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媒体发表两大割裂性的改革观,不妥当

刘先明 原创 | 2013-12-09 13:57 | 收藏 | 投票
中央党校媒体发表两大割裂性的改革观,不妥当
精细管理工程创始人刘先明
2013年12月9日
12月9日,撰写、发布了《大吹三一的每经记者三霉运:罚款、删文、证注销》、《借中国政府网的李克强批示,批襄阳中院错审》后,看到12月9日《学习时报》上发表的冯建波的《六大变化看三中全会新的改革路线》一文,文中写道:
从“摸石头过河”到“顶层设计”。“摸石头过河”是邓小平的伟大创举,是中国改革初期一种“积小胜为大胜”、逐步冲破改革各种束缚、最终夺取胜利的方法,但“量变”最终是为“质变”作准备的,随着改革经验的不断丰富,以及改革成果的不断积累,必须要通过“质变”,实现大的跨越和质的飞跃,但这种跨越和飞跃,仅仅停留在经济基础的层面已经远远不够。尽管“自下而上”的渐进式改革样式,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并在此过程中保持了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但如果没有上层建筑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主动适应经济基础,改革有可能演变成革命,并引发社会的动荡,这是谁都不希望看到的局面。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把“摸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相结合,充分反映了党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自信与自觉,这也是“三个自信”的必然要求和充分体现,借用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该干的还是要大胆干。”
 
不难看出,在冯建波的上述说法中,有两大割裂:
一,把“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割裂开了。
“摸着石头过河”在下,“顶层设计”在上。
二、把“改革”与“革命”割裂开了。
演变,是从一种事物变化为另一种事物;“改革有可能演变成革命”的说法,无疑是“改革”在前,“革命”在后。
 
关于“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之间的联系,多次正确提出公益质疑而维护了国家形象和尊严的、持续质疑中国化学工程第六建设公司“总经理”刘佑锟等人涉入的三一“行贿门”真相不公开的、持续揭批襄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偏信中国化学工程第六建设公司的伪证而错审的、建议全国总工会撤销枉法提供伪证还没认错的中国化学工程第六建设公司所获得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称号的精细管理工程创始人刘先明,在2013年12月6日撰写、发布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宜有“土专家”》一文中指出:
生产力的基本定义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并与自然保持和谐的能力。“摸”河里石头的过程,就是人们“认识”河流的过程,“过河”,就是人们征服了挡住人们前行的河流的结果。“摸着石头过河论”,是最形象地讲明了什么是“生产力”。只要有人类存在,生产力就不会过时,“摸着石头过河论”,也就永远不会过时。
“摸着石头过河”,与“走群众路线”、“实事求是”是相通的;我们不能仅停留在字面上对“摸”与“石头”、“河”的理解,而应该上升到对“认识”与“自然”、“客观”的理解。我们不应把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不尽人意的问题,迁罪于“摸着石头过河”,并否定“摸着石头过河”,如果说改革开放过程出现了一些问题,那是说明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还有没“摸”准、没“摸”到位的不足,“过河”的目标还没有完全达到。
我现在有一个担忧,担忧一些处于顶层的人可能会狭隘地、低层次地认为:“摸着石头过河”是底层的事,顶层设计是顶层的事,然后,就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顶层如果有这样的认识,那就麻烦了。顶层以及搞顶层设计的人,应把“摸着石头过河”提高到“生产力”的高度去认识;顶层设计,时刻需要“摸着石头过河”。
 
关于“改革”与“革命”之间的联系,《人民日报》2010年10月29日头版发表了郑青原的《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四论牢牢抓住历史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文,文中写道:
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改革开放的意义,在于这场伟大革命引领一个人口占世界近1/4的国家,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走上现代化道路。
改革开放的意义,还在于这场伟大革命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让中国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正确的发展道路。
 
显然,精细管理工程创始人刘先明是主张把“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融为一体的,郑青原是主张把“改革”与“革命”融为一体的,这两种融为一体的认识,与冯建波把“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割裂开、把“改革”与“革命”割裂开来的认识,是截然不同的。
相对而言,精细管理工程创始人刘先明和郑青原上述有关改革的认识,较为妥当,冯建波把“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割裂开、把“改革”与“革命”割裂开的两种认识,是不妥当的。
《学习时报》是由中央党校主管主办的,具有很大的政治影响力,在《学习时报》上发表这样不妥当的观点,容易给人们的认识带来混乱,也是不妥当的。

个人简介
精细管理工程创始人刘先明,为客户提供企业文化、管理创新、精细管理工程等咨询、培训服务。
每日关注 更多
刘先明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