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翟智高 原创 | 2012-06-19 20:48 | 收藏 | 投票

 “十二五”期间,洛阳市文化产业发展将着重突出项目建设,做大产业园区,做强企业集团,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开辟新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市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发展目标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经济支柱产业
  文化产业是洛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据统计,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出114.1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28.2%;实现增加值35.51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08.5%;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53%。其中,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实现增加值3.44万元,高于全市人均生产总值3.2万元的平均水平。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洛阳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为洛阳市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重要资源和市场空间。基于此,《规划》提出,到2015年末,全市将初步建立完善的文化产业体制机制,通过开发、培育一批重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项目、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大中型文化企业和产业园区,使文化产业外向度显著提升,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5.6%,达到232.5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5%以上;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30万人,文化产业总体实力达到全省领先水平。
  发展战略 实施“六大”战略,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规划》提出,将通过实施大园区、大基地、大产业等“六大”发展战略,促进洛阳市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大园区战略 建设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文化产品生产交易产业园区;建设龙门文化旅游园区、白马寺佛教文化园区、关圣文化产业园区、上清宫老子及道教文化产业园区、神都牡丹文化园等文化旅游产业园区;谋划建设河洛文化公园、洛阳影视产业园区等特色园区。
  ●大基地战略 建设洛阳君兰动漫产业基地、卧龙谷影视基地、洛阳影视传媒大厦、红太阳演艺剧场、印刷发行出版中心、平乐农民牡丹画创意产业园及伊川烟涧仿古青铜器生产、孟津南石山仿古唐三彩等文化产业基地,提高文化产品生产能力,提升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大产业战略 深入开发文化资源,创作文艺精品,创新工艺技术,创新服务方式,创新管理模式,打造具有洛阳特色、国内外知名的优势产业,提高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大企业战略 组建文化产业投资公司,组建文化产业企业集团。支持洛阳日报报业集团、洛阳广播电视台、洛阳影视集团、瑞光影视、中扩玩具、海天印务、君兰影视动画等企事业单位做大做强;支持洛阳市现有大型特大型企业开辟文化用品、设备生产制造领域,扩大市场覆盖范围;培育开发引进15至30个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
  ●大项目战略 创新项目运作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一批示范带动作用较强的重点项目。开发建设老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洛浦公园功能提升、白马寺佛教文化园区、丝绸之路文化展示、三维动画电影、3D数字虚拟技术设计等项目;谋划建设河洛风华园、地面无线数字电视覆盖工程、洛阳车载移动电视、洛阳网络广播电视台、手机电视台、洛阳契约文书博物馆等大型文化项目。
  ●大范围战略 发挥文化产业示范村的带动作用,广泛发展各类文化产业专业村,扩大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规模。面向省内外市场招商引资,吸引知名文化企业来洛发展。积极向海内外市场推介洛阳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扩大文化产品的市场销售空间。把握中原经济区建设机遇,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
  发展重点 重点发展七大产业,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洛阳市将以传媒业、文化旅游业和文化用品、设备生产制造业为龙头,全面发展影视动漫业、艺术品及工艺美术业、演艺娱乐业、会展业,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关键词一】传媒业
