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会的12要点之一 - 上海自由贸易区(修改)

谭聪 原创 | 2013-11-18 07:59 | 收藏 | 投票
三中全会的12要点之一 - 上海自由贸易区
Roger谭,2013/11/14
 
三中全会的12要点之一是关于上海自由贸易区。目的是“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
上海自由贸易区将对中央集中式控制产生有力的支持。通过自由贸易区,从国外市场取得较大比例的国家财政收入,而又不会被判断为过度的“贸易顺差”。如果达不到这种目的,那么自由贸易区是失败的。按照这种自上而下的集中式控制意图,成功的自由贸易区将弥补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劣势。从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表述内涵可知,它将是从事基于国家之间生产要素的相对比较优势形成的出口交易或者直接投资(FDI)。重心大都放在(有国界的)经济活动上,捕捉分散和个别的机会。然而自由贸易只是跨国经营的最初阶段,自由贸易区是在国家层面上来进行规划的。毕竟,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
作为跨国经营进化的第二阶段,可能就是对外国直接投资中,把国内的市场规模经济以及公司规模构成的垄断模式扩展到国外。这样,自然考虑到大型国企所能扮演的角色。这种规模垄断模式一直被理论界和业界认为是跨国经营战略的主要模式。
成功的跨国经营是如此重要,我们能够10月份出口增长数据来解释国内近期经济回暖的原因,是得益于美国市场的经济复苏。
或者可以借鉴李光耀时代的集中控制的国家治理模式,当时新加坡有相当于一半的国民经济产值,来自于其某个寡头集团从中国市场获取的收益。那么对于我们的大型国企的国际化经营,也可能对集中式控制起到实质性支持作用。
不过,实施集中控制的南美国家的经济改革基本上没有取得成功,比如古巴和委内瑞拉。此外,依靠市场和公司的规模经济模式也没有给国企的跨国经营带来多少成功。实质上规模模式看重的不是效率和成本,而是公司最初的资产和动力。30年来,我们没有看到有哪一家中企能实现全球化经营。在跨国经营实践中,如何发挥单个公司的角色被忽视了。成功的跨国企业应该以资源要素(而不是规模)为基础,最终目标应该是通过国际贸易或者本土化经营,来培育现在收益的开拓能力;通过全球化经营,来培育未来收益的创造能力。
 
个人简介
曾在数家跨国公司担任公司内部战略顾问;总经理;经营分析等职务。曾在北美、欧洲、中东和中国等国家和地区从事战略规划、市场开拓,收购,上市和内部管理等业务。行业包括制造业,零售业,房地产,高速公路和桥梁设备和工程。…
每日关注 更多
谭聪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