自我催化性”来自于:一、企业是否具有一个足够广阔的外延市场,也就是开放系统;二、企业内部的基因和经理人的能量是否可以激发出“自我催化性”。

 

不完备性定理与经济学世界

 

行文至此,就多讲一讲不完备性定理和经济学世界的关联。

 

至今为止,仍没有一个单一的经济学理论可以完备、充分地解释经济运行轨迹。古典经济学到现代经济学沿承了:自由市场经济——国家干预(凯恩斯主义)——回归自由市场经济的循环,其中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古典经济学时代: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国家干预:凯恩斯;回归自由市场经济的代表人物:哈耶克和弗里德曼。

 

值得一提的是凯恩斯推翻古典经济学假设的方法,与物理学悖论的方式如出一辙,数学家凯恩斯依据古典经济学家,主张市场自由调节的萨伊创建的萨伊定律,并指出其在市场自由调节状态下无法实现充分就业的函数悖论,从而提出国家干预投资的主张。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中,凯恩斯通过引入代表亚当斯密经典的供需的生产和消费函数,证明其无法充分平衡并创造充分就业,提出了国家干预和大规模投资的理念,从而影响了二十世纪后半程的经济学指导原则。

 

然而国家干预解决了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世界经济问题,但也带来了新的世界经济问题,国家资本主义盛行几十年后,无独有偶,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美国、英国和中国分别出现了自由资本主义复苏的趋势,并在历史舞台上分别带来三位世界经济的领军人物:里根、撒切尔夫人和的邓小平(戈尔巴乔夫也是,但是他的改革没有成功)。

 

回到不完备性定理,我们或许应该承认,世界上没有一种完备的封闭理论体系可以完全解释世界经济的运转,前一个兴盛一时的经济周期的风云人物(例如前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前任花旗银行总裁桑迪威尔)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经济周期的牺牲者。

 

或许可以这样讲,恰恰是人类对于完备性理论系统的追求,才制造、产生了经济周期、泡沫经济这样的怪物。人类总是过分相信过去周期所形成的范式,来引导下一经济周期的运行轨迹——殊不知任何范式和体系都无法成为永恒之物,而在经济这样的人造世界中,这样的判断失察就会制造出泡沫和经济周期(索罗斯曾用boost / bust 兴衰模型来解释经济循环)。人要追求恒定,首先必须打破自身的认知魔障!

 

有序与无序——认知的诱惑

 

这篇文章是我在长假期间最大的一个收获,简单归纳一下:

 

1.     企业要创造、融入和适应开放系统;

2.     企业在不同规模、不同阶段创建阶段性的指导体系,并足以容纳扩大的规模,融汇不同的思想;

3.     不同学科、领域的融合和关联有助于企业获得自我催化性,提升核心竞争力;

4.     企业和经理人通过分辨核心与次核心能力,来完成组织内部管理和外部资源协调,而实现组织价值的最大化;就个体而言,企业和组织成员要不断从开放系统中扩充能量,适应变化,拥抱变化;

5.     企业在宏观经济上升和下滑的不同阶段,所建立的“熵”体系是不同的。

 

人为何要寻求完备性的体系?这是由人的认知体系决定的,因为人天性需要寻求确定性、有序和平衡,甚至永恒;只有在一个“完备”体系中,人类才感觉是安全的;然而,现实世界往往是不确定、无序、混沌,甚至混乱的。人试图通过虚拟的知识体系,将现实世界解构、重组成一个确定、有序的世界。

 

认知是人类在现实世界外创建的另一个自组织体系,它(虚在)只能通过解构和重建无限接近现实世界(实在),但不能等同于真实的世界。企业,特别是互联网企业,实际上是在组建一个认知体系,并通过这个认识体系反观和影响身处的现实世界。所以,组建出什么样的认知体系,就决定了企业的形态,这也是所谓“依赖模型的实在论”(霍金)。

 

牛顿曾说,简单产生定律,复杂产生学科。在学科化日益昌盛的今天,在人们试图在分割明晰的学科中组建一个有序世界的时候,哥德尔的不完备性定理却冷酷地绞碎了人们一厢情愿的幻象。然而,在消解的同时,就产生了重组,而重组的体系,相较起上一次的体系,更加完备一点,更加完善一些,如同《黑客帝国》中不断摧毁又不断创建母体的程序员。

 

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在企业体系内人为地创造差异、制造不平衡(凯文凯利《网络经济的十个策略》),信息和熵才会更好地流动,企业才会更好地蓬勃发展,这也使我们往往发现,越能折腾的企业,寿命越长….

 

 

企业管理的终极

 

我们说企业管理的终极,实际上是没有终极!

 

所谓终极,就是对自我的不断否定和超越!星巴克创始人舒尔茨曾说,“伟大的公司总是在找方法不断地重新定义自己。”只有在这样的轮回、迭代过程中,于个体而言,智慧才能增长;于整体而言,文明才能进步。

 

上善若水,海纳百川,超越和容纳,才会使我们超越一个一个崇山峻岭,克服企业运营中的每一个险境。

 

如果你遇到困难,你是有福的,新的秩序将在混乱中出世,新的体系将在新一轮的开放中诞生。

 

对过去一年在虚拟组织运营方面的思考和理论实践做一梳理总结,可得如下结论:

 

1.     互联网企业和范围的发展,遵循“互联网进化论”;

2.     虚拟组织的运营管理,遵循量子力学的或然率法则;

3.     虚拟组织的开放系统创建,遵循熵增原理;

4.     企业和组织的持续创新与开放,可以被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证明。

 

是为记。

个人简介
中国首家英文美食网站Best Food in China 美食中国(www.bestfoodinchina.net )创始人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