  扩大《洛阳日报》、《洛阳晚报》和《洛阳商报》等报纸发行量和影响力,做强传统媒体;开发新媒体,如手机上网、网络游戏等服务项目,把洛阳网打造成百科全书式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地面无线数字全覆盖工程,建设洛阳地面数字电视“户户通”项目;加快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进程,搭建视频、语音、数据传输与交换无线服务平台;推进高清电视制作播出,力争“十二五”末制作播出高清电视节目;建设洛阳新区广电中心,提升节目制作、播出、传输及配套服务水平;开发网络视听、网络阅读、网络游戏、网络休闲娱乐、网络远程教育等服务项目,推进“三网合一”;建立洛阳网络文化服务体系,组建洛阳市网络文化服务促进会,推进文化企业与网络运营商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实现网络服务主题化、特色化、连锁化、集团化;鼓励在洛高校及其他单位创造条件成立出版社;重点培育拥有自主品牌、特色明显、理念先进、业绩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广告创意龙头企业,力争形成广告创意集群,打造洛阳广告创意产业基地等。
  【关键词二】影视动漫业
  推进创作影视精品,创作1~2部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影视剧作品;支持洛阳影视传媒集团和洛阳广电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作影视作品,力争每年拍摄2~3部电影和1部电视剧;抓住国家建设农村电影院线的机遇,在全市选取20个条件成熟的乡(镇),投资建设3厅式影院,激活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市场;2013年前在全市建成市、县、乡、村四级发行放映院线;投资1.7亿元在新区拓展区建设洛阳影视传媒大厦项目,形成影视产品生产发行基地;建设洛阳君兰动漫产业基地,拍摄《牡丹》三维动画电影,开发《动漫洛阳》等影视动漫产品;支持河南名阁影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企业发展“3D数字虚拟技术设计”项目;开发手机动漫、网络动漫及游戏软件等新型动漫产品;谋划建设洛阳影视设备生产基地等。
  【关键词三】文化旅游业
  建好2个大遗址保护园区,即汉魏洛阳故城国家遗址公园和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整体提升3个文化旅游景区,即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白马寺佛教文化园区和关圣文化产业园区;开发好3个文化旅游园区和2个历史文化街区,即上清宫老子及道教文化园区、丝绸之路文化展示、洛浦公园功能提升和老城历史文化街区、涧西工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谋划建设西霞院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河洛文化公园、中原明珠文化广场、洛阳契约文书博物馆等,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关键词四】艺术品及工艺美术业
  制定洛阳牡丹书画标准,组建洛阳牡丹书画创作和公司化营销机构,做大牡丹书画市场,做强洛阳牡丹书画品牌;扩建洛阳美术馆,建设“中国线描博物馆”和“洛阳籍书画名家作品陈列馆”;做大做强汝阳云梦石玩专业村等10个文化产业示范村,发展栾川黄蜡石文化专业村等50个专业文化村;结合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培育发展民间博物馆及专业博物馆群体,做大文物古玩及艺术收藏品市场;开发牡丹系列工艺品,做大牡丹三彩艺、牡丹瓷、玻璃牡丹、金属牡丹、刺绣牡丹、标本牡丹等工艺品牌;做强青铜器、唐三彩、澄泥砚等知名品牌;举办“洛阳工艺品展示展销会”、“洛阳工艺美术品制作业发展论坛”等活动,推进艺术与工艺美术品对外交流等。
  【关键词五】演艺娱乐业
  支持21世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红太阳田汉剧场等民间演艺团体发展,激发洛阳歌舞剧院演艺公司、洛阳豫剧院演艺公司、洛阳曲剧院演艺公司等文化企业的活力,创作排练精品剧目,打造知名演艺品牌;改编提升大唐武皇十万宫廷乐舞,组织武皇乐舞演艺活动;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演艺娱乐领域,建设知名演艺公司;依托高校艺术院系,培养高素质演艺专业人才和策划管理人才等。
  【关键词六】会展业
  以牡丹文化节为龙头,形成春有牡丹文化节、夏有小浪底观瀑节、秋有河洛文化旅游节、冬有伏牛山滑雪节的四季品牌节会;办好关林国际朝圣大典、民俗文化庙会、周公祭典等大型文化活动,开发白马寺佛教交流活动;力促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展会、赛会、年会或颁奖活动落户洛阳等。
  【关键词七】文化用品、设备生产制造业
  鼓励洛阳市现有工矿企业和科研院所涉足文化用品、设备生产制造领域,开发文化用品与设备制造项目;支持洛阳市大型企业发展铜雕塑制品、舞台升降设备等生产制造产业;大力招商引资,每年引进3~5家市场前景较好的文化用品设备生产企业;争取国内外文化企业集团在洛投资兴建大型企业等。
  保障措施 加大资金投入,着力培育市场主体
  为加强文化产业政策研究,推动文化产业顺利发展,《规划》还明确了相关优惠政策:
  财税方面,加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投入。2011年,全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不低于3000万元,以后随财政收入增长逐年有所增加;健全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采取贴息、奖励、资助等形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投融资方面,将着力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推动文化企业建立自身信用档案,加强财务信息披露,及时准确完整地提供贷款资料;推动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开发新型融资产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与货币政策对接,鼓励利用国家各方面资金为文化产业服务,引导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积极进入文化产业。
  同时,为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洛阳市还将设立市级文化产业发展突出贡献奖,对发展文化产业作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等。
 --------------------------------------------------

