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下的专业化或“自生自灭”

秦育品 原创 | 2012-05-24 17:38 | 收藏 | 投票
职业不等于专业,专业不等于专业化。广义专业化是一个人职业的终身精进过程。狭义专业化就是专业技术进一步提升和学术探究的进步。我们把专业化置于文化下来观察一番应该别有情趣。
 
中国文化特质有哪些?众说纷纭,从周遭的人间万象中归纳如下:一是拿来主义急功近利,二是一切阴阳相对,三是政治伦理却非常绝对,四是无视甚至胁迫生命个体,五是藐视宇宙自然,六是玄化未知世界。
 
这不是“妄断”。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来说,反省我们内心秉持的教育理念又环顾一下我们的教育行为。从家庭到社会,从学校到国内企业,有几个敢说是“百年树人”来对待儿女、学生、员工的?再拿“以人为本”来说,我们内心真正秉持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又多少人?再拿“科学”来说,口口声声讲科学的人,有几人能真正理解“科学精神”?
 
总之,这样的文化,言语说辞上肯定头头是道无懈可击,到了执行时飘忽相对不定,变味了。这样的文化运转的结果必然普遍存在欺骗性和伪装性。个人的外部行为特征:必然存在大量“潜规则”,叫人“局外人”难以捉摸;人的内在精神体验特征:“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指驴为马睁着眼睛说瞎话。人的生命体内外统一状态表现为:精神分裂,行为背离,困惑纠结,自欺欺人。
 
这样的文化不利于生命个体成长,将阻碍专业化。
何以见得?
第一,专业化首先是“个人”的事,忽视个人的存在,谈什么专业化?尽管在专业探究中有分工,但是,专业进程最终落脚于个人。而我们的文化强调“集体”,往往忽视甚至践踏个人。
第二,专业化强调“主见”,个人言语颇具垄断性,但是,话语权并不在个人这里,而是按照“领导”权力大小权威高低来分配话语权。这在一些专家会审中的发言中可以看出。所谓的“专家”不过是陪坐而已,即使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最终还是“权”说了算。
第三,专业化需要一个人一个团队长期为之付出辛勤劳作,但是,我们的文化强调急功近利。看看我们基础理论研究状况吧。
第四,专业化进程是高度分工下的精细劳动,既有技能方面也有智力方面的。产出的专利和知识产权能够有效保护,成为激励人们专业化进程重要因素。我们的文化并不有效保护这样的劳动。因为文化上使然法律显得苍白乏力。民众盗版有理者有之,民众盗版无知有之,显现了文化上对专业化劳动成果肆意“掠夺”。
第五,专业化劳动的结果往往存在风险不具有确定性,尤其是科学探究。我们的文化显然缺少对“失败”的包容、保护,缺少对冒险的激励。
第六,专业化体现为“伦理自律,服务自觉,知识能力专权,精进自主”完满和谐统一。但是我们专业化更多强调了“技术,知识”忽略了“伦理和服务”。比如,服务意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彼此谦卑,彼此服侍。
 
专业化一定意义上是人终身成长的诉求,妨碍专业化的本质也就是压制生命成长。在反生命成长的文化下寻求个人专业化,人们将感到揪心和艰辛!无论是职业经理人,还是教师,公务员,律师,医生,美容师,咨询师,营养师,理财师等等都将碰到这样的困扰,产生压抑感挫折感。当然,得过且过者也优哉游哉。大家口头禅就是“这小子还混得不错”,注意是“混”得不错。出版了许多著作,发表的若干论文,谋了n个头衔,拿了若干证书,神知道他内心感受到“专业化”进程进步了多少。说夸张点,包括笔者在内大多数所谓“专业技术人员”呈现出“非专业”的专业化特征。
 
外部制度和文化尚处于“发育进化”之中。我们要等到一个成熟的专业化成长环境才寻求专业化吗?显然不是。从上述分析告诉我们:要获得专业化进步,首先应当是“个人”的事,其次才是文化生态的考量。把终身学习,终身成长作为理念加以秉持,以超然淡然的心态面对专业化,这应该是乐观的“自生自灭”之路。
个人简介
兼职服务:生命体建模,团队再造、员工成长、领袖侦测与重塑。
每日关注 更多
秦育品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