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信号

吴伯凡 原创 | 2012-07-22 12:22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雷军最后的“金山”

  一直想在IT、通信领域有所作为但从来都乏善可陈的海尔也开始做智能手机了,这足以表明围绕智能手机的竞争已是何等盲目与混乱。这种令人担心的“繁荣”颇有点像一两年前的网络团购。在突然出现的无比诱人的机会牵引下的“团购总动员”,让稍有理智的人都明白那种激烈的竞争局面不可能长久。网络团购的现状正如我们所预见到的,一片萧瑟。连呼声最高的拉手网也知难而退,最近突然中止在美上市的努力。

  但“手机大动员”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团购网站都是因团购而生,而进军智能手机的企业差不多都是已成规模的企业把手机当作新业务来开展。显著的例外是雷军的小米手机,它不是老公司的新业务,而是一家单纯以智能手机为业务的新公司,并且霸气外露,从一开始就以中国的苹果自诩。也许正因为如此,它惹怒了新老智能手机厂商,几乎成了众矢之的。奇虎360 的周鸿祎对它的攻击不遗余力,就连很少评说同行的网易CEO 丁磊,也称小米手机是买来个吉利车换上个宝马壳。面对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攻击,雷军本人也越来越急躁,疲于回应。

  在我看来,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小米手机是否有前途,而是这场土法上马、大炼钢铁式的手机大跃进有没有前途,以及这场大跃进中种种看似新鲜实则老套的想法和做法。

  小米手机的确是手机大跃进中很有代表性的产品。雷军是中国IT 业中的老将,但在小米手机问世之前,他一直未受到太多的关注。他领导的金山公司成立于1988 年,是中国少数有雄心壮志的软件公司,也是一家长期壮志未酬的公司。金山的英文名称是Kingsoft,即“王软”,显然有模仿微软(Microsoft)之嫌,而且不甘于微小,立志于称王。金山的所有产品不是以“王”就是以“霸”来冠名(如金山词霸、毒霸、解霸、金山画王)。

  但由于中国特殊的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更由于微软的强大,金山一直壮志未酬,公司成立近20 年才上市,而且上市的时候早已经不再有称王称霸的心气。

  金山软件没能终成正果,没能成为雷军的“金山”。所以雷军在经营金山的同时,一直以投资人的身份介入新的行业。卓越、凡客诚品、拉卡拉、多玩游戏等公司中都有他的身影。然而这些公司都没有修成正果,要么被收购,要么是前途光明,风险巨大,仍然处于风口浪尖之上。雷军的创业经历让人想起一个一直继承不了王位的“永远的王子”。这对于雷军来说是一个解不开的心结。

  两年前他终于看到了巨大的机会。半路杀进手机业且大获全胜的苹果,以及苹果在中国的模仿者魅族,让他看到了成为真正王者的机会。手机业正处于行业转折点,老牌公司(如诺基亚、摩托罗拉)积累的巨大遗产急剧贬值,给了后来者弯道超车机会。在雷军看来,金山之所以没能成为王者,是因为它一直是在既有的游戏规则下与王者竞争。这一次,他不再在名称上称王,他甚至取了一个像微软一样自谦的名称——小米,但他的目标很明确,他要做中国的乔布斯,小米要做中国的苹果。

  虽然他知道做手机比他做过的任何产品都艰难,是集硬件、软件和互联网服务于一身的“铁人三项”,任何一项不强都将导致整体的失败,但他还是大大低估了做手机的难度。仅仅是他从未从事的硬件制造(质量和产能)一项,就可能成为致命的障碍。而硬件、软件和服务的无缝对接,更是考验一个企业的整体实力。

  对于中国众多进入智能手机行业的企业来说,智能手机的前景也许不是海市蜃楼,但也是一座看起来很近但真正达到那里却要望山跑死马的山。智能手机最终呈现给用户的体验品质,不是硬件、软件和服务的积分简单相加,而是三者的乘积,某一项的短板决不可能由别的强项来弥补,某个变量过小,将导致乘积大大降低。借用松下幸之助的话说就是,产品要么一百分,要么零分。做智能手机的难度远远超乎事前的想象,它是一场对企业整体能力的大考,极具挑战性的难题随着业务的开展纷至沓来,让很多进入这个行业的企业后悔贸然闯入。大多数企业都会在这场残酷的淘汰赛中被淘汰或知难而退。苹果进入手机行业是一场闪电战而不是顺路打劫,在此之前它积聚了充分的实力——看似弯道超车的商业奇迹是其坚实内功的快速释放而已。对于不懂得“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的企业来说,进入智能手机行业最终难免陷入闪亮登场之后黯然退场的命运。

  看得见的手如何才能闲下来?