     放眼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以新材料、新能源、新通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扑面而来。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决定着全球竞争的未来,也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创造力是核心竞争力,中国为了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最关键的任务之一就是创造,创造决定着未来。

  近年来最具影响力、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的产品,无不是独具创造力的结果。发现创造力、激发创造力,是当今时代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认清创造是活力之源,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中国的创造力,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改变一切靠复制别人成果的“山寨”模式,不能沉醉于“中国制造”,要大张旗鼓鼓励“中国创造”。

  科技需要创新,公共政策更需要创新,必须形成一整套支撑创新体系的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如果是保守式的条条框框,创造力永远不会得到激活,甚至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以及企业的创新产品不仅不被承认,还可能会有被扼杀的风险。

  组建高层次学术委员会,进行有关创造力的深入研究;同时,学术委员会的知名经济学家还将就这次报道活动发现的富于创造力的人物、企业等进行案例研究,编撰《中国创造力年鉴》。

     全国多家地方媒体形成战略联盟,分片发掘、报道优秀典型。召开关于提升中国创造力的高层论坛,邀请有关政府领导、专家、企业家,结合此次报道情况,对活动进行深入探讨,并邀请部分创造力典型代表在高峰论坛上做专题报告。

      搭建投资与项目的合作平台,组织有关基金、投行、风投等金融投资机构与这些项目直接对接,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推荐重点项目,使之进一步获得国家支持。

      组织那些代表中国创造力的典型,到国外举办“中国创造力企业全球座谈”活动,以展示中国创造力的成果,了解世界最先进的创造力理念。

---------------

附录:中国经济第四极与新一代领导布局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8365195.html

 

   

  在中国当前的区域经济板块中,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 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城市群和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冀环渤海湾城市群,用约4%的国土面积产生出约中国三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成为国内外公认的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增长极。但是,随着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到新的阶段,这三极所在的沿海地区由于受发展规律、出口下降、劳动力上升、资源承载能力下降、产业升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发展速度出现了明显下滑。

 

  2011年,三极的龙头城市北京、上海的GDP增速排名位列全国倒数两位;深圳在2012年一季度GDP仅增长5.8%,创历史新低。可以预见,这种趋势在短时间内将会维持,三极在中国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会继续下降。其实,这也并非是一件坏事,它表明中国区域经济正向协调与均衡化的方向发展。对于幅员辽阔的中国,不能将所有的鸡蛋都放在沿海和三极上。而随着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实施,客观上也推动了这些区域的发展。其中一些重点发展地区,目前已经成为了局部区域的龙头,从它们中有可能诞生中国经济第四极。

    三代领导人与经济三极

  探寻中国经济第四极与当前中共十八大即将召开有着密切的关系,已有的发展三极和中国领导人的更替有着关联性。珠三角崛起的背后有改革开放后第一代领导人邓小平的助推。他以在南中国海边画了一个圈的方式,通过建设深圳这座新城,打造珠三角,也直接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长三角地区成为当前中国经济最大的一极,与江泽民、朱镕基这代领导人大力开发浦东战略直接相关;而在胡温主政中国的十年间,通过大力实施建设天津滨海新区的战略,实现了天津的再度崛起,与北京一同成为京津冀环渤海湾的龙头极。现今转眼十八大即将来临,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将会走向前台,按之前的逻辑来看,培育中国经济第四极的战略出台有很大的可能性。

  当然,在市场经济建设二十年后的今天,市场日益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想成为中国第四极,除了得到中央政府的支持,还需要依靠市场资源配置以确立自己的优势。而第四极对目前具有潜力和机会的区域,其吸引力不言而喻。经济学讲究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谁成为新的龙头,谁获取的资源便会更多,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优势。

  从中国目前的区域格局来看,有机会成为中国第四极的区域主要有以下四个。一是以成都、重庆为核心的成渝经济区;二是武汉、长株潭、南昌为支点的中三角区域;三是以郑州、洛阳为核心的小中原经济区或郑州、太原、西安为支点的大中原经济区;四是沈阳、大连为核心的沈大经济带。这四个区域能够入围角逐中国第四极,主要的原因如下:

    四区域都不是沿海区

  首先,这四个区域都处于非传统意义上的沿海地区,其中的大连虽然临海,但其依旧属于东北区域范畴。尽管沿海地区还有青岛、厦门这样的有经济实力的城市或城市群,然而从中国经济均衡发展的需要出发,不论从中央政府层面还是市场资源配置层面,都会选择在非沿海区域构筑中国经济第四极,通过龙头城市群带动更大区域的发展。这四个区域都符合此标准。

  其次,四个区域都符合了中国国家的主体功能区布局要求。作为未来中国主要领导人之一的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本届政府主管国家发改委的工作中,直接推动了中国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这是一种符合区域经济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战略落实,它也会伴随新一代领导人的上台,在更长的一段时期内指导中国区域发展布局。目前规划的主体功能区中,除开三极作为优先开发区外,还提出了十八大重点开发区,这四大区域都位列其中。

      再次也是关键所在,这四大区域都有着足够的经济总量作为支撑。要想成为中国经济第四极,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总量做支撑,既不能服众,也不方便吸纳更多的资源流入。已有的发展三极拥有一大明显的比较优势,即至少都有两个城市GDP总量进入全国前十。长三角有排名第一的上海,其2011年GDP已达1.9196万亿元(人民币,下同);排名第六的苏州,GDP总量达1.05万亿元;排名第八的杭州、排名第九的无锡,GDP总量分别为7011.8亿元、6880.15亿元。珠三角有排名三、四的广州与深圳,GDP分别达1.238万亿元、1.1万亿元;以及刚被挤出前十不久的佛山,其2011年GDP总量也有6600亿元。京津冀环渤海湾这一极,也有着排名第二的北京与第五的天津,其GDP分别为1.60004万亿元、1.1190万亿元。

  最后,双重的国家战略支撑也是四大区域发展的引擎。目前国家为了支持各大区域通发展,先后推出各种不同形式的国家战略。有部分区域甚至配置了双重的国家战略,也就意味着这些区域能够获得更多的国家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容易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目前这四大区域都拥有两个以上经济发展战略,如成渝经济区就有西部开发、城乡统筹、成渝经济区、两江新区等;中三角就有中部崛起、两型社会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等;沈大就有沈阳新型工业化试验区、辽宁沿海经济带、东北振兴等战略。

    成渝和中三角角逐第四极

  将上面这些要素进行对比,可以较为容易地得出四大区域中谁最有实力角逐中国经济第四极。目前看来,最有希望的是成渝经济区和中三角区域,它们将角逐中国第四极,其中最主要的决定因素是经济总量。四大区域2011年的GDP分别为:沈大1.0175万亿元;成渝1.3445万亿元;中三角1.2269万亿元;中原经济区8778亿元,可以显见,目前成渝经济区和中三角区域的经济总量占据强势地位。其中的大中原经济区由于距离过于遥远,难以形成一个核心极;再何况,即使加上洛阳,中原经济区GDP总量也只有1.1495万亿元,显得不突出。成渝经济区和中三角区域中,重庆成为了中西部地区第一个上万亿的城市,成都和武汉的GDP在2011年分别达到6854.6亿元、6756.2亿元,成都进入了前十,武汉也将跟进。同时,包括长沙在内的两大区域核心城市,GDP增速都排在全国的前列,已经成为挤进全国城市前十名的主要候补对象。可以肯定的是,要想成为中国经济第四极,必须有一个龙头城市进入全国前十,目前成渝经济区有两个,中三角区域中武汉大约在今明年或将跨入。