  最近又有了“新四万亿”的说法。虽然听起来只是一种说法,这样的猛药不大可能真下得来,但以举国之力办大事的思维仍然具有相当大的惯性。这其实是一种心智模式。如果不实现心智模式的换代(Paradigm Shift),心智模式就会化为行动——该出手时就出手。

  这种心智模式的背后,是系统思维的不足。系统具有一种值得我们一直敬畏的力量。所谓敬畏,就是在我们尚不了解其底细和复杂、内在的机理的力量面前,保持谦卑。认定我们第一想到的结论和应对之策,常常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事与愿违。面对复杂的系统,我们需要同时具备两种心态。一是延迟判断,也就是抑制我们的自以为是,搁置我们不假思索就想到的结论。二是尽可能避免“一招制敌”的手段,相信是药三分毒,猛药的毒性(负作用)更大,我们需要仔细思考:副作用是否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我们的救治会不会让困难的局面雪上加霜?

  四万亿的猛药不大可能再下,但小剂的猛药还是有的。前不久,政府部门启动了新一轮的家电补贴销售政策,国家财政投入265 亿元,旨在撬动超过2000 亿元的家电内销市场。这样救市真的有效吗?解决问题的方法会不会成为汇入到既有的难题之中,使难题变得更加难解?

  很多时候,我们急于解决的难题往往并非难题,而是一种预警信号。成熟的管理者都具有一种如实观照、忍受现状的勇气,不寄希望于难题的彻底解决,而是在与难题相处的过程中细致地了解难题的脾气和禀性,以迂回而非直接、影响而非强制的方法来转危为安,化危为机。如《菜根谭》所言:“事有急之不白者, 宽之则自明, 勿操急以速其忿;人有切之不从者,纵之则自化, 勿操切以益其顽。”

  我们在急于伸出看得见的手干预的时候,始终要明白,事态并非被动地等着我们来干预,在事态的背后,始终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与我们互搏。表面上,看得见的手化解了危机,甚至创造了新的市场机会,在短期内出现皆大欢喜的局面,但实际上,这很可能不是在化解危机,而是在掩盖危机,并让危机在人为的拖延和耽搁下变得更加难于解决,不仅暂时取得的效果会得而复失,而且还要最终为暂时得到的好处付出沉重的代价。使用猛药往往就像是借高利贷,直接的、本能的应对措施,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让困难的局面雪上加霜。

  中国家电市场的低迷局面,除了房地产市场低迷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前一轮拉动家电产品内需的努力。那样的内需拉动,说到底是在市场的存量上做文章,短期的销量增长透支了未来的增长空间,政策执行期一过,市场就明显放缓。政策的红利在刺激市场的同时,也同时会破坏市场正常的自我调节机能。真正有效的内需不可能靠简单的行政手段来拉动,不能靠挪用未来的需求存量来实现眼下的业绩,而是通过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来创造需求的增量。

  前一轮内需拉动,不仅挪用和透支了未来内需,而且将本来已经过剩的产能变得更加过剩。猛药导致的高增长,让企业产生了需求旺盛的幻觉,于是一些家电厂商纷纷投资,建立新的生产基地。本应投入到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上的资金,被用于投资建厂,这既让本已过剩的产能更加过剩,也让本应进行的创新再度耽搁。与其急着去再次拉动内需,不如直面需求存量有限、产能已严重过剩的现实,忍受眼前的痛苦,压缩产能,加大创新的投资,不用现有的产品去挤占已经越来越小的市场空间,而是捕捉尚未发现尚未满足的需求,用创新性的产品和商业模式创造新的需求,开辟新的市场空间。用《第五项修炼》的话说,就是不要急于寻求“症状解”,而是努力以系统思维寻找“杠杆解”。

个人简介
现任《21世纪商业评论》执行主编 1966年生,哲学硕士,“数字论坛”成员。 1997年起在研究哲学和基督教神学之余,开始从事网络文化研究和IT产业分析,著有《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一书。曾任《环球管理》杂志联合…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