  如果单从城市为支点来看,成渝经济区的成都与重庆对比武汉、长沙和南昌有着明显的优势,但从城市群的角度来看,中三角的城市群的厚度明显要高过成渝经济区。如果将长株潭城市群的经济总量累计一起就达到了8000多亿元,按照城市排名可以排进中国的前八名,武汉城市圈同样如此。而且考虑到重庆这座直辖市有着省级区域的大城市和大农村的特点,其真正的主城区的GDP必定会减少。当然,中三角比起成渝经济区而言有一个明显的比较优势,即区位和交通优势。尽管成渝这几年再打造交通综合枢纽上投入很大精力,取得明显进展,但由于地形和区位原因,其区位辐射力比较中三角而言依旧偏弱。不过,成渝经济区的优势在于其老四川省的基础,这使得双方的沟通共融相对比要跨越三个省级行政区的中三角有优势。

  未来中三角和成渝在角逐中国经济第四极的博弈中,谁能够真正取得先机,还是要看下面几个要素的处理是否得当。首先,要看谁能够更好地践行好共生崛起的理念,这个第四极必然是一个跨行政区划的区域集合,谁能够在这过程中更多地实现共生双赢,那么其组合集聚的效果会更强,推动区域发展的动力就越强。

   创新机制是关键

  其次,还要看中央在政策层面的布局,包括这两大区域领导人的安排。中三角的湖北于十六大有一位政治局委员出任省委书记,成渝的重庆在十七大有一位政治局委员出任市委书记。在当前体制下,领导人的资源和能力往往对一个区域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十八大的召开,这些区域都会面临新一轮领导人的调整,而这些新任领导人的能力、资源往往会成为这两大区域能否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也会成为竞争中国经济第四极的重要砝码。当然,和领导人同样重要的还有国家层面对区域是否出台新的利好政策。

  再次,未来十年中两大板块产业的发展趋势也还有待观察。目前,两大板块的产业各有侧重,成渝的资讯科技业、汽车业是主导产业,中三角以汽车、工程机械、钢铁为主导产业。未来十年中,大经济环境对这种支柱产业的影响会直接关系到这些区域的增长速度,比如2011年,武汉因为汽车销售增速大幅回落,直接冲击到了其工业增加值和GDP增速,为此武汉特意推出了工业倍增的计划,以此对冲汽车工业对武汉经济的影响。

  当然,科技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是未来的关键博弈点。总体而言,这两个区域的科技转化生产力的能力都不太强。十一五期间,科研投入占GDP的比重,两大区域都未完成指标,表明两者都还需加强在经济增长中生产率的提高。其实,两大区域的科研机构和高校在全国都属于较强的地区,如何更好地实现科技转化值得探讨和思考,因为要发挥市场作用,创新机制将成为这两大区域未来可持续发展,最终坐稳中国经济第四极的关键。

    最后,还是要看区域能否抓住在一定时期依旧是中国经济主动力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并且必须能够抓住这两者的互动,从而诞生出更多的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为此作为成渝经济区重要一极的四川,在省委书记刘奇葆的推动之下,正在加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两化互动的作为。这种两化互动会在更多的区域内推进,但最后要看互动的质量和协调性。

  可以预见,角逐中国经济第四极的这种竞争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管谁在角逐中国经济第四极胜出,这种竞争对中国经济发展都是好事,对促进中国区域均衡都是好事。

个人简介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曾长期在科研部门工作,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攻关研究项目,成果记在史册里。哲人有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爱好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多学科交叉…
每日关注 更多
翟智